武汉城市圈城市中心职能测度及产业布局研究

2018-01-04 03:44郑江松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圈内黄冈市武汉市

郑江松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武汉城市圈城市中心职能测度及产业布局研究

郑江松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采用近年官方统计数据, 运用城市经济学理论, 计算得出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和经济联系强度。 计算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缺乏二级中心城市, 同时各城市与武汉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参差不齐, 而且彼此间差别显著。 在此基础上, 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的空间布局策略, 即:构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将二、 三级中心城市升级为区域增长级; 提升城市间的产业协同效应, 建设三大产业聚集带, 最终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有序、 有层次、 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的区域经济发达地区。

武汉城市圈; 城市中心职能强度; 经济联系强度; 增长级; 产业经济发展

为了振兴湖北经济,早日实现中部崛起,中共湖北省委、 省政府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借鉴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于2003年11月9—10日在省会城市武汉召开了“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研讨会, 在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 简称“1+8城市圈”。 由武汉、 黄石、 鄂州、 孝感、 黄冈、 咸宁、 仙桃、 天门、 潜江9个城市组成, 这九个城市共有人口3000余万人, 土地面积达到5.8万km2。 从地理上讲, 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 100 km左右为半径的空间区域; 从行政区划分上讲, 全圈由23个区、 10个县级市、 15个县, 共计48个县市区单位组成。 由于空间范围较广阔, 武汉城市圈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因此实施这一战略必须做到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合力, 达到“1+8>9”的效果, 为湖北实现中部崛起战略起到支撑作用。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1-12]的基础上, 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对城市圈内各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和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计量分析, 并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经济发展战略若干构想。

1 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的中心职能及经济联系测度

1.1 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等级划分

为了对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进行等级划分, 本文借鉴城市经济学理论[13], 选取测度指标如下:非农业人口数量(pi)(从2015年起, 公安户籍数据调整统计口径, 由原来的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调整为乡村人口、 城镇人口)、 二三产业总产值(vi)、 专业技术人员数(si)、 固定资产投资额(ci)和国内生产总值(di)。 参照文献[14](2004)的研究方法对城市圈内部各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进行计量。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

对“非农业人口数量(pi)”专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计算出相对值。Kvi、Ksi、Kci、Kdi指标计算公式以此类推。

然后, 再将5项指标相加以后平均, 得到城市中心职能强度

KEi=(Kpi+Kvi+Ksi+Kci+Kdi)/5

(2)

依KEi将圈内城市分级,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等级划分情况

从表1可知, 武汉的KE值达到了一级中心城市的标准, 而其他8座城市的KE值都较小, 只达到了三级和四级中心城市的水平。 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 武汉城市圈内没有KE值在区间(1,5)上的城市, 这表明武汉城市圈存在断层现象, 缺少二级中心城市, 因此武汉城市圈的体系结构不够完善, 这将直接制约着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 孝感、 黄冈的KE值高于黄石、 鄂州, 这主要是因为统计数据包括了市辖县的数据, 例如黄冈市有9个县, 人口超过700万, 如果剔除市辖县的统计数据, 则黄石、 鄂州两座城市的KE值可以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黄石KE值达到了0.684, 已经接近二级中心城市的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圈内除武汉市外, 其他任一城市都不能独当一面, 迫切需要武汉市的支持和引领, 这也充分说明中共湖北省委、 省政府建立武汉城市圈的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1.2 武汉城市圈内其他各城市与武汉市间经济联系测度

本文参考文献[5](2005)和文献[15](2001)的研究方法, 对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间经济联系予以测度,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

这里Rij称为经济联系强度;pi(万人)、pj(万人)分别为i、j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数;vi(亿元)、vj(亿元)分别为i、j城市的经济规模(即二三产业总产值);Dij(千米)为i、j两城市政府所在地之间的最短陆地交通距离。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武汉市与城市圈内其他各城市的经济联系情况

