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索德格”广义上是指包括法定义务施舍、完全自愿施舍和一切有善意的举动的总称,其理论、观点及其实践皆依据于《古兰经》和圣训。伊斯兰倡导和鼓励人们乐善好施、慷慨仗义,通过不拘形式、持之以恒的施舍和济贫以净化心灵、完善自我,并且制定了一套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科学、有效的财富再分配机制。
关键词:《古兰经》 索德格 施舍
“索德格”是阿拉伯语(????)的音译,语义有“真诚、诚实、施济、给与、施舍、布施、赈济”等含意。根据其字面意思,诸多学者认为,“索德格”(施舍)是对造物主表示“索德格”(真诚)的一种行为。《古兰经》说:“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你们所施舍的,无论是甚么,确是真主所知道的。”(3:92)
一、“索德格”的种类
“索德格”在伊斯兰教法中有三层涵义,其一是法定宗教义务的施舍,即伊斯兰五功之一的天课(????);其二是当然的施舍,即开斋捐(???? ?????);其三是完全自愿的施舍(??????)。
法定宗教义务的施舍,即指天课。天课是阿拉伯语单词(????)的意译,意为“涤净”。天课又称“赈款、济贫税、周济品”等。伊斯兰教规定,丰衣足食的穆斯林把其每年盈余财富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周济贫民和有需要的人,旨在涤净财富、净化心灵。真主说:“你要从他们的财产中征收赈款,你借赈款使他们干净,并使他们纯洁”(9,103)。这项赈款是一种强制性税收,并对不同的财富种类制定了不同的征收比例,应缴纳天课的财富包括金银(现金和首饰)、牲畜、农作物资源、矿产和水产、蜂蜜和畜产品、贸易资源、股份和债券等,其中金银(现金和首饰)的抽取比例是2.5%,其它财富都有详细的、不同的抽取比例,在此暂不赘述。
当然的施舍,即开斋捐。开斋捐也是法定主命的施舍,它是开斋节会礼前每个穆斯林应缴纳的一种课税捐献,属于天课的范畴。开斋捐的制定一是来洗刷斋戒者的妄语恶言,二是周济穷人过节。
“索德格”的第三层含意是完全自愿的施舍,它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灵活性,是指一个人为获得真主的喜悦而身体力行的各种形式的良善行为。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精神,自愿性施舍可分为物质层面的施舍和精神层面的施舍。物质层面的施舍,是指给予财物方面的帮助。而精神层面的施舍,则指一切具有美好愿望的非物质方面的帮助。先知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是施舍;对人微笑是施舍;说善言是施舍;命人行善是施舍;止人作恶是施舍。由此可见,精神层面的施舍包括人性美好行为的方方面面,爱护动物、保护树木、传授学问、向人问安、扶人一把、送人一程、探望病人、遇人救急等一切对他人有益的善行都是施舍。
二、《古兰经》倡导施舍
伊斯兰教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善待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其它宗教和法律无法企及的。为构建一个社会成员乐善好施、慷慨互助、团结友爱、缩减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维护社会成员之间的公正平等的大家庭,《古兰经》号召和倡导人们为获得真主的喜悦积极施济、踊跃行善。《古兰经》说“你们应当分舍他所委你们代管的财产,你们中信道而且施舍者,将受重大的服酬。”(57:7)“析产的时候,如有亲戚、孤儿、贫民在场,你们当以一部分遗产周济他们。”(4:8)“至于赈济贫民,敬畏真主,且承认至善者,我将使他达到最易的结局。至于吝啬钱财,自谓无求,且否认至善者,我将使他易于达到最难的结局。”(92:5-10) “如果你们以善债借给真主,他将加倍偿还你们,而且赦宥你们。”(64:17)先知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慷慨是一棵树,其根在天堂,其枝条垂于今世。谁抓住了其中一枝条,便把他引入天堂;吝啬是一棵树,其根在火狱中,其枝条垂于今世。谁抓住了其中一枝条,便把他引入火狱。”
上述多段经训阐明伊斯兰倡导施舍、鼓励施舍、并且在伊斯兰教的施舍理念中,社会成员人人都能施舍,富人有富人的责任,穷人亦有穷人的义务,富人有富人的恩典,穷人亦有穷人的恩泽,不是富人的钱财才叫施舍,也不是穷人的微笑不叫施舍。所以施舍不拘于形式,不计于数量,不论于施品,仅取决于为获得真主喜悦的虔诚举意。伊斯兰鼓励每个人一生中要川流不息、持之以恒地去施散,无论是物质施舍还是精神施舍。真主说:“教富裕的人用他的富裕的财产去供给,教窘迫的人用真主所赏赐他的去供给。真主只依他所赋予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65 : 7)
