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学
摘 要:教学是每位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的经验技巧和机智。
關键词:理解;领悟;寻求;探索;推求;追查
所谓“自主化”,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探索,自主探讨,自我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主化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新课标需要新型教师。“教育教学过关”是当今教育部门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要重建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和谐地、有个性地发展;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并注重学生的经验;课程向学校日常生活回归。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的解释者,是影响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自身在新课程改革中“不自信,不主动,不适应,不改变”,会严重影响新课程的实施。
新时代呼唤新型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典型教案、反馈信息、改革成效等大量的事实,向广大教师雄辩地证明新课程改革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通过改革的创新性实践,自己会比过去获得更大的成功。将有利于帮助教师克服怀疑心理、怀旧心理、惰性心理、观望心理等消极心理,正视现实,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改,就这一课题略谈几点自己成功的教学方法。
一、我能——自觉努力、积极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中的“我能”部分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主动积极的行为或状态,是教师学生互动而产生的心理想通的结果,是教师主导作用下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参与的形式很多,主要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思考,查找课本和资料、操作实验、填写实验报告等行为方式。
在上“电流”这一课时,我提前用小黑板或电教仪器设计出以下内容。
教案(一)我能:
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2.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金属导体是靠什么导电的?
4.金属中电流方向与什么方向相反?
5.单位:(1)国际单位_______,符号_______。(2)常用单位_______,符号_______和_______,符号_______。(3)换算关系1A=_______mA,1mA=_______μA。
给学生一定时间查课本,任意叫一些学生来回答或填写。给予回答对的学生掌声鼓励,对回答错的学生,教师同样微笑着鼓励说:“你下次一定能回答正确。”下次这位同学仍能积极地回答。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这份热爱和关注,不分时间、地点,也不论是哪一个学生,教师应遵循“友情亲善,关爱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可贵的进取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理念,再向学生提出我们所学的电流与生活中什么相似,学生讨论后就能回答出“水流”。
二、我会——理解、领悟、懂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他(她)就心里说“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中学生都对自己有这样的自信,肯定能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不断取得进步。自信心是学生的脊梁,它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与确认自己是否有能力的关键期。作为教师,应该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一旦失去就很难找回。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和培养。
教案(二)我会:
电流表:1.使用方法。2.读数方法。
每八个学生一只电流表,让他们观察结构,查阅资料小结出使用、读数的方法让小组代表回答出他们的方法,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都很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我能探究——寻求、探索、推求、追查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此,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自信心。此外,教师也应当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找到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了乐趣,他们自信心的风帆自然也就扬起来了。
教学案(三)我能探究:
1.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
2.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
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组装实验电路,设计表格,教师检查无误后使学生亲身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在教师的肯定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四、我能过目不忘——小结、展示自我
展示自我,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在别人的面前,在别人赞许肯定的眼光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又一有效途径。
把这一节要记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根据大标题单独口述出来,是训练学生记忆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当某个学生达到这样的程度,大家鼓起了掌,使得其他一些学生也跃跃欲试。当然教无定法,我看到一句手机广告词“我能——全球通”得到启发,把自己课标内容标为:(一)我能;(二)我会;(三)我能探究;(四)我能过目不忘。以鼓励学生为主,并在课堂上试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供同行参考,批评指正。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