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继红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实验探究;探究创新;学习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探究和创新教育内容,现就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利用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实验探究,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大源泉,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能够把实验搬回家,学生就会更加喜欢化学,喜欢做化学实验。我经常引导学生将实验带回家,比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甜米酒、自制肥皂、自制汽水、自制果冻、测定雨水的pH、测定水果饮料等的pH,从海带中提取碘等。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独立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的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例如,学习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后,指导学生用多汁的水果如西红柿、橙子等制作电池,并与生日贺卡上的小红灯泡连接,使之发光;学习了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后,让学生对周围的河水、空气污染情况进行测定;学习了碘的知识后,让学生检验加碘食盐和从海带中提取碘等等。再如,学习铁的性质之前,我把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第一个当做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时间布置给学生在周末时回家做。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做对照,学生很自然地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让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通过探究,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以及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把化学知识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感情加深,学习愿望也会更强烈。
二、明确课程理念,培养实验能力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并且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仪器时,要求学生弄清实验仪器的名称、使用的方法与使用的条件;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求学生从静到动,从整体到局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状态,弄清楚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实验时要留有“空白”和“开发区”,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创新实验方法,从而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总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体现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思想。明确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学会控制实验的条件和排除实验的故障,学会分析处理实验现象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会独立地完成实验报告。
三、正确进行指导,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动态处理,并通过变换问题的结构、已知条件,变换提问的角度和论证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提示,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他们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1.联系实验应用。在进行实验的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例如,在盐类水解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用pH试纸检验盐酸溶液的pH,小于7,呈酸性;氢氧化钠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然后提出问题,碳酸钠、醋酸钠、氯化钠、硫酸铝、硝酸钾、氯化铵等盐溶液既不能电离出氢离子又不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溶液一定呈中性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由學生自己检验上述溶液的pH,并要求独立实验,得出结论,学生感到十分诧异,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呢?通过这样的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愤”和“悱”的状态,创造的动机油然而生。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或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得出结论的一种实验方法,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进行开放性实验。列出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或多或少,让学生自己选用并完成实验,要求学生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例如,鉴别两片大小和形状都一样的铁片和铝片?”学生通过积极讨论,总结出很多种可行的鉴别方法,同时也对铁、铝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和归纳。
3.多尝试实验仪器的新用途。对于实验仪器,要尝试其他用途,尝试着对实验现象加以解释,尝试着改进和创新实验装置,善于分析其优点和缺点,并总结规律,善于采用多种实验事实,证明有关的观点、结论,并探究规律。
在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有许多的素材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研究、去探索,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知识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终身受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千万不能脱离实际,而应该以一些典型的事例为背景,强化所学知识的实用性,避免“纸上谈兵”,否则,知识必将成为枯燥的、乏味的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