三、受施的对象
《古兰经》不仅鼓励人们积极施舍,而且对受施的范围和对象作了具体、细化的规定,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为人类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互助制度和稳定的运行机制。
第一,强制性税收,即天课受惠者是哪些人。《古兰经》说:“赈款只归于贫穷者、赤贫者、管理赈务者、心被团结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为主道工作者、途中穷困者;这是真主的定制。”(9:60)
天课只能用于面对穷人的社会救助,不能费用于修路架桥、修建清真寺等公益事业。“他们的财产中有一个定份,是用于施济乞丐和贫民的。”(70:24-25)
天课也不能给予应赡养的人,比如儿女不能将天课给父母,因为赡养父母是其责任,妻子不能接受丈夫的天课,因为赡养妻子是丈夫的义务。反之,成年、贫穷的儿女可接受父母的天课,妻子的天课可以给丈夫。
第二,接受开斋捐的对象就是穷人。
第三,自愿施舍者的帮助对象既可以是需求者,也可以用于各种社会慈善公益活动。自愿施舍的受惠者是哪些人,《古兰经》说:“正义是信真主┄┄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贫困、患难和战争。”(2:177)“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4:36)“他们问你他们应该怎样费用,你说:‘你们所费用的财产,当费用于父母、至亲、孤儿、贫民、旅客。”(2:215)“他们为喜爱真主而赈济贫民、孤儿、俘虏。”(76:8)
上述经文确定了能接受自愿出散施物的对象,他们是需要帮助的至亲、亲戚、孤儿、贫民、邻居、乞丐、旅客、俘虏和赎取奴隶。自愿施舍的财物也可费用于各类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中,如发展教育、修路架桥、保护环境等。
从以上施舍的不同种类及其受施对象的定制中体现出,伊斯兰教将两种施舍制度巧妙地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对社会财富进行公平合理的再分配的社会制度。施者首先要完成法定主命施舍的天课,方可才有自愿施舍的主次顺序;受施者应该是从亲属骨肉开始的由近及远的亲疏顺序;受助对象先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开始再到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的先后顺序,从而形成了一个科学而又和谐的链条,这个链条不仅有效地调整了社会财富资源,而且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
四、施舍的礼仪
施舍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对于施者和受施者都同等重要,受施者需要施者的帮助,施者更需要真主的帮助。《古兰经》对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旨在让无论是施者还是受施者的每一个人的心里充满仁慈与和平、关爱与平等地履行施舍义务并多行善事,共创友爱、和谐的社会环境。
1.唯求主喜的施舍
《古兰经》说:“他们为喜爱真主而赈济贫民、孤儿、俘虏。”(76:8)又说:“你们只可以为真主的喜悦而施舍。”(2:272)
施者为爱真主而施舍,为谢真主而赠予,同时还要感谢受施者,因为穷人是他与真主连接起来的桥梁,穷人是他能获得真主喜悦的途径,穷人是他能自我救赎的媒介。反之在需求者面前居身自高、好为人师,那么他应获得的美好回报就会被抹杀。
2.秘密隐藏的施舍
《古兰经》说:“如果你们公开地施舍,这是很好的;如果你们秘密地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2:271)
秘密施舍是指施者和受施者相互不知道“我帮了谁”、“谁帮了我”,因此它能使施者避免因沽名钓誉而使其善行失效的同时,保护了受施者的人格尊严以免其感到难堪和羞愧。先知穆圣(愿主福安之)也强调:“最佳的施济莫如是右手施予时,左手毫不知情。”经注学家主张,法定主命的施舍-天课-应该公开施舍,以便引导他人仿效,除此一切秘密的善功是最好的,所以秘密施舍比公开施舍更优越。
3.授人所爱、合法所得的施舍
《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分舍自己所获得的美品,和我为你们从地下出产的物品;不要择取那除非闭着眼睛,连你们自己也不愿收受的劣质物品,用以施舍。”(2:267)
