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伊斯兰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当代审视*

2018-01-01 12:08薛庆国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古兰经伊斯兰教穆罕默德

薛庆国

阿拉伯民族是有着灿烂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公元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在阿拉伯半岛传播伊斯兰教。此后,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向外扩张,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在帝国疆域确定后的数百年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迎来了黄金时期,阿拉伯人及各地穆斯林在创造辉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构建了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精神文明。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是这一精神文明成就的重要成分,它以伊斯兰教根本经典《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录“圣训”为主要来源,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些价值观独具特色,影响深远,千百年来一直塑造着阿拉伯伊斯兰民族的精神世界,也规范着阿拉伯穆斯林的伦理道德。

一、 认主独一: 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的信仰核心

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可分为信仰层面的价值观和生活层面的价值观。“认主独一”的理念构成了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的信仰核心。

(一) 信仰真主

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为对真主安拉的信仰,并尤其强调真主的独一性。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唯一的主宰;是全能全知、大仁大慈、无形无像、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不生育也不被生、无始无终、永生自存、独一无二、实有超然的。*王俊荣、冯今源:《伊斯兰教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在《古兰经》中,有多处描写真主属性的经文,如“他是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全知幽玄的。他是至仁的,是至慈的。他是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君主。他是至洁的,是健全的,是保佑的,是见证的,是万能的,是尊严的,是尊大的。赞颂真主,超绝万物,他是超乎他们所用以配他的。他是真主,是创造者,是造化者,是赋形者,他有许多极美的称号,凡在天地间的,都赞颂他,他是万能的,是至睿的”(59:22-24)*本文所引《古兰经》经文,均引自马坚的《古兰经》译本,引文后括号内标注其所在的章节号码。参见《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穆斯林不仅信仰唯一的造物主——真主,而且尊崇传达真主“启示”的使者穆罕默德。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恪守的“五功”之首功,便是念诵“证词”——“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除了信真主之外,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还包括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和信前定。在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造物主真主面前,被造的人对真主心怀感恩、爱戴、顺从、敬畏、崇拜之情。穆斯林往往以“真主的奴仆”自称,在伊斯兰教看来,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奴性或依附性,恰恰相反,这突显了人的自由和平等,因为根据教义,人只崇拜真主,不得崇拜真主以外的一切被造者,无论其地位多高、权力多大。

(二) 代治人间

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人的目的,不仅是要人赞颂、崇拜真主,而且还要人成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即代替真主治理好这个世界。《古兰经》中关于真主委托人“代治”人间的叙述,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其中蕴含着深刻且积极的思想内容。

第一,“代治人间”的思想充分显示了真主对人的信任。《古兰经》黄牛章记述了真主和众天神的有关对话:“当时,你的主对众天神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他们说:‘我们赞你超绝,我们赞你清静,你还要在大地上设置作恶和流血者吗?’他说:‘我的确知道你们所不知道的。’”(2:30)可见,当真主要把人*此处指人类始祖阿丹(即亚当)。指定为在大地上的代理人时,众天神曾对此表示疑虑,担心大地上因此会有“作恶”和“流血者”。但这并未动摇真主对人的信任,通过指定人代治大地,真主确立了人为万物之灵长的地位。

第二,根据《古兰经》的叙述,对于真主的信任,人表现出勇于承担使命的勇气:“我确已将重任信托天地和山岳,但它们不肯承担它,它们畏惧它,而人却承担了。”(33:72)这段经文表明,人不仅行使了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且不畏艰难,敢于担当“天地和山岳”都不肯承担的使命。

第三,在所有被造物中,唯有人被赋予理性和知识,这恰是真主选择人作为“代治者”的理由。在《古兰经》黄牛章中,真主和众天神及阿丹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他将万物的名称,都教授阿丹,然后以万物昭示众天神,说:‘你们把这些事物的名称告诉我吧,如果你们是诚实的。’他们说:‘赞你超绝,除了你所教授我们的知识外,我们毫无知识,你确是全知的,确是至睿的。’他说:‘阿丹啊!你把这些事物的名称告诉他们吧。’当他把那些事物的名称告诉他们的时候,真主说:‘难道我没有对你们说过吗?我的确知道天地的幽玄,我的确知道你们所表白的,和你们所隐讳的。’”(2:31-33)由此可见,真主将知识(万物的名称)首先赋予了人,而非众天神。“正由于拥有了连天仙也没有的知识,人类才成为了大地的主人翁和万物的统御者,才有条件、有能力肩负代治者的任务。”*李福泉:《简论伊斯兰教的“代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中国穆斯林》2010年第1期,第21页。

