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智勇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情感教育是每位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因为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荡涤心灵、孕育健康情感的地方。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课;情感教育;渗透
德育是教育之根本。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教育要像和风细雨一样,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音乐鉴赏课是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音乐鉴赏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教育。音乐鉴赏课之所以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教育,是因为音乐之中饱含着真挚的思想情感。学生鉴赏美妙的音乐,除了需要感受音乐抑扬顿挫的旋律、理解言简意赅的歌词之外,还需要体会音乐中情真意切的情感。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以教材情感素材为基础,清晰合理地制定情感目标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是清晰合理制定情感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音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筛选出来的,这些音乐无不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当然,这些音乐中饱含着的真挚情感并非都是直接流露出来的。一些音乐中的真挚情感是委婉的、含蓄的,需要教师在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去挖掘。基于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并以这些情感素材为基础,清晰合理地制定课堂情感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的“高亢的西北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不仅打算让学生在课堂中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还要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的真挚情感。换言之,笔者结合《脚夫调》这首歌将本课的情感目标之一确定为:让学生了解万恶旧社会中劳动人民的苦难,启发学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清晰合理地制定出了情感教学目标。教师制定出的清晰合理的情感教学目标为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渗透情感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背景,润物无声地渗透情感教育
音乐源自于生活。优美的音乐都是以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创作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各种真情实感均是音乐作品中情感的原型。对音乐作品中真挚情感的准确理解离不开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基于此,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异彩纷呈的实际生活,将情感教育潛移默化地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教学《独特的民族风》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结合学生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民居和饮食习惯等,引领学生详细了解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人情。与此同时,笔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增进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教师以引领学生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为归宿,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背景,润物无声地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将情感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为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渗透情感教育搭建了平台。
三、以拓展延伸环节为契机,恰如其分地升华情感目标
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地拓展延伸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高标准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立足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拓展延伸环节。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在课堂拓展延伸环节深层次地理解相关音乐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恰如其分地升华情感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第三十三节《流行风》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延伸环节,即让学生分析与辩论:“追星现象”。通过这样的一个拓展延伸环节,笔者让学生明白了:追星,虽然是青少年追求美、崇尚美的审美情趣的体现,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即不盲目追星、不疯狂追星,要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明星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扎实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此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恰如其分地升华了情感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清晰合理地制定情感教学目标,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奠定基础;教师要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润物无声地渗透情景教育内容,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搭建平台;教师要在广泛拓展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升华情感教育目标,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延伸渠道。总而言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聆听最美音乐,还要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良好情感。
参考文献:
[1]单吉平.让音乐教学情感飞扬: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情感体验[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3(10):180-181.
[2]牛焘.运用情感想象,理解音乐之美:谈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J].黄河之声,2012(2):12-13.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