施舍物的好坏最能反映出施者对真主的虔诚和举意的纯洁,先知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施舍就是明证”,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施舍物就是对真主感恩与热爱的试金石。所以施者要有“忍痛割爱”的境界,反对“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的施舍方法。赠人自己所爱之物,而非将自己不需要或丢弃的物品美其名为施舍。真主说:“并将自己心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2:177)
同时伊斯兰要求施舍物必须是合法、佳美所得,伊斯兰禁止施舍非法所得的财物,如通过偷盗、贪污、诈骗等非法途径获得的财物。还禁止施舍“不洁之物”,如通过毒品、猪肉、酒等违禁东西而获得的财物。因此,用不义之财再用来施舍,乃罪上加罪,对此先知穆圣(愿主福安之)说:“犹如用尿水洗衣服。”
4.虔心谨言的施舍
《古兰经》说:“为主道而施舍财产,施后不责备受施的人,也不损害他┄┄与其在施舍之后,损害受施的人,不如以婉言谢绝他,并赦宥他的烦扰。真主是自足的,是至容的。”(2:262-263)
施者和受施者之间是平等的,施者并不比受施者优越和高贵,施舍物是属于真主的财富,是真主委托施者将寄放和代管的财物转交给受施者。施舍利于受施者,同样也利于施者,“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都是有利于你们自己的,你们只可为求真主的喜悦而施舍。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你们都将享受完全的报酬,你们不受亏枉。”(2:272)但如果施者让受施者难看和蒙羞的话,会招致真主的恼怒,既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并使其施舍和善功变得无效。
5.德不沽名的施舍
《古兰经》说:“他们中有为沽名而施舍财产的,他们不信真主,也不信末日。”(4:38)又说:“┄┄犹如为沽名而施舍财产,并不信真主和后世的人一样。他譬如一个光滑的石头,上面铺着一层浮土,一阵大雨过后,使它变得又硬又滑。他们不能获得他们所施舍的任何报酬。”(2:264)
真主在《古兰经》中将沽名钓誉而施舍的人与不信真主,也不信末日的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行善为人看,以得到社会的赞誉、他人的吹捧,为“慈善家”、“大善人”的头衔而满足和浮荣的时候,他善行的回赐荡然无存的同时还丢失了自己的伊玛尼。
6.恩不求报的施舍
《古兰经》说:“他虔诚地施舍他的财产,他没有受过任何人的应报的恩德,但他施舍只是为了求他的至尊主的喜悦,他自己将来必定喜悦。”(92:18-21)又说:“我们只为爱戴真主而赈济你们,我们不望你们的报酬和感谢。”(76:9)
穆斯林的施舍只为了寻求真主的喜悦和渴望得到真主的悦纳,不可贪图他人的报答,也不是礼尚往来的回报。当施舍者在今世得到被助者的回报与感谢时,那他就丧失了后世获得回赐的权利。
7.不待人求的施舍
《古兰经》说:“(施舍)应归那些贫民,他们献身于主道,不能到远方去谋生;不明他们的真相的人,以为他们是富足的,因为他们不肯向人乞讨。你从他们的仪表可以认识他们,他们不会呶呶不休地向人乞讨。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确是真主所知道的。”(2:273)
伊斯兰关注并善待社会的弱势群体,甚至到了去发现、帮助隐藏的穷人,尤其是那些生活清贫而自尊的、为主道默默而奉献的人群,让真正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让施舍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8.力所能及的施舍
《古兰经》说:“他们问你他们应该施舍什么,你说,你们施舍剩余的吧。”(2:219)
伊斯兰施舍理念不强人所难,理解行善之人的具体情况,尊重其自主选择的权力,更从体制上保证了个人施舍用于其所愿意的对象和场合,以便让他品尝到有力而为的施舍所带来的乐趣和幸福,而非是一种压力与繁难。真主说:“真主只依各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2:286)
9.张弛有度的施舍
《古兰经》说:“你不要把自己的手束在脖子上,也不要把手完全伸开,以免你变成悔恨的受责备者。”(17:29)
伊斯兰教提倡中正、在施舍方面亦是如此,既反对悭吝不舍、一毛不拔,也不赞成慷慨无度、入不敷出。如果一个人好生吝惜,会被认为是无用之人而受到大家的责备,如过分解囊而一无所有,会被认为是无力之人而受到责备。真主说:“他们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25:67)
10.川流不息的施舍
