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1.安徽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江南大学 法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目前,法律人才培养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法学课堂教学模式固化,法学教学理念缺乏创新。传统的课堂讲授以教师一言堂为主,即便增添案例式教学,也未能完全摆脱教学形式的单一,课堂氛围僵化。重理论轻实践,课本知识以理论为主,教师教学过程仅重理论和考试成绩,学生对教师仅遵从不质疑。法律人才最重要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在现有的法学教学理念指导下难以培养与提升。其次,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太多。与法学实践紧密联系的英美法学教育培养出的法律人才很快能够从事司法实践,追问式的“苏格拉底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科学,热爱法律职业的兴趣,尤其是哈佛法学院的法学教学模式改良成效有目共睹,一举将长期萎靡不振的哈佛法学院推上法学教育王者宝座。国内的法学教育与实践脱节,科研压力使得教师对于司法实践分身乏术。这样的课堂教学理论性较强,但技能型较差,且难以加深学生对法律这门学科内涵的理解,也很难适应法律工作的需求。当前的课堂案例教学、法庭观摩、模拟法庭以及专业实习等授课方法均未达到期望值[1]。法律人才虽已进入“饱和危机”,但供给质量严重不足。为提高法律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必须解决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加强法学实践,改革法学教学模式。本文就双师同堂法学教学模式进行粗浅探讨。
双师同堂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课堂上,由学生独学转变为对学、组学,课堂上至少有两名教师辅导学生。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施教者之间的合作与回馈分享,也需要学生和施教者的合作与分享。双师同堂本质是一种分享型教学模式,它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支持式同堂教学,即一位教师主讲,另一位教师进行辅助性的支持( 包括对学生进行引导、观察、巡视、检查、评估等);第二种是平行式同堂教学,即两位教师分别对同一学生群体进行内容平行的教学活动;第三种是互补式同堂教学,即两位教师都是主讲,他们将各自的专业结合在一起,服务于同一授课主题,让学生对同一知识产生多面性的认知,训练批判性思维。目前看来,法学教学中的双师同堂特别适合的模式是理论与实务同堂,实体与程序同堂以及多学科同堂。理论与实务同堂是指实务部门专家到法学院兼职教学,擅长理论的教师与擅长实务的专家同堂协作,互动分享。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参与“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这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也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体与程序同堂更是很好应对了目前法学教育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状。法律实践中过于关注结果导致程序意识淡薄,法律学习中亦是如此,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往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是实体法,而对于程序性规定,由于较为格式化,且跟具体案例的结果关系并不紧密,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且没有学习兴趣。实体法教师与程序法教师双师同堂,形成“统一战线”授课,打破壁垒,两位教师运用各自的知识解读同一个案例,一方面保证了案例分析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司法实践中的“实际状况”。两位教师观点的碰撞可以激发学生从实体法、程序法等多视角思考法律问题。多学科同堂主要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法学学科如知识产权法、卫生法学、社会法学等,有的需要工科专业知识,有的需要医疗领域理论与实践知识,请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到课堂中来,多学科教师互动,答疑解惑,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
双师同堂的师资主要由实体法、程序法、理论法、实务专家等多学科教师组成,这种互动、分享型教学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
1.整合师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法学教育中采取双师同堂模式可以最大程度整合法学师资队伍,同堂的双师对同一节课的教学备课中互通有无,激发教学灵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在不同学科双师同堂过程中,教师自身也极大拓宽了视野。对受教者而言,双师同堂的授课模式改变了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信息单向传递。这种授课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在“施教者 1——施教者 2——受教者”之间形成的三角形的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模式大大提升了信息的接受度与效率。[2]
2.构建互动分享平台,提升学生能力。以学生为本的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具有互动性、分享性、合作性,强调多角度、多环节、多方法看待与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思维与共情能力。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上接受不同的学科熏陶,扩大视野,也有助于他们主动思考、沟通与分享、尊重与理解,增强团队与合作意识。此外,以实践为目的的法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帮助法律人树立法律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法学实践中。双师同堂能够增强学生对法律实务的感知能力,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增强,校外实务专家和校内教师的充分结合还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职业化资源。
3.转变学生角色,实现多学科融合。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阅读案例并积极准备,带着问题听课,积极参与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生从“听课者”、“旁观者”转为“参与者”,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成就感”。此外,双师同堂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学科分开教授的规律,在传统理论课程之中增加实务课程,在实体法课程中增加程序法课程,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协助式同堂教学模式下,由一名教师主讲,一名教师配合,既可是理论教师主讲、实务教师配合,也可是法学教师主讲、交叉学科教师配合。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背景性、基础性知识的介绍,配合的教师主要负责案例性、交叉性知识介绍,两位教师课前应充分备课,充分沟通,互通有无,相互协助,相互信任。协助性同堂教学模式是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中最基础的教学模式。
在分课式同堂教学模式下,两位教师根据学时,将一门课或分为前、后两半,两位教师各上一部分学时的课程,或一位教师根据需要在上了一部分学时后,由另一位教师插入另一部分学时。分课式同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分课,也是教学时间的对分。但两位教师的对分不是“自说自话”,必须有对分的理由,如某位教师在某一专业领域较为精通,且分课内容契合,最终完成全部课时教授。分课式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部分高校已开始实施。
在访谈式同堂教学模式中,一般邀请实务领域或者交叉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以学生提前预习提问,主讲教师讲授完基础课程后,与邀请的专家、学生以访谈和回答提问的形式完成教学。访谈式双师同堂常见于教师与法检系统专家,与医学、伦理学、哲学等人文与自然科学专业学者的同堂教学中,访谈式同堂教学模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以问题模式完成教学。
法学双师同堂教学需要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师、学院派和实务派专家及多学科专家的协同,这除了需要对课外专家进行专业教授能力考核,确保师资优势互补,还需要对同堂课时做合理安排。双师同堂中,教师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备课和沟通,这需要加大课程课时的工作量,增加课程的课时,此外,同堂教师的课时计算也需出台明确而具体的实施细则,例如双倍计算课时量等。
双师同堂包含课前准备环节、课堂讲授与讨论环节、总结深化环节。其中,课前准备环节主要是教师将双师同堂教学计划告知学生,并提前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内容和两位教师如何分配教授内容,学生充分查阅资料预习主课程外的知识,了解案例。教师可在课前将学生分组,学生的查阅资料与讨论均可按小组进行。两位教师课前充分沟通,就基础内容扩展深化及双师配合内容提前演练。课堂讲授与讨论环节包含一个教师主讲,另一个教师点评或辅助,或两位教师相互衔接讲授,两位教师和学生之间按预先的分组展开讨论互动。总结深化环节主要是两位教师对各自教授课程总结,或主讲教师就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性陈述,启迪学生思路。
法学双师同堂需要教师的相互配合,耗费教师大量精力,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双师同堂难以持续开展。必须合理安排教师考核、工作量计算、课酬等。此外,学生的评价不能作为双师同堂教学效果的唯一认定依据。对法学双师同堂教学也应从教学内容与编排的负荷是否恰当、教师的感召力与教学魅力、教师的教学特色与效果、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予以评价。
法学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氛围,但并不是所有课程或课程的所有阶段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