第四,“代治”是人的责任,也是真主对人的考验。《古兰经》中有许多经文对此予以强调,如:“他(真主)以你们为大地的代治者,并使你们中的一部分人超越另一部分人若干级,以便他考验你们如何享受他赏赐你们的恩典。”(6:165)“在他们灭亡之后,我以你们成为大地上的代治者,以便我看你们怎样工作。”(10:14)“人啊!你必定勉力工作,直到会见你的主,你将看到自己的劳绩。”(84:6)“我必定要试验你们,直到我认识你们中的奋斗者和坚忍者,我将考核关于你们的工作的报告。”(47:31)“真主必定不变更任何民众的情况,直到他们变更自己的情况。”(13:11)由此可知,真主不仅要求人类信仰宗教、通过宗教功修净化心灵,还要求人类努力工作、奋发自强,履行好“代治”人间的使命,并以工作为评判人、考核人的重要标准。

综上可知,“代治”人间,是真主对人的托付,也是穆斯林人生的价值和目的所在,人有勇气、也有能力承担这一使命。可以说,伊斯兰教不仅为信众许诺了一个后世的“真境花园”,让信众因为有了对“真境花园”的寄托和追求,而在凡庸的人世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高贵,而且还将一个伟大的使命托付给人们——用双手建设一个人间的“真境花园”。古往今来,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许多宗教学者、思想家、文学家都对人的“代治”使命有所阐发,如埃及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哈福兹在多部文学作品中,就表达了他对“代治”的独到理解。马哈福兹认为,真主在创造了世界之后,便不再过问人间事;因此,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外力上,人间的幸福要靠自己创造,这是人作为“代治者”的本职。*[埃及] 纳吉布·马哈福兹:《自传的回声》,薛庆国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薛庆国:《神秘的寻找》,载《外国文学》2008年第1期,第22页。

(三) 两世兼顾

伊斯兰教认为,人在今世生活之后还有后世。今世是通往后世的旅途或桥梁,今世是短暂、虚幻而不完满的。《古兰经》云:“今世的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3:185)“你们应当知道:今世生活,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以财产和子孙的富庶相争胜;譬如时雨,使田苗滋长,农夫见了非常高兴,嗣后,田苗枯槁,你看它变成黄色的,继而零落。”(57:20)只有后世才是人的永恒归宿:“后世才是安宅。”(40:39)人在今世的所作所为,都会在后世得到应有的报偿。到了世界的“末日”或“复活日”,所有曾在今世生活过的人们都将“复活”,接受真主公正的审判。虔诚信教、履行宗教功修并行善积德者,后世将进入“天堂”;而不信教并作恶的人,后世将堕入“火狱”。由此,伊斯兰教发挥了对信众劝善戒恶、用后世赏罚引导今世良善的积极作用。

伊斯兰教虽然更加看重后世,追求后世天国的幸福,但也并没有否定今世的幸福。《古兰经》告诫穆斯林:“你应当借真主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分。你当以善待人,像真主以善待你一样。”(28:77)所以,弃绝现实生活、出家修行的行为,并不是伊斯兰教所提倡的。“你当为今世而工作,犹如你永生一样;你当为后世而工作,犹如你明天就要死去一样”*有人认为此言是“圣训”,但圣训学家认为其缺乏确切的传述世系,因此予以否认,参见《“你当为今世而工作,犹如你永生一样”并非确定的圣训》(阿拉伯文),伊斯兰之网,http://fatwa.islamweb.net/fatwa/index.php?page=showfatwa&Option=FatwaId&Id=11395,登录时间:2017年11月1日。,这句在伊斯兰世界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名言,十分典型地体现了伊斯兰教两世兼顾的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以来的中国回族学者王岱舆、马注、马复初、刘智等人,把重视现实人生价值的中国传统思想与伊斯兰教的两世兼顾观相融合,提出了以今世幸福为载体、后世幸福为目的的“两世吉庆观”。“两世吉庆观”既重视今世的生活,又重视后世的幸福,并鼓励穆斯林为获得两世的吉庆而奋斗。“消极出世与积极入世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态度,经中国文化的变移而巧妙融通,协调互用,呈现为一种独放异彩、别具风格的伊斯兰思想境界和处世原则。”*林松:《古兰经知识宝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二、 追求美德: 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的生活准则