《古兰经》说:“不分昼夜,不拘隐显地施舍财物的人们,将在他们的主的那里享受报酬。”(2:274)又说:“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3:134)
伊斯兰倡导施舍是一件贯穿于一个穆斯林一生的善行,它处处可为。时时可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拘形式、数量的束缚,而是通过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善行,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达到滴水成河的收获。切莫等到气息奄奄时,已为时太晚,追悔莫及。真主说:“你们要在死亡降临你们当中任何人之前,从我赐给你们的当中花费。以免他说:‘我的主啊!为什么你没有把我延长到一个临近的期限,以便我施舍,并且成为一个行善者。”(63:10)
伊斯兰教的施舍礼仪是通过信仰真主、热爱真主的内在修养将其实践于仁爱、怜悯、尊重、帮助他人的外在表现上,从爱真主的最高层次到爱一切被造物的最低层次而达成的连接,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友好往来,改善了人们之间的贫富关系,净化了社会空气。
五、“索德格”的社会价值
“索德格”所承载的施舍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施舍文化中既利己又利他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促进社会良性循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塑造公民健康的人格、提升民族凝聚力,而且对构建伊斯兰所召唤的充满兄弟之情、平等友爱的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
1.构建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
在伊斯兰的施舍理念中,施舍就是一种媒介,它将一个人耕耘的今世与收获的后世连接起来,施舍是先利己后利人的善行,施舍因在今世助人而增加快乐感的同时,又因在后世得到真主的赏赐而幸福,所以施舍比受施者更幸福。“你们当施舍,那是有益于你们自己的。”(64:16)因此,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以不同的施舍形式、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以幸福自己,快乐别人。这样每个人生活在爱他人和被人爱的互助互济的社会环境中,使个人的善与社会的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伊斯兰天课税收制度规定每年从盈余的财富中收缴2.5%的济贫税,这迫使他必须将多余的收入进行有效的合法投资,否则他的财富随着每年抽取而逐渐减少甚至钱财散尽。伊斯兰天课税收制度促使个人财产的有效投资,避免了大量的资金被沉淀于个人手中而变成死钱而制约了市场经济的资金流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与良性发展。
3.净化心灵贪婪和吝啬的污垢
人性的贪婪与吝啬与生俱来,真主说:“人确是被造成急躁的,遭遇灾祸时是烦恼的,获得财富时是吝啬的。”(70:19-21)这是真主造化的秘密,也是对人性的挑战与考验,如何控制欲望、治疗吝啬,对此真主开出了一剂良方-施舍。通过施舍行为可以改变一个人对财富的态度,可以将他的视野从自私和贪婪引向对真主的敬畏与热爱,继而热爱人类及一切被造物直至成为成功之人,“能戒除自身的贪吝者,确实成功的。”(59:9)
4.施舍可以连接穷人和富人的心
施者以真主的名义施舍,受施者感恩的也是真主,从两方面健康、净化的心态折射出助人的最高境界是爱与尊重,而非单纯的施舍帮助。穷人得到平等对视、和善对待、尊重目光的帮助时,穷人就拥有健康平和、乐观善良的心态,从而消除了仇富心理和迁怒情绪。这样穷人和富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会改善,通过充满尊重和爱的施济使穷人和富人的“心被团结者”(9:60),通过这种手足之情以维系贫富之间的和谐关系。
5.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社会现状
社会弱势群体是各个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穆斯林的施济无论是民间组织形式,还是个人自愿行为通过扶贫、助学、解危、医助、安老、扶孤、济困等行动,很大程度上关爱到社会弱势群体,照顾到他们的需求,改善了他们的社会现状,同时对弥补社会保障不足、增进贫富和谐关系、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有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6.禁止囤积居奇
