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 三维目标理论早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性的应用,但观其实施的效果却不尽理想. “三维目标”的实践之所以会存在如此困难,这与教师对三维目标理论的理解不深、推广不力以及思维训练的忽视等有相当大的关系. 本文着重从“三维目标”实践所遇困难出发,仔细分析了困难造成的各个因素,并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寻求“三维目标”达成的突破口,为高中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践浅要阐述了相关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中数学;三维目标;困难;有效建议
一线教师应用三维目标理论至今一直未呈现出明显效果,三维目标理论的实践度也由此显现,这是由于教师对三维目标认可与实践的不成比例而造成的,很多教师在理论上是支持三维目标理论来开展教学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将其束之高阁、不予实行.
[?] “三维目标”实践遇到的困难
1. 推广不力导致知识与技能“不实”
新知识的探究以及对知识的合理应用这个方向已经是现代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倾向,其中新知识的探究阶段一般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使得知识合理的内化得以形成,也就是说,“是什么”与“为什么”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是必须要解决的,这里包含了新知识的学习及其相互使用. 知识和技能这两个基本教学任务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不过,因为一线教师对于三维目标的理解、执行力不够等因素,三维目标教学的实际推广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使得知识和技能目标不实的现象产生. 例如,教师经常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计算题或者展现学生技能高度的题目当作技能运算的训练题,但这些题目的实用性往往是教师疏于考虑的,而且解题过程也太过复杂,学生的厌倦情绪很容易因此而产生. 但是,学生对解题思路的掌握、对数学学科历史及本质所产生的兴趣都能通过三维目标的教学得以实现,数学的价值也因此被更加充分地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在具体的数学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清晰认识知识与技能两者的目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相关知识的吸收. 教师认识上的不足与偏差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偏差.
2. 忽视思维训练导致过程与方法“游离”
课程教学的目标身兼数职,既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引领,也是对教学工作提出的具体而基本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对于方法与过程的教授是比较重视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它也充当着教学手段的角色. 事实上,课程目标是所有知识理解与掌握的支撑与依据. 该教学手段对于知识内容的涵盖在知识有效性及连续性上表现更强,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是该方式尤为重视的,学习方法与课程目标的结合也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方法应该进行科学的结合是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不过,三者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的表现并不密切. 在實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教学任务的快速完成,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互动以及思维训练都被严重忽视了,广大一线教师应该对这些顽固的不良现象予以重视并努力克服. 否则,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方法会随着不良习惯的泛滥而完全脱离,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自然无法实现,高中数学应达成的三维目标教学目的也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理解不力导致“贴标签”现象的产生
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是新课改创新点主要涵盖的两个内容,如果依从三维目标的本质对其进行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其理解上的难度还是不低的,很多从事教育的学者以及教师也于此意识到了其中的不足.
价值和情感结合的这一理念是由国外引进的,其审视角度的不一致自然会导致所含内容的复杂. 情感在教育词典中属于课程目标的第三类范畴,思想观点与信念是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价值观目标也是这个范畴里面的一个内容. 不过,新课改中关于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中却并不包含价值观这一层面的目标要求,因此,在新课改中,情感态度目标与教育词典中的情感范畴是有一定区别的. 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对于其中关系的理解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往往也就打了折扣. 事实上,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以及价值观形成之间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正是由于教师对其中交叉领域的理解不够深刻,既定的教学目标才会因此而无法完成. 因此,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了理想化的层面.
也有学者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科学合理性提出过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被贴标签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比比皆是,这是今后实践教学中应该关注的内容.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往往是随着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理解的程度逐步上升的. 很多教师在现今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会令情境与教学内容相互脱离,这种错误还是比较常见的. 这是由于教师课堂教学中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行了生搬硬套,最终使得该目标内的知识挖掘严重缺失,积极的教学效果自然产生不了. 情感融入课堂教学并不是空洞的知识点或价值观教育,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不够,苍白空洞的教育造成的效果往往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
[?] 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建议
1. 兴趣培养
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必然倚赖其对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个体发自内心对某种事物开始喜爱和欣赏必然产生巨大的驱动力,这就是兴趣. 教师就应该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内心特点来点燃他们的内心,使其在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和知识构建得以形成的成就感. 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建立,但是,究竟如何才能把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呢?这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都应该关注并深刻探讨的问题. 教师应摒弃原先枯燥的授课方式并一改往日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努力在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进行新的激发,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保持良好的心绪继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应建立与学生的良性沟通并以此建立更为亲密的师生关系,将学习与活动的机会公平公正地提供给每一位学生,不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差的标准;其次,教师应该认识到数学学科知识关联性强的特点,并善于将已经教过的知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得到知识的巩固,以及后续关联知识的各种呈现;再次,教师还应善于引领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和理解并牢固建立前后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2. 新思维教学
学生在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不仅要加强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应提高运用思维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当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引导学生如何突破自己的固有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多种方式解题、引导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所学定理及公式、引导学生如何寻找解题的规律等,都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教会学生的广泛内容,再加上思维障碍的突破、推理的合理运用等,都是需要教师消除思维定式的干扰并灵活运用新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达成的. 例如,教师可以首先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运用自身的思维理解去解答,接着再以多种方式来向学生展示解题的多种方法和思路,使得学生意识到自身思维的狭隘,也使得学生认识到多种灵活思维的重要性,使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共同成长.
3. 始终围绕学生这一中心
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学生始终被动接受着知识的灌输,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这样的模式下往往是难以培养的. 新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逐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完全被打破,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被重新着重塑造,教师成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引导者,勇于向教师提出质疑并展现自身的观点也受到了鼓舞与肯定. 学生也确实只有在这种方式下才能展现自身的独特见解,并依此得以实现能力提升.
4. 知识的串联性得以强化
学生学会解题自然是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但学生思维发散的培养才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在一定基础知识的建立之后能够进行思维的延伸才是高中数学教学的精髓. 数学学科所表现出的知识串联性是有目共睹的,初中三年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于高中数学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简单的照本宣科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是行不通的. 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和延伸是教师应该引导的,这能使学生透彻了解新知识建构的来龙去脉,新知识的学习也在知识的串联性中得到强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