由表2可知, 城市圈内其他各城市与武汉市的经济联系强度Rij参差不齐, 孝感、 鄂州、 黄石与武汉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列一、 二、 三位, 均在40以上; 排在第四位的是黄冈市, 经济联系强度为31.24; 其他均在30以下, 经济联系强度较小。 城市圈内其他各城市与武汉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不平衡, 而且彼此间的差别非常显著, 可见武汉市对圈内其他各城市的支持必须有针对性地实现行业对接, 如果平均用力则难以见实效; 在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方面要统筹规划, 引进协同机制, 特别是第一、 第三产业, 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必须按照优势实现合理分工。

2 武汉城市圈产业的空间布局分析及对策

2.1 构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正如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 城市圈内除武汉市外, 其他任一城市都不能独当一面, 而且城市圈内各城市与武汉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参差不齐, 因此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目标应是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结合产业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 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武汉城市圈结构体系。 据统计[16],2016年武汉GDP占比在省内达到36.9%, 对全省的贡献超过1/3。 毫无疑问, 武汉城市圈应以省会城市武汉市为龙头, 但武汉城市圈内缺乏二级中心城市, 这种局面极大地阻碍了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 相比较而言, 上海城市圈以上海为龙头, 以宁波、 无锡、 杭州、 苏州四个城市作为次级中心, 以嘉兴、 常州、 南通、 绍兴四个城市作为三级中心, 还有一系列的四级和五级中心城市。 因此上海城市圈体系结构非常完善, 所以上海城市圈能够做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发展势头良好。 从全局考虑, 武汉城市圈如果能够做到黄石、 鄂州、 黄冈3市联合, 则三市总的KE值为1.694, 就可以形成一个非农业人口过400万、 GDP超3500亿的次级中心; 而仙桃、 潜江和天门3市联合(三市总的KE值为0.678), 再加上孝感和咸宁, 就可以形成三个三级中心; 这样武汉城市圈的层次结构就会更加合理和完善, 如果这一体系能建成, 那么就有效地解决了武汉城市圈的断层现象, 从而实现武汉城市圈结构体系的优化。

2)在武汉城市圈内引入竞争机制。 城市圈不是政府行为, 而是市场运营的结果。 因此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在武汉城市圈内实施市场主导的运营机制, 既要坚持合作共赢, 又要坚持优胜劣汰, 只有这样, 才能使武汉城市圈始终充满活力, 真正地发挥出其在湖北实现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领头羊作用。

3)构建武汉城市圈的高效运营管理系统。 城市圈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构建武汉城市圈运营的高效管理系统, 就必须针对圈内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建立更加高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特别是在税收, 流通领域等方面实现武汉城市圈管理上的一体化, 建立城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市长联席会议制度, 对城市圈内的个人、 企业、 部门、 团体、 区域实施资源调配。 城市圈运营的高效管理系统最终的目标是:统筹空间、 规模、 产业结构, 将城市圈建成具有良好生态的经济综合体。

2.2 将二、 三级中心城市升级为区域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同时在各地出现, 而只能以不同程度率先发生在若干个局部地区, 这些局部地区称为区域增长极, 然后在区域增长极带动下, 周围地区经济获得发展, 通过逐步扩散, 最终形成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推动型产业是启动区域和增长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推动型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企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二是产业集聚, 价格占优; 三是与其他企业高度关联。 基于以上认识, 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构想。