对于穆斯林而言,伊斯兰教不仅是一套信仰体系,而且是涵盖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以,伊斯兰教在确立以“认主独一”为核心的信仰层面价值观的同时,也在生活层面为信众制定了一整套价值观标准。《古兰经》和“圣训”两大经典提出了穆斯林大众应该遵守或追求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表明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就是一门有着很高道德追求的宗教。先知穆罕默德曾宣示:“我被派遣就是为了完善高尚的品德。”(《艾哈迈德录穆斯奈德圣训集》)穆罕默德还表示:“没有任何东西放在天平上比美德分量更重。的确,具备美德者达到了封斋者和礼拜者的品级。”(《提尔密济圣训集》)《古兰经》对使者穆罕默德也赞许有加:“你确是具备一种伟大的性格的。”(68:4)在广大穆斯林看来,穆罕默德本人不仅在信仰功修上为万众之楷模,而且在道德品质方面也率先垂范,近乎完人。

具体而言,伊斯兰教在生活层面倡导穆斯林遵循的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 中正

“中正”或“中道”(Wasatiyyah)是伊斯兰教特别强调的一项准则,它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在宗教功修还是为人处事方面,伊斯兰教均主张不偏不倚、中和均衡,反对极端和过分。《古兰经》曾这样告诫信众:“我这样以你们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作证世人,而使者作证你们。”(2:143)伊斯兰世界历代思想家也都强调中正之道的重要性,近代伊斯兰改革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及著名学者穆罕默德·阿布笃曾指出:“穆斯林是良善公道之士,他们在宗教上既非过分、偏执之辈,也非疏忽、不信之徒。在信仰、道德和行为上,穆斯林都追求中正。”*[埃及]穆罕默德·阿布笃:《灯塔注释》(第2卷)(阿拉伯文),开罗:灯塔出版社,伊历1350年版,第4页。

在宗教功修上,伊斯兰教虽然倡导虔敬事主,但却反对过激之举。先知穆罕默德这样警示人们:“你们谨防宗教上的过激,你们之前的民族就因为宗教上的过激而灭亡。”《奈萨仪圣训集》)“圣训”中还记载了三位信士与穆罕默德的对话:“其中有个人说:‘我将终生整夜礼拜,不睡觉。’另一个人说:‘我将长年封斋,不开斋。’第三个人则说:‘我将远离女人,永不结婚’。他(穆罕默德)说:‘是你们说如此这般的话吗?指主发誓,我比你们任何人都更加害怕和敬畏真主,但是我封斋,我也开斋;我礼拜,我也睡觉;我也同女人结婚。谁违背我的圣行,谁就不属于我的民众。’”(《布哈里圣训集》)

在日常生活中,伊斯兰教既反对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也不认同禁欲和苦行,而是取其中道而行之,鼓励穆斯林合理、合法地享受现世幸福。《古兰经》云:“他们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25:67)“信道的人们啊!真主已准许你们享受的佳美食物,你们不要把它当作禁物,你们不要过分。真主的确不喜爱过分的人。”(5:87)《古兰经》还反对在宗教规定之外擅自判定“合法”与“违法”:“你说:‘你们告诉我吧!真主为你们降下的给养,你们把它分为违法的与合法的,你们究竟是奉真主的命令呢?还是假借真主的名义而造谣呢?’”(10:59)

在当今世界,打着伊斯兰旗号的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不仅贻害四方,殃及无辜,而且对伊斯兰教本身造成了莫大伤害。因此,强调、弘扬伊斯兰教的中正思想,对于抵制极端、倡导“正信”,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求知

伊斯兰教是一门特别鼓励求知、推崇理智的宗教。《古兰经》中有许多鼓励信众求知的经文,如:“你(穆罕默德)说: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相等吗?惟有理智的人能觉悟。”(39:9)“真主将你们中的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们提升若干级。”(58:11)

先知穆罕默德也经常教诲穆斯林求知:“谁走上求知的道路,真主使他容易走上通往天堂的道路;众天使因为喜爱求知者而落下他们的翅膀;天地间的万物,甚至水中的鱼都为求知者求饶恕。的确,学者优于修行者,就像月亮优于其它繁星一样;学者是众先知的继承人。”(《提尔密济圣训集》)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还有不少鼓励求知的名言,被当作“圣训”广为传诵,如:“求知,哪怕远在中国”,“求知是穆斯林男女的天职”,“求知,从摇篮到坟墓”,“学者的墨水比烈士的鲜血更珍贵”,等等。

