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芸芸
摘 要:练习课是小学数学重要课型,而实际教学中普遍效率不高。教师应选用合适的材料和方法,创设数学情境、传递数学思想、注重数形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挑战自我,从而提高练习课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教学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数的一半左右。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实际教学中却时常听到教师们说“上练习课时学生学习劲头不足, 教学效率不高”;有的则认为练习课教学内容往往平淡无味,学生兴致不高也是正常的。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笔者认为,治“练习课”亦如烹小鲜。教师上课恰似厨师做菜,除了选取合适的“素材”,还要凭借高超的技艺,将“油盐酱醋”搭配合理,才能将练习课也上得“色香味”俱全,让学生食欲大开、欲罢不能。
一、情境似“油”,润泽童心
生动有趣的情境能牢牢抓住儿童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犹如滴滴香油滋润着食材。和新授课一样,练习课的教学也同样要注重情境的创设。
案例1:“捉逃兵”(表1)
在學生顺利地完成教材上的这道题后,笔者创设了一个“捉逃兵”的游戏情境。将已经填好的表格中的一些数字擦去,得到了表2。
师:不好!有些调皮的数字娃娃当“逃兵”了,离开了自己的岗位,请小朋友们来当小警察,赶紧把逃兵捉回来!
生1:我会捉逃兵,第一列的逃兵是9。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记得刚才第一列的除数就是9,而且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也能知道一定是9。
生2:第二列的逃兵是48,因为只有48除以6才等于8。
生3:还可以用6乘8来算,也是48。
……
在活动中,学生个个兴致高昂,纷纷抢着去抓“逃兵”,并为自己成功捉到了“逃兵”而兴奋不已。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除法计算,还对乘除法之间的联系、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二、智慧如“盐”,拒绝平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想正如菜肴中的“盐”。没有盐的菜平淡无味,没有智慧的数学课可谓味同嚼蜡。教师应该深入挖掘练习中所蕴藏的各种数学思想去引领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感悟,让智慧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
案例2:“有趣的数阵”(一)(图1)
师:先计算,再比较上下两道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快便有了发现。)
生1:上下两题得数相等。
生2:上面的算式都是单数从小到大依次相加,下面算式的两个乘数都相同。
生3:我觉得从“1”开始有几个单数相加,就等于几乘几。比如有3个单数相加就等于3乘3。
师:再写几组,看看是不是跟刚才的发现相符。
生:1+3+5+7+9=25,5×5=25。1+3+5+7+9+11=36,6×6=36。……的确都相符。
师:这只是一个巧合呢,还是其中藏着什么奥秘?
(沉思了片刻后,有几个学生举手。)
生:不是巧合。我们可以把加法算式通过变形得到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比如“1+3+5+7+9”中,“9”给“1”4个1,“7”给“3”2个1,它们就都可以变成5,也就是说1+3+5+7+9=5+5+5+5+5=5×5。
(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赞同。)
在上述案例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进行了观察发现,学会了归纳概括,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找到了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在此过程中应用了“移多补少”“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体会到了数学独有的严谨性、深刻性。
三、以“图”作“酱”,色香俱全
形象的内容总能吸引儿童,精美的画面也总能感染儿童。图形与空间的一些内容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常常能带给儿童美的享受与震撼,就像给菜肴带来色、味双重变化的“酱”。教师在练习中合理使用各种“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到数学独特的美。
案例3:“有趣的数阵”(二)
1+3=2×2
1+3+5=3×3
1+3+5+7=4×4
1+3+5+7+9=5×5
1+3+5+7+9+11=6×6
……
师:刚才大家的发现还可以用一个有趣的图形来表示(先出示塔状图),只要将图中的点子巧妙地移一移,就可以变形成为一个方阵。谁来试一试?(再引导学生逐步变形成为右边的方阵图)(图2)
生1:左边的点子是横着排的,右边的点子是拐弯排的。
生2:其实每排的点子是一样多的,所以总数相等。
生3:左边好像是金字塔,右边好像是正方形。
生4:还可以一直继续排下去。
生5:真神奇呀!
……
一句“真神奇呀!”是学生内心由衷的感叹。他们为数学之神奇久久折服,被数学之美深深感动,而这种感动必然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不竭动力。
四、挑战似“醋”,增进食欲
好似“醋”能开胃,使人食欲增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也对儿童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所以,练习不仅要紧扣基础,还要做到层层递进、逐步提升,让学生在不断地挑战中提高能力、获得自信,求知欲望越来越强。
案例4:“做蛋糕”(图3)
师:看,有几个美味的大蛋糕正等着我们来享用!我们吃蛋糕是按什么顺序吃的?
生:从上往下。
师:请你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来完成每组计算,再想一想一个大蛋糕里的三层算式有什么联系。
生1:最下面一层算式的计算过程和上面两层一样。
生2:把上面两层的算式合起来就是最下面一层的算式。
师:是的,两步计算的算式就是由两道一步计算的算式组合而成的。刚才我们吃过了美味的蛋糕,还发现了蛋糕中的“秘密”。现在请你来“挑蛋糕”,看看选用哪些小蛋糕能做成3层的大蛋糕。(出示以下几组算式,如图4)
生:2×4和8×9两个小蛋糕可以合成一个大蛋糕2×4×9。24÷4和6×3可以合成24÷4×3。6×3和18÷2还可以合成6×3÷2。
师:为什么不选7×5这个算式?选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7×5这个算式跟其他算式没有关系。只有这个算式里的一个数是另一个算式的得数时,这两个算式才能合成一道算式。
师:的确如此。那你们能自己独立做一个三层的大蛋糕吗?
生:能。……
从“吃蛋糕”到“挑蛋糕”,再到“做蛋糕”,要求层层递进却又很有趣,挑战不断出现但并不繁难。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高涨,对这类两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结构特点的认知也逐步深入。更可贵的是,他们在挑战中发挥了潜能、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构建中加速成长。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落实了双基的同时,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此“色香味”俱全的数学大餐,怎能不让学生如痴如醉、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