1)鄂东增长极。 鄂东三市, 即黄石、 鄂州、 黄冈。 这三市不仅地理上连成一片, 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并且它们与武汉市经济联系十分紧密(表2)。 事实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 除了黄石城区外, 现在属于黄石市的大冶市和阳新县以及鄂州市, 历史上均为黄冈地区所辖。 过去由于黄冈市沿江一带没有长江大桥, 交通十分闭塞, 同时由于沿江340 km岸线没有适合建大港条件的港址, 因此黄冈市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但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伴随着我国南北大通道京九铁路以及配套的汉(口)麻(城)铁路和合(肥)九(江)铁路以及城际铁路相继建成通车, 加上黄冈市沿江一带多座长江大桥成功兴建, 才彻底打通了黄冈市与湖北省内各地区的联系。 现在黄冈市不仅成为全国东西(汉渝-汉沪)与南北(北京-香港九龙)两大交通相交汇的枢纽, 而且沪蓉和汉(口)合(肥)两条国家级高速公路, 105/106/318三条国家干线公路也在此相交汇, 所以黄冈市交通运输十分发达。 更为宝贵的是, 黄冈市人力资源丰富, 拥有全省12.1%的人口[16], 这一人口数字几乎占武汉城市圈的四分之一[16]; 与此同时, 黄冈市教育事业发达, 中小学教育质量全国领先, 每万人大学生数居全省前列, 所以黄冈市劳动力素质高, 具有人才优势, 而劳动成本低廉, 职工人均工资仅为武汉市的60%[16]; 不仅如此, 黄冈市还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全市共有土地面积17 446.63 km2, 占全省的9.39%, 几乎占武汉城市圈的三分之一[16], 而且京九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沿线海拔50 m左右的岗地, 土地面积达到1万多 km2, 特别适合建设新型工业开发区。 相比较而言, 与黄冈市隔江相望的黄石、 鄂州两市曾以资源产业型为主, 但矿产资源经多年开发日益减少, 因此两市面临着向制造业转型, 两市适合制造业发展的工业用地十分紧缺, 因此如果黄冈、 鄂州、 黄石实现三市联合, 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借助黄石、 鄂州的技术、 人才等城市资源, 充分发挥黄冈市的土地、 劳动力等优势, 共同打造成为武汉城市圈的次级中心, 并逐步发展成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元的大型城市, 支撑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制造业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

2)汉西增长极。 汉西三市, 即仙桃、 潜江、 天门。 这三市为省直管的县级市, 均位于江汉平原, 在地理上连成一片, 历史上都属于荆州地区。 三市空间范围狭小, 人口不多。 过去由于江汉平原水患频发, 未能获得国家和湖北省的重点支持, 工业基础薄弱, 财力、 物力十分有限。 现在由于三峡大坝已经修建, 水患基本解除。 如果三市实现联合, 则面积达6977.69 km2, 占圈内总面积的12.07%, 人口占圈内总人口的13.44%[16], GDP占全圈的5.4%[16], 就有了相当的实力。 如果三市抓住投资环境改善的机遇, 大力借鉴上海的昆山、 广州的东莞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积极引进外资, 发展民营企业, 充分利用江汉平原国家级粮、 棉、 油、 猪、 渔农业基地, 按照潜江市发展小龙虾产业的模式, 大力发展农产品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产业, 就可以形成武汉城市圈的又一个制造业基地。

3)南北增长极。 位于武汉市北面的孝感市与南面的咸宁市, 通过京广、 汉渝两条铁路, 京珠和107/316国道以及城际铁路与武汉市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因此两市可以依托大武汉承接武汉部分商贸物流扩散功能, 形成武汉市商贸物流配套基地; 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 两市的工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 如孝感市的家具制造业和预制板、 胶合板等建筑材料加工业; 咸宁市的清洁能源、 新兴工业等绿色产业都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两市具有很好的基础, 可以形成武汉城市圈南北通道走廊制造业带。

2.3 建设三大产业聚集带

武汉城市圈内产业发展不平衡, 为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健康发展, 促进“多级”联动, 形成强大合力, 同时避免武汉城市圈内的各城市产业趋同, 重复投资, 恶性竞争。 结合现有基础和实际情况[17], 笔者认为, 应在武汉城市圈内以武汉市为中心建设三大产业聚集带。

第一条产业聚集带: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 构建咸宁、 黄冈、 鄂州、 黄石产业聚集带, 重点发展新能源、 新材料、 光电子信息、 光纤通信、 冶金、 生物、 医药、 化工、 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命健康、 智能制造、 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产业。