伊斯兰教不仅倡导求知,而且不认为信仰与理智存在矛盾,并鼓励信众将信仰与求知结合,通过运用理智追求知识,去参悟宇宙的浩瀚和万物的奥秘,进而加深对全能真主的敬畏和虔诚。我国著名穆斯林学者纳忠先生曾对此有过很好的阐述:“我们越有深湛的学问,就越能认识大自然的奥妙,也就越能利用大自然的宝藏,来为人类的生存谋幸福,为人类的文化求发展。我们对于科学之研究愈精深,参悟愈精密,研究愈广博,那么信仰真主愈笃实,认识真主愈真切,服从真主愈诚恳。因为这样认识真主是由知识学问得来的,不是因袭传统的。”*纳忠:《求学是天命》,载《清真铎报》1945年7月,新16号。

(三) 仁爱

根据伊斯兰教,人类是真主吹入自己气息而精心创造的产物,自然受到真主的关爱和厚待。在众生中,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者是真主尤其喜爱的。《古兰经》云:“真主是喜爱坚忍者的。”(3:146)“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3:148)“真主确是喜爱敬畏者的。”(3:76)“真主确是喜爱公道者的。”(5:42)

同时,伊斯兰教也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友爱相处,以善相待。《古兰经》云:“你当以善待人,像真主以善待你一样。”(28:77)“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真主的确不喜爱傲慢的、矜夸的人。”(4:36)先知穆罕默德则说过:“真主把仁慈分成一百份,将其中的一份降在了大地上,而其中一部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布哈里圣训集》)

伊斯兰教倡导的仁爱可分为几个层面,包括爱父母、爱兄妹、爱妻室、爱弱者、爱人类,即从爱身边最亲的人开始,由近及远地将全人类纳入了爱的对象。*丁士仁:《伊斯兰的核心价值观》,载《中国穆斯林》2013年第6期,第8页。《古兰经》中有许多关于爱家人的教诲,如:“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那末,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必恭必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17:23-24)“他(真主)从你们的同类中为你们创造配偶,以便你们依恋她们,并且使你们互相爱悦,互相怜恤。”(30:21)先知穆罕默德也有这方面的教诲:“你当爱你的母亲、父亲,弟兄姐妹,然后最亲近的人,然后次亲近的人。”(《布哈里圣训集》) “不疼爱子女,不尊敬长辈的人不是我的教民。”(《提尔密济圣训集》)

伊斯兰教还主张关爱弱者。《古兰经》云:“正义是……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2:177)先知穆罕默德说:“为孤寡人和穷难人奔波的人,犹如为主道出征的人,也像白天斋戒、晚上礼拜的人。”(《布哈里圣训集》)在伊斯兰教“五功”中,“斋功”设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育人的恻隐之心,让斋戒者体会穷人的饥渴,进而产生同情心和责任感。而“课功”即“纳天课”,更是一种首先为了接济穷人而设立的宗教性慈善义务。

伊斯兰教还提倡将仁爱惠及于全人类。《古兰经》云:“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49:13)这被普遍理解为真主博爱人类、鼓励各民族和谐共处、沟通交流的重要依据。穆罕默德则指出:“全人类是真主的家属,真主最喜爱的人,是善待真主的家属者。”(《百海盖圣训集》)圣训中还记录了他和圣门弟子的这样一段对话:“穆圣说:‘你们没有正信,直到对人仁慈’,他们(圣门弟子)说:‘真主的使者呀,我们都是仁爱者!’他说:‘仁爱不是一个人对他的同伴表示偏爱,而是普遍的爱。’”(《塔伯拉尼圣训集》)对人类的仁爱,还表现为对非穆斯林的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是真主创造的一个生命。“圣训”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群犹太人出殡,当死者被抬过先知穆罕默德面前时,他主动为死者起立。这时,有人对他说,死人是犹太人。先知说:‘难道他不是一个生命吗?’”(《布哈里圣训集》)

北区酒店布局较分散,地下2层酒店配套用房主要为酒店布草间、洗衣房及员工更衣室等,7层为酒店厨房及餐饮区,8~9层为酒店健身及室内游泳池等,11~24层为酒店客房。

