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宁雷
摘 要:语文学科贯穿学生的一生。义务教育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识记、阅读、理解表达、鉴赏和审美的能力。然而,在應试教育的风向标下,教师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所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探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语文阅读
在多年的语文教育中,人们一直认为语文就是教人识字,教人学会读文章、写文章。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学的根本教学任务,它不仅仅包括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还需要让学生学会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并且感受文章中的美,也就是审美能力。
一、当前语文学科审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说到审美教学,我国的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成绩并不十分显著。因为审美并不具有短期的功利性效果,它所培养的是学生长期的无功利的能力。也正因如此,在许多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审美教学常常被我们所忽略。
(一)为应试目标牺牲审美教育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义务教育被应试目标完全笼罩。虽然在近几年我们积极地提出了素质教育,并且进行实践,然而,应试教育的意识已经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教育方式中。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我们的所有教学内容都要直接指向最终的应试能力。上文提到审美并不具有短期的功利性效果,它对学生提高考试中的答题正确率并无直接影响。因此,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会选择性地忽视审美这一部分的教育。
比如,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古诗词是最具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然而,很多教师因为习惯性地以考试作为自己唯一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只进行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的讲解而不进行审美内容的渲染和传授。这样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学生虽然能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获得较好的答题技巧,但并没能真正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
(二)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不足
教师想要在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传授,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足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让人遗憾的是,在如今的教育系统中有许多语文教师,虽然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其审美水平却难以达到要求。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是很难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方法
审美能力是一种在短期内无法见效,且无功利性的个人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进行审美的学习环境。
(一)教师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在如今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些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存在不足,因此也就无法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因此,教师想要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审美倾向引导,就必须先破除自身所存在的畸形审美倾向。从自我出发首先形成独立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美的事物时,可以通过自身的感知能力感受其中的美。
(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审美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想要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的美,就必须让学生融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中国的审美理论,为世界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意境美。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应该具有体会意境美的审美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在多媒体设备中播放与诗词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到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三)为学生推荐优秀阅读篇目
虽然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提到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并不完全表现在其大量的阅读中,但是一个人想要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大量的阅读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如今,现代传媒发展十分迅速,网络信息十分发达,学生在没有成熟的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营销和网络信息的影响,这使其很难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倾向。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今很多学生都十分迷恋模式化的人物形象。这些表面上光鲜亮丽的形象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审美形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审丑的倾向。因此,教师应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为学生推荐具有良好审美倾向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基础阅读,形成良好的审美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更全面、更深入。学生担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这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这种情操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审美能力,我们国家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王子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学教育,2017.
[2]柳田.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策略[J].教学园地,2017.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