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如
摘 要: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变革。但是,课堂中学习真实发生了吗?这需要借助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考量。文章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质疑环节为例,根据观察结果,阐述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实践层面给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课堂观察;学习活动;思品教学;基本环节;结果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5-0078-01
夏雪梅博士曾说过:“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实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由此联想到徐州市推行的“学讲计划”:“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学生们真的“学进去”了吗?结合学校立项的省级“课堂观察课题实验”一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深化课改的今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质疑环节中表现表里不一,收效悬殊很大。本文结合思品课堂观察,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一些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自主学习环节”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自主学习环节可以真实地观察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首先,对教材通读速度的快慢不一。其次,对基本问题(比如,就某个知识点进行关键词填空)处理能力,除书写的快慢、字跡的优劣差别较大之外,其他基本相差无几。再次,对归纳、综合类要求较高的问题学生处理时个体间差异较大。第四,因为来源不同,经历不同,学生固有的自主学习习惯存在着个体间较大的差异。以某课为例,在自主学习环节的几个方面按照教师给出的时间,完成情况是(全班47人):按时通读一遍教材的41人、基本问题处理完毕的40人、归纳总结较好的36人、能够学进去的39人。由此,不难发现问题所在。这项统计反映出以下问题:教师需要在“自主学习环节”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同学加强指导;自主学习时间部分同学用时较多。有的学生,当大家进入下一个环节时,他的自主学习连通读教材这一环都尚未完成。
在平时听、评课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因为面向大多数学生的需要,那些速度慢、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往往难以跟上大家的节奏。在常态课中,学习上处于弱势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已经处于劣势的地位了。这一环节应加强对弱势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及时的方法指导,使他们不至于起步即落后。
二、“小组合作环节”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在小组合作这一环节的课堂观察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在“指点江山”,另一些学生的常态却是习惯于聆听和记录;也可以观察到一些学生对本组讨论活动兴致高昂,却是漫无边际、离题万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巡视过程中做个有心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平时加强小组建设。一般合作学习的时间都有限,而班级人数往往过多,教师不易了解翔实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另外一种策略,把课堂观察的一部分任务交给小组学生完成。比如,专门准备一个课堂观察记录本,交给每组观察员同学记录,这能为教师分析课堂效度带来比较精准的第一手资料。
教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向学生强调要认真负责如实记录,如果有足够条件也可以录制课堂实录,观察一些重点学生,课后再进行分析,效果会更好些。除此之外,教师在小组合作环节要保持敏锐、细致的洞察力,能够透过看似随意的表现挖掘出表象下更深层的东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本学科的学习效果。
三、“展示环节”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展示环节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千姿百态。对某些学生而言,展示环节是“秀”出自己的精彩舞台,教师经常可以观察到某些学生为了展示而展示,只要能够“展示”,他们便已经很满足。有的学生或小组的展示是在简单地复述教材,甚至生搬硬套;有的流于拖沓冗长,不够简洁明了;有的缺少归纳总结,没有自己的思考,缺少灵活与规范;当然也有展示比较完美的同学。在这个环节,教师应当以激励为主。可以做一个观察单,比如,七年级思品材料题观察单可以分成以下几类:知识点、关键词、专业术语、条理规范、角度,具体统计小组的每一位同学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还不行,教师课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
教师总是认为展示环节只要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出要考查的知识点,把握住关键词,用准学术语言,多角度有条理地回答就可以算完美的答案。可以看出能够做到这几点的学生太少,因为学科特色,思品课不可避免地有部分理论知识比较冗长难记。教师应带领学生们对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整理与归纳,只有自己动手整理归纳的东西,才能记忆更持久、更长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观察实验给教师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好,教学细节、教学方法还不够科学、有效,致使效果不佳。因而,借助观察结果可以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质疑三个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形式,教师务必抓细抓好。
参考文献:
[1]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李锋.课堂观察:从“感性描述”走向“理性实践”[J].教育科学,2008(06).
[3]钱金明.方法与工具:教师课堂观察的必要准备[J].江苏教育研究,201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