(四) 平等

伊斯兰教认为,人类不论种族、贫富、贵贱,都是真主的创造物。人类同出一源,因而相互平等。先知穆罕默德在宣教过程中也特别强调信徒之间一律平等的观念,在著名的“辞朝演说”中,他明确吩咐:“你们中最尊贵的是那些最敬畏安拉的人。在认主拜主方面,阿拉伯人不优越于非阿拉伯人,非阿拉伯人也不优越于阿拉伯人;白人不优越于黑人,黑人也不优越于白人。”*王有勇编著:《阿拉伯文献阅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主流伊斯兰教还认为,对于非穆斯林也要以平等的态度相待,在信仰上相互尊重,行为上相互宽容。伊斯兰国家历史上都有大量非穆斯林受到礼待、甚至身居要职的例子。如在阿拔斯王朝,“历史上还记载了某些基督教的大臣,他们在九世纪后半期享有盛名……历代哈里发的御医,大半是景教徒”*[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16页。。

在传统的部落观念与宗族意识盛行的阿拉伯半岛,平等观念无疑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在伊斯兰教走出半岛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平等观念有助于消除各种歧视,并对被征服地区的底层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也有助于缩小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隔阂,促进不同民族和宗教间的沟通和理解。

(五) 公正

公正、公平、正义,历来是伊斯兰教强调的重要价值观原则。“真主让公正成为珍珠项圈上最大的那颗珍珠。”*[埃及]马哈茂德·谢勒图特:《伊斯兰:信仰与教法》(阿拉伯文),开罗:旭日出版社1988年第4版,第445页。《古兰经》中有许多要求信众秉持公道为人处事的经文,如:“真主的确命人公平、行善。”(16:90)“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不要为罪恶和横暴而互助。”(5:2)

先知穆罕默德也一贯倡导公正,甚至把它列为信仰的一部分。如:“谁具备了三件事,谁确已具备了伊玛尼(信仰):出自你内心的公正,向世人道平安,即使贫困仍然施舍。”(《布哈里圣训集》)“我的仆民啊,我禁止你们对我不义,也禁止你们对你们自己不义,因此,请不要以不义互相对待。”(《穆斯林圣训集》)

(六) 宽容

无论就宗教经典还是发展历史而言,伊斯兰教总体上主张宽容与仁爱,反对狭隘和仇恨。《古兰经》中有不少要求信众宽容对待他人过错、甚至罪过的经文:“善恶不是一样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末,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41:34)“恶行应得同样的恶报。谁愿恕饶而且和解,真主必报酬谁。”(42:40)“如果你们容忍,那对于容忍者是更好的。”(16:126)

先知穆罕默德也一直以自己的言行倡导宽容。据史载,穆罕默德在攻克麦加后胜利进城之日,曾对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说:“今天对你们毫无谴责。你们走吧!你们都被赦免了。”*泰伯里:《历代先知和帝王史》,转引自现代综合图书馆网站(阿拉伯文),https://al-maktaba.org/book/10779/44,登录时间:2018年1月14日。他还说过:“三件事是伊玛尼的根本:不要伤害说了‘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的人;不要因一点罪过断别人为叛教;不要凭一件工作的错误把人逐出伊斯兰。”(《艾哈迈德录穆斯奈德圣训集》)

伊斯兰教倡导的宽容理念还反映在信仰方面。《古兰经》反对强迫他人信仰宗教。“对于宗教,绝无强迫;因为正邪确已分明了。”(2:256)“如果你的主意欲,大地上所有的人,必定都信道了。难道你要强迫众人都做信士吗?任何人都不会信道,除非奉真主的命令。”(10:99-100)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也表明,宗教宽容的原则总体上是得到落实的。在堪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黄金时期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统治下的基督教徒基本上还是享受着大量宽容的待遇的”*[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第415页。。许多史料和文件可以表明,“作为受保护的民族之一来说,犹太教徒的生活,甚至比基督教徒还要过得好些”*同上,第416-418页。。在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南部之后,“基督教徒可以太太平平地信仰自己的宗教,不受任何干涉,他们内部的事务,由土著的法官,依照教会的法律而裁判”*同上,第608页。。

(七) 诚信

《古兰经》还鼓励信众言而有信、履行诺言,并视信诺为敬畏者的美德。如:“凡践约而且敬畏的人,(都是真主所喜爱的),因为真主确是喜爱敬畏者的。”(3:76) “你们应当履行诺言;诺言确是要被审问的事。”(17:34)

先知穆罕默德也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教诲。如“你们要坚持诚实的美德,因为诚实会引导你们走向正义,正义会引导你们步入乐园;说谎话引导你们走向犯罪,犯罪会引导你们步入火狱。”(《提尔密济圣训集》)他还把不诚实和不履行诺言视同伪信士的标志:“伪信士有三个特征:说话便撒谎,结约便失信,受托便背信弃义。”(《布哈里圣训集》)