第二条产业聚集带: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 构建潜江、 天门、 仙桃产业聚集带, 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 智能网联汽车、 电子电器、 智能装备、 卫星通信、 通用航空、 出口加工、 环保化工、 生产设备、 食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第三条产业聚集带:以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区为主要辐射极, 构建孝感产业聚集带, 重点发展盐磷化工、 汽车零配件、 家具制造、 建筑材料、 清洁能源、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农产品加工、 食品加工、 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

2.4 齐头并进, 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武汉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龙头, 人才储量大, 交通便利, 区位优势明显, 被国务院在2017年确立为全国中心城市。 同一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武汉长江新城,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规划, 具有战略意义。 在产业布局方面, 武汉长江新城的发展应该强化国际视野, 凸显武汉特色, 超常发展。 具体来讲, 应该以发展新经济为引领, 以科技、 制度创新为驱动力, 构建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高效高新产业集聚区和新民营经济集聚区。 新区建设应对标雄安新区, 打造武汉第四镇, 彰显在武汉城市圈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 同时城市圈内的鄂州市也应该抓住顺丰机场立项建设的机遇, 发展港口物流等新兴产业, 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其他圈内城市如黄石等也应该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 学习武汉市“打造世界级江汉朝宗景观区”的经验[18], 依托长江经济带, 做足“水文章”, 挖掘楚风汉韵,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科技旅游、 休闲健康旅游、 观光旅游等, 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黄石市地矿资源丰富, 是世界著名矿藏及矿物产地, 矿物晶体、 奇石、 宝玉石资源早已闻名于世, 全市现有地质遗迹与矿山遗址2000多处, 现已探明的金属、 非金属矿石资源达78种之多, 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以地矿资源为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实现绿色转型。

[1] 刘盛佳. 关于城市群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 学习与实践, 2002(5):13-14.

[2] 杨云彦, 田艳平, 秦尊文. 全球化与中部崛起[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3] 黄启新. 金融发展、 市场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2):60-68.

[4] 刘盛佳. 关于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4):36-40.

[5] 秦尊文.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及其核心圈建设[J]. 系统工程, 2005(4):52-56.

[6] 马婳. 武汉城市圈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学解析[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7.

[7] 张玲. 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机制创新[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9.

[8] 郑明桥, 钟劲. 武汉城市圈正在崛起[N]. 经济日报, 2003-12-03(14).

[9] 邢慧恕. 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9):33-36

[10] 童欢. 武汉城市形象设计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11] 武汉市税务学会课题组, 孙亚. 武汉城市圈发展趋势及税收对策研究[J]. 武汉学刊, 2006(1):18-22.

[12] 陶恒.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4.

[13] 孙志刚. 城市功能论[M] .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14] 翟欣翔. 面向生态-技术创新的经济圈城市发展能级评价研究 [D]. 天津:天津大学, 2004.

[15] 李国平. 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 经济地理, 2001(1):73-76.

[16]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17]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18] 高东起, 武旅. 武汉打造世界级长江游览景区[N]. 楚天都市报,2017-08-28(A02, A08, A09).

StudyontheFunctionMeasurementandIndustrialSpatialDistributionoftheInnerCityCenterinWuhanCityCircle

ZHENG Jiangso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Using the official statistical data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theory of urban economics, we calculated the central functional strength and economic connection intensity of each city in the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secondary central city in Wuhan city circle; meanwhile, the intensity of economic connection between each city and Wuhan city is uneve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significant.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industry, that is, building a regional economic complex with Wuhan as the center, upgrading secondary and tertiary cities to regional growth level, promoting industrial synergy between cities, constructing three major industrial belt, to eventually develop Wuhan city circle into a economically developed region with an orderly, hierarchical, and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es.

Wuhan City circle; strength of city central role; intensity of economic contact; growth level;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economy

1003-4684(2017)06-0023-04

F272.3

: A

[责任编校:张众]

猜你喜欢
圈内黄冈市武汉市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你不在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打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题黄冈市老干合唱团旅游照
赞黄冈市“校企合作”
黄冈市图书馆连续六年为驻黄海军官兵提供图书服务
黄冈市老促会工作定位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