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教考合一

2018-01-01 19:07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真题风雪文言

陈 云

(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高考命题具有导向功能,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在近年的高考及其模拟试卷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诗歌鉴赏题要求比较选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教材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景角度的不同,如果没有对教材上这首诗歌的理解,这道题也就谈不上比较;在2016年的合肥二模中,小说阅读《担水的》最后一题,要求比较选文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若无教材做基础,又何谈作答呢?

其实,文言词汇的含义基本上在课内,诗歌“三象”及其思想情感与表达技巧也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近相似的范例,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的技巧、主题的表达等也都能从教材上引申,教材还是作文素材的一大宝库。命题的导向启示我们考试与教材是源与流的关系,我们如何处理,才能回归教材,获得源头活水呢?

一、教学中渗透考试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教材与考试的联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到教材对考试的渗透。渗透不是模式化地给教材学习加一个试题的尾巴,而是合理适度地挖掘教材对考试的辐射作用。具体办法如下:

(一)精解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教材编纂者精心设置的,它是对课文重难点的提炼和概括,也是教材沟通考试的桥梁。有效利用课后习题既可巩固课本知识,又能在学习课文后进行相关考试题型的训练。如文言文课后习题多是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的解释和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落实文中重要字词句的理解、翻译,不仅可以强化对课文知识点的把握,更能在循序渐进的长期练习中提高文言文理解运用的能力。 “课文既是阅读的范例,又是进行基础知识训练的材料”,无论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基础知识的积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考生为了应对考试,备考时单纯背诵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120个常见实词,但脱离教材这一语境,后期的死记硬背只能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

如果说文言文后的习题更多地体现为知识积累,那么小说散文后的习题与考试题型的联系就更为显而易见了。

《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要求: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孤独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圈点勾画、评议赏析。这道题其实就是对景物描写艺术的考查。这两段文字的写景技巧体现在:多种感官描摹、声色结合、动静结合、融入自身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仔细品味赏析,再对这类问题的答题角度与术语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景物描写真正领会并留下深刻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这些答题角度和术语可以迁移到考试中,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技能。2010年江苏卷小说阅读《溜索》第2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解读题干,它要求我们鉴赏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艺术,且看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它的答案不就在课内,在上文提及的课后习题中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课后习题不是一个摆设,更不是一条多余的尾巴。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作用和意义,精心研究,用心选择,挖掘出它的潜在价值,使课后习题发挥它本就具备的多重作用。

(二)链接高考真题

真题对把握高考试卷的命题规律及答题模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怎样利用真题?复习备考时做真题必不可少,新授课时将教材重难点链接到相关真题也是一种办法。以“虚实结合”这一概念为例,教材上多次出现这一手法,如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是实写,“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虚写;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一个念字把对上阕送别之景的实写转入到下阕对别后情景的虚写。学生能听懂并接受老师的解释,但自己在考试中却无法判断出来。不仅如此,教师解读鉴赏诗歌,一遍又一遍地讲解重要概念,学生却并不能如我们的期待——领会并应用。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呢?一种形式的学习是单调的,单调的学习形式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所以概念解析后我们还必须采用多样化的复习形式来提高学习的效率。2013年天津卷选诗为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此词中被充分运用,教师便可出示这道真题,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二、备考时回归教材

(一)应该有一轮课本复习

很多学校为了赶进度,为了不影响学生月考、模考的成绩,一进入高三甚至高二下学期就开始了一轮复习。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可以在新课结束后系统复习前来一轮课本复习,这轮复习不能面面俱到,亦不可囫囵吞枣。

对课本的复习应该有选择、有侧重:选择典范的几篇文言,让学生精读细做,可以达到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的目的,同时这也是熟悉文言语境、培养文言语感的基本途径。教材上有很多优秀的散文和小说,可让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揣摩,以圈点勾画的方式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课文除了可做阅读的典范,更是考点体现的典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掇石靠门”等多处伏笔,细节描写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风雪这一环境描写在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这些恰好对应高考小说阅读部分的相关考点。对于课文的这一轮复习,可将与考试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整合归纳,着重赏鉴,达到复习课文备战高考的目的。 至于诗歌部分的复习,教师大可以重新编排,比如将苏轼的诗词文编排起来,走进诗人,以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去把握苏轼复杂的思想情感。或将同类诗歌进行整合,从诗歌题材的角度去把握常见意象、常见情感和常见表达技巧。

(二)系统复习时联系教材

以教材上的文本加深学生对考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让教材起到正面的迁移作用。比如小说阅读的考点之一——分析环境描写,教材必修5有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内容充分体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有多次对“风雪”的描写,作为自然环境,风雪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推动高潮的来临。同时,风雪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讲到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以《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宝、黛、凤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进行此类知识点的总结最合适不过了。讲到“散文化小说”这一概念及其特征时,以《边城》为例最为妥帖。教材本就是一个例子,把教材上的“例子”读透,便可举一反三,这样以旧带新、温故知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相关考点,而且减轻了学生脱离教材死记硬背带来的沉重负担。

想要教材和考试不脱节,发挥教材的“根本”作用,教师对教材的有效使用至关重要。教师的备课计划要有长远眼光,全局意识,教师的具体教学还要能在授课、作业、复习的诸多环节上精心、细心、用心。

猜你喜欢
真题风雪文言
风雪中的等待
玩转高考真题——比较大小问题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
玩转高考真题——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式篇
文言短文阅读训练三则
风雪兼程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篇
以词突破,辅以句式——高考文言断句题解答技巧
宋代风雪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