(八) 和谐

伊斯兰教倡导和谐,不仅主张人与人之间奉行仁爱、平等、公正、宽容等原则,实现和谐相处,而且追求人与宇宙、自然间的和谐。

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古兰经》云:“他(真主)创造万物,并加以精密的注定。”(25:2)“他创造了七层天,你在至仁主的所造物中,不能看出一点参差。你再看看,你究竟能看出什么缺陷呢?”(67:3)真主还创造了自然环境和各种物质资源,供人类开发利用:“我在大地上为你们和你们所不能供养者而创造了许多生活资料。”(15:20) “他制服海洋,以便你们渔取其中的鲜肉,做你们的食品;或采取其中的珠宝,做你们的装饰。你看船舶在其中破浪而行,以便你寻求他的恩惠,以便你们感谢。”(16:14)因此,人应该尊重并亲近真主创造的自然,而不可肆意掠夺自然、破坏自然。

据“圣训”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在路过麦地那附近的吴侯德山时,曾经深情地对随从说:“这是吴侯德山,我们爱它,它爱我们。”(《布哈里圣训集》)这段“圣训”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了诗意表达,可见在先知穆罕默德眼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堪比朋友和爱人。

三、 扬弃与重建: 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的当代审视

在上文中,笔者参考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学者的观点,主要依据《古兰经》和“圣训”两大经典,归纳梳理了伊斯兰教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无疑,这些价值观不是阿拉伯伊斯兰社会价值观念的全部,但它们代表了伊斯兰教的精髓,体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特色,也是能为世界各国人民接受、认同和赞许的。“正因为伊斯兰教具有这些精髓,它才能激励人们创造出历史上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更为古往今来无数信徒提供了精神慰藉和心灵寄托,启示他们追求理想与真理。换言之,这些精髓,恰是伊斯兰教具有恒久性魅力的原因。”*薛庆国:《当代阿拉伯人的文化心态透视》,载《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2期,第27页。

与此同时,无论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内外,客观的时事观察者都会注意到,当今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远非历代仁人志士们孜孜以求的理想世界。相反,这里比世界其他地区经历了更多的纷争、冲突乃至战争;中东地区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不仅使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广大民众深受其害,而且已演变为困扰全世界的人类之大患;许多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仍未摆脱贫困、落后、专制、动荡的重压;曾经灿烂辉煌的伊斯兰文明体系正处于尴尬的边缘化地位。针对当代阿拉伯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总体差距越来越大这一事实,充满忧虑的当代阿拉伯学者发出了感慨:阿拉伯人“已濒于一道真正的鸿沟——文明和科学的鸿沟”*[埃及]卡米勒·巴哈丁:《十字路口》,朱威烈、丁俊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其实,今日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面临的困境,只是这一文明在中世纪黄金时期以后陷入的漫长衰微期的延续。著名的美藉黎巴嫩裔史学家希提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阿拉伯通史》中曾经写道:“弊病却是根深柢固的。在土耳其人来临之前好几个世纪,伊斯兰教创造的火花早已熄灭了。13世纪开始的经院神学的全胜,在精神领域中正统派和神秘派的占据优势,科学精神的衰退,不加批判地尊崇古人之风的盛行,以及墨守成规等,这一切都不利于学术研究和学术创作。束缚阿拉伯人智力的这些桎梏,直到19世纪早期在西方的影响之下,才开始逐渐解除。”*[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下册),第887页。令人遗憾的是,上述束缚阿拉伯伊斯兰民族智力的那些桎梏,其实在今天仍未得到彻底解除。

因此,在讨论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时,一个重要的问题自然会摆在我们面前:如何结合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当下境遇,客观、全面地审视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念?为此,有必要将以下几点纳入考量:

第一,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和阿拉伯伊斯兰社会一样,兼有同一性和多元性。一方面,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信奉同一个真主、同样的经典,对教义、教法的理解有许多共性,因此其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一性。另一方面,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价值观又呈现出多元特色,并在多个层面有所体现。

