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N”拓展阅读中“N”的安排与分配

2018-01-02 08:10张明凤
江西教育B 2018年10期
关键词:呼兰河涟漪老舍

张明凤

现在流行的群文阅读,通常着眼于阅读的广度,比如学习朱自清的《匆匆》后,就找出朱自清的其他文章一起学,这是着眼于作家的群文;再比如学了《桥》这篇小小说之后,就选择另外两三篇小小说一块儿读,这是着眼于文体的群文。着眼于广度的群文,旨在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是量的累积。然而课堂上毕竟时间有限,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阅读,有时不免浅尝辄止,如果这个群更大一些,那就难免蜻蜓点水,泛泛而读。

与群文阅读相比,“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带的“N”,不是拉郎配,不是大杂烩,不是乌合之众。其带的“N”不宜多,以免误导学生产生浮躁心理,以为阅读都可以这样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否则,就不会有1+1>2的效果,甚至还可能起副作用。可见,“N”的带入时机、带入量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与分配,在“1带N”拓展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用心寻找,精心安排。

一、聚焦“1”,给“N”瘦身

“N”的带入,不论是“一课带一篇”或“一课带一组”,都要围绕这堂课所确定的议题来带。首先要从“1”这个文本中发现理解的模式或结构,并以此来理解其他文本。比如,“借物喻人”,师生可以通过对一篇文本的阅读,发现“物之所以可以喻人,在于物和所喻人之间有相似之处”,然后带着这一理解模式去阅读其他文本,发现其他文本中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即聚焦议题,实现“1”的聚焦。

聚焦“1”,要学会先做减法,再做加法。一篇课文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要教的可学的太多了。我们一篇课文一般是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究竟要教什么,教师心中一定得有数,一定要聚焦,一课一得,所以“1”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这篇课文,你究竟要教给孩子什么,让孩子学到什么、收获什么,然后通过“N”再来巩固加深“1”。例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就聚焦“外貌描写”,通过本课教学得知,外貌描写可以用上恰当的量词,并且加上合理的想象,然后带入《挑山工》一课,让学生发现两次外貌描写为何不同,是因为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而《日月潭的传说》则聚焦文体,聚焦传说这个文本特质,带入《阿里山的传说》《长白山的传说》,一课一得,直奔“1”这个议题。

教学《螳螂捕蝉》带入的《七步诗的故事》《晏子谏杀烛邹》,就与课本形成一个大的语境,三篇文章用三个不同的故事来表达同一个立意——学会“劝谏”,提升发展学生的思维、练习说话,不仅促使学生对这一主题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建立起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表达模型。这样的构思,是一种全新的路径。自然,广度也得到了体现,因为是三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所以在开掘上比单篇教学又深了一尺,是既打了一口井,又开了一条渠,学生既汲取了甘洌的井水,又汲取到清新的溪水,一举两得。

总之,“1带N”拓展阅读的“1”是教学基础,是压舱石,是原点;“N”是涟漪,是迁移、拓展、应用。“N”的安排要聚焦议题“1”,带出类似一篇、一组或一本,以期实现1+1>2的效果。

二、联结“1”,让“N”多变

对于“1带N”的教学时间如何分配,也是一线教师的困惑。“N”的带入时间首先要以尊重教学参考书的课时分配为前提,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更多的课时让你挤占。一般来说,“1”的时间可控制在25-30分钟内,带出的“N”可用10-15分钟,这样既能保证“1”的议题教学到位,带出的”N“又能起到对“1”这个议题的巩固验证作用。当然这也不是固定的,每一课有不同的情況,只要能围绕议题学有所获,时间的分配也是多变的。

其次,“N”的带入形式和时机也是多变的。很多时候,大家以为第二课时后半段几分钟带着读一下就是“1带N”了,后来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不是这样的,实际情况远远复杂得多、丰富得多。其实,不一定只放在课上的后10分钟来做拓展阅读,课前、课中、课尾都可以。例如教学老舍的《养花》,课前联读了曾经学过的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草原》《母鸡》,把这些课文的语言特点梳理出来,课中又联读了老舍的《春来忆广州》,以此补充《养花》的文本形式,后来又联读了网络上对老舍的一些评价,在他的语言特点上进行补充。这种整合化的策略,会更加突显,也真正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最终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与品质。

再如,在“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个老师上课内阅读《我和祖父的园子》,另一个老师上课外阅读《呼兰河传》,这是一篇带一本。在上这课之前,学生已经初读了《呼兰河传》,再来上《我和祖父的园子》,上完课文之后再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呼兰河传》,进而交流对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否有更深的理解。这样实际上课内、课中、课后都有带。

“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超越传统的、单一的、离散的、壁垒化的课文教学模式,是以整体性、联结性、探究性为特征的拓展阅读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呼兰河涟漪老舍
北平的秋
涟漪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探测时空中的涟漪——引力波
好似……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