《古兰经》说:“天地的宝藏,只是他(真主)的。”(42:12)这段经文明确了世俗财富的所有权,人类只是真主财富的受托者。这种理念构成了对富人的一种有效的心里制约,使他们不致于疯狂聚敛财富、囤积财宝,并使他们感觉到多余的财富就像多余的体重一样成为负担和罪恶,而是根据真主的旨意理智、恰当的管理和支配真主所委托的财富,因为比金银财宝更重要的是正信与善行。真主说:“窝藏金银,而不用于主道者,你应当以痛苦的刑法向他们报喜。”(9:34)伊玛目巴基尔说:“宇宙间的一切宝藏都属于安拉,安拉禁止人们囤积财产,鼓励人们为主道施舍。”
7.有利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社会两极分化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伊斯兰施舍文化中对社会财富进行公平合理的再分配的社会制度无疑对化解因社会贫富差距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伊斯兰教之所以重视施舍是希望通过施济的方式,让贫困阶层的人民得到关注,帮助他们减轻生活煎熬,解除他们内心忧愁,平息他们怨恨情绪以避免出现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的状况,从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发展,培养社会成员之间的友情,维护他们之间的团结。
8.反对以行乞为生
伊斯兰教倡导积极施济的善行,更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脱贫致富,既禁止悭吝不舍与挥霍浪费,也反对苟且偷生和不劳而获。对有劳动能力而又有需求之人而言,是助其一时之急,而非一世之困,鼓励他自食其力、体面幸福地生活,因为施舍比接受更幸福。因此,伊斯兰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再助人悦己。真主说“你们当散布在地方上,寻求真主的恩惠。”(62:10)先知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施舍之手比接受之手高强。”
伊斯兰教的“索德格”文化从狭义上的物质意义上的施舍再到广义上的任何有善意举动的施舍的延伸,从施舍的主次顺序、由近及远的亲疏顺序再到受助对象的先后顺序的制定,很好地阐明了伊斯兰的施舍不单纯属于宗教的范畴,而是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和稳定运作的机制,通过一个人对真主最高指令的服从,再到身体力行的实践,实现人性所向往的充满博爱、慈善、和平、善良、宽容的生存环境,通过社会各成员之间互助互济的人文关怀,建立公平、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稳定社会。先知穆圣(愿主福安之)说:“你们施舍吧,哪怕半枚枣子。” 施舍,哪怕少,也要坚持,才能培养美德、淡泊明志,通过对人类的热爱来表达对真主的感恩与爱戴,通过点滴善行,构建正义、平等、有序、诚信、友善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坚译.古兰经(阿汉对照)[M].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印刷社,1988
[2]祁学义.布哈里圣训全集[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2)
[3]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5)
[4](土耳其)奥斯曼?努日?托普巴希,蒋敬译.伊斯兰文明的光辉——慈善与社会服务[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4)
[5](阿拉伯)赛义德?萨比格.伊斯兰教律(阿文)[M].阿拉伯典籍出版社,1987
[6](阿拉伯)优素福?格尔达威.天课论(阿文)[M].思想出版社,1969
[7](阿拉伯)沃哈伯?祖海拉.商事法(阿文)[M].伊斯兰文化学院出版社,1991
[8]韩景刚.伊斯兰教施舍的方式[J].中国穆斯林,2012(3)
[9]金忠杰.经训论施舍的高贵[J].中国穆斯林,2014(1)
[10]祁学义.《古兰经》和圣训中的伊斯兰经济思想[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1)
作者简介:马兰,女,1964—,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阿拉伯语语言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