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内部衍生出的诸多派别对宗教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对教法的理解就存在差异。“当逊尼派的四大教法学派被公认后,逊尼派只允许后来的教法学家接受‘仿效’原则,承认权威,而不允许再有任何创新;什叶派则主张,在伊玛目隐遁之后,它的教法权威(穆智台希德)可以对教法做出新的阐释,承认穆智台希德释法的权威性。”*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而历来受到知识精英青睐的苏非主义,是对伊斯兰教中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一种反抗,它和正统伊斯兰对真主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波斯苏非大诗人鲁米的观点集中体现了这种不同:“真主在正统伊斯兰的观念中至高无上,而鲁米认为它是内在;对于前者,真主与世界分离;对于鲁米,真主与世界相联;对于前者,真主是抽象的,位于宇宙之外;对于鲁米,真主处于宇宙之中。正统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并不显现在事物中,而鲁米认为真主在万物之中永无止境地显现。”*[叙利亚]阿多尼斯:《在意义天际的写作》,薛庆国、尤梅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

伊斯兰教在从阿拉伯半岛传向世界各地之后,“除保持其基本信仰外,也经历了一个民族化、地方化的过程,它吸收了当地宗教的某些成分和地方习俗,增添了不同的色彩”*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第263页。。因此,伊斯兰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呈现出不同风貌。

即使在一国之内,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以及具有不同意识形态和教育背景的人,在价值观包括对宗教的认知上也存在差异。阿拉伯社会总体上由游牧民(贝都因人)、农民和城市居民三种群体组成。“贝都因人对于伊斯兰教的唯一认识就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至于礼拜、天课、斋戒和朝觐等教规,他们并不严格遵守,民间宗教在一些部落中依然盛行。”*[叙利亚]穆罕默德·祖海尔·穆沙拉克:《阿拉伯国家贝都因人的社会生活》(阿拉伯文),大马士革:达拉斯出版社1988年版,第278页。在广大农村,“农民敬畏真主,害怕邪恶,相信命运。他们重视民间宗教,敬仰圣徒,以祈求平安幸福,却不喜欢官方宗教的抽象概念和繁文缛节”*[叙利亚]哈利姆·巴尔卡特:《20世纪的阿拉伯社会》(阿拉伯文),贝鲁特:阿拉伯统一研究中心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而在城市,统治阶层和大商人阶层“不但追求获取政治权力,而且物质占有欲极强,还利用宗教为自己装点门面”*同上,第256页。。

伊斯兰教的一体多元特色,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体现。伊斯兰教进入中国1300多年以来,受中国自然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呈现出某些中国色彩。在当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普遍面临困境、缺乏成功模式可供借鉴的背景下,中国伊斯兰教更应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本土化发展之路,从穆斯林先贤“以儒释经”的历史尝试中获得启示,将中国的传统智慧和当代经验与伊斯兰的原则结合,为宗教适应现代化,为宗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贡献宝贵的中国经验。

第二,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伊斯兰宗教经典,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作为一门古老的宗教,伊斯兰教和世界其他几大宗教一样,其经典具有一定的隐晦性、歧义性和开放性;而且,其中许多内容的出现是有其原因和背景的。埃及著名文化学者艾哈迈德·爱敏指出:“《古兰经》的敕降,是适合于当时社会的状况和需要的。”*[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纳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0页。他认为,如果不理解《古兰经》降示时的社会背景,往往会发生误解经义的情况。*同上,第213页。因此,《古兰经》只有一本,但对它的阐释与解读却多种多样。从古至今,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带到对经文的理解中,无论是开明之士还是偏执之徒,都能从《古兰经》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如《古兰经》忏悔章的“宝剑经文”,就经常被狂热分子用作宣扬激进思想乃至恐怖主义的依据。有经注学家甚至认为,“宝剑经文”废除或中止了《古兰经》中主张宽容对待异教徒的经文。但是,围绕这种理解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极大争议。此外,《古兰经》中关于妇女地位的一些表述,也容易被人视为歧视妇女的证据。同样情况也出现在对“圣训”的理解上,不同汇录者汇编的“圣训”集中,都不乏一些让普通读者感到不解、甚至让穆斯林信众也觉得困惑的言论和事件。

因此,仅仅强调“回归经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从总体上把握宗教经典的精髓,对其做出合乎时代要求的解读。正如朱威烈教授所言,“伊斯兰文明体系的发展,最终得从本身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民族属性出发,在依据自身的发展利益需要选取或重新解读《古兰经》、‘圣训’的有关经文的基础上,制定出国家建设和民族建设的指导原则,并通过对古今文化、内外文化的兼收并蓄和继承创新才能实现”*朱威烈:《伊斯兰文明与世界》,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第61页。。

第三,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内外,学术界有相当多的论述认为,当代阿拉伯伊斯兰社会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不少弊端,这是妨碍伊斯兰社会进步的深层原因。有学者指出,伊斯兰文化尤其是阿拉伯传统文化中,具有尊古贬新、保守封闭、自大排外的积弊。在阿拉伯世界一向盛行的说法之一是伊斯兰教创立后的前三个世纪最为理想,以后的岁月每况愈下。这种观点强调伊斯兰的出路在于回归原初,遵循“先贤之道”(即“赛莱菲叶”)。在阿拉伯语中,“创新”(ibda’)与“异端”(bid’ah)源于同一个词根,任何思想创新都有可能被指责为“异端邪说”。在逊尼派多数教法学家看来,“创制”(即对教法的阐释)之门自公元10世纪起就已关闭,后人只能“因袭”前人,不得有任何创新。更有甚者,“现代化”(hadatha)这一词语及其代表的文明现象,在不少人看来也不能接受。隶属于伊斯兰合作组织的权威性学术机构“国际伊斯兰教法学会”1998年曾颁布“伊斯兰教应对全面现代化”的决议,认为“‘现代化’是一种新的思潮,建立在神化理性、拒绝玄冥、否认天启、破坏一切传统信仰、价值和道德的基础之上。在这个意义上的现代化,是一种反宗教思潮,它反对伊斯兰的根本和原则,是被真主、使者和穆斯林拒绝的,即使它披上‘珍惜’、‘革新’伊斯兰的外衣”*《关于伊斯兰教应对全面现代化的决议》(阿拉伯文),国际伊斯兰教法学会网站,1998年11月19日,http://www.iifa-aifi.org/2031.html,登录时间:2017年7月14日。。

有学者认为,“阿拉伯民族受过去的影响,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人们膜拜过去,把过去视为未来的最佳典范”*[叙利亚]阿卜杜拉·阿卜杜·戴伊姆:《当代阿拉伯思想观照下的阿拉伯思维》(阿拉伯文),载科威特《阐明》2002年9月刊,第18页。。当代阿拉伯大诗人阿多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阿拉伯文化,就其主导的、沿袭至今的形式而言,是具有宗教性结构的,即它是因袭文化,它不仅强调因袭,而且拒斥创造,从而妨碍了任何真正的进步。换言之,在我看来,阿拉伯生活要想复兴,阿拉伯人要想创新,就必须打破阿拉伯思想中这种主流的效仿机制,改变曾经和仍然在左右这种思想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叙利亚]阿多尼斯:《在意义天际的写作》,第136页。

四、 余论

综上所述,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是一套十分复杂的体系,其中既包含许多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社会进步的严重弊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许多有识之士也已经意识到,伊斯兰世界目前陷入诸多困境的深层原因之一在于文化观念的落伍。因此,阿拉伯伊斯兰民族迫切需要在已有的思想文化基础上,重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和新价值观。

无疑,新文化和新价值观的重建,首先离不开以时代的眼光对传统观念进行客观、冷静的审视和评价。在这方面,对宗教经典作出与时俱进的再阐释,是势在必行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在重估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极为珍贵且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念,同时剔除某些与时代不相称、妨碍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并以伊斯兰文明黄金时期那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引入自由、理性、科学、法制、人权等当今人类共同珍视的进步价值观,通过审视、重估、扬弃、吸纳,实现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在新时代的重建与升华。

人类在现当代的遭遇与经验表明,只有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相融合,才能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合理的未来。虽然西方文明中的许多核心价值观已显示出巨大的进步意义,但西方文明中过于强调维护个体利益的文化观念,以及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贪婪的物质至上主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当今人类面临战争频仍、弱肉强食、物欲横流、精神空虚、道德沦丧乃至环境恶化等困境。如何在自由中引入公正,在理性中注入同情,为人权赋予责任,以道德辅助法制,即如何匡正有失偏颇的现代性,是东西方有识之士都在苦苦探索的问题。在这方面,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许多优秀的精神遗产和价值观念,完全有可能为之提供宝贵的资源。伊斯兰文明这一曾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古老文明,能否在未来再现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古兰经伊斯兰教穆罕默德
印度尼西亚:司机违章被剃光头
留学生在华不适应的自我阅读疗愈探索
采访手记
“逆转”
人行天桥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
论穆斯林婚姻家庭习惯与我国相关立法之冲突与整合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北约就焚烧《古兰经》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