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韩华丽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几个表现方面,探究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因素,包括中西方文化发展的根源和特点、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等方面。通过分析研究,阐述中西思维差异对跨文化交流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对所感知的信息进行诸如分析、推理、评估或综合等心理加工活动。”由于思维方式能指导作用人的行为活动,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常成为沟通交流的一个难点。多数人都习惯认为对方用与自己类型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一旦对方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同一问题,就极有可能造成误解。本文从分析中西方思维差异入手,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了解不同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1.中方思维方式重“曲线”、西方思维方式重“直线”
在中国文化中,言语的隐晦表达方式是受推崇的,而感情外露不被赞许。中国人叙述自己的想法时都习惯先描述周围的环境、背景、过程等细节,直到最后才会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给人以“绕圈子”的感觉。中国人喜欢含蓄迂回,旁敲侧击。所以说中国思维方式重曲线。
西方思维方式更偏重于直线。西方人的惯性思维方式是一针见血,他们叙述事情,更注重于描述结果,再把各种的联系,要素和背景等加以补充。他们的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会更加直接,更容易让人明白。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断的加深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之一。
2.中方思维方式重辩证,西方思维方式重形式逻辑
中国素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个体“出头鸟”容易受到人群的关注和谴责,所以人人都害怕做“出头鸟”,崇尚中庸之道,也讲究天人合一。中方思维方式重辩证,注重人们的悟性和“有慧根”。中方思维方式上习惯将分散的个体联合成整体,把有机整体进行笼统的直觉综合,整体性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西方思维方式更讲究的是个性,推崇个人英雄主义。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以单一的个体为基点,化繁为简,把复杂的事物进行拆分成简单的要素,更注重研究个体,所以,西方思维更加强调理性的逻辑分析,注重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注重论证。
3.中方思维方式重形象,西方思维方式重抽象
形象思维是指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通俗的,我们认为的形象思维方式更多的是对事物的想象。抽象思维即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
汉字大部分源于象形文字,大多是有食物、动物等的一些形象的意象演变而来。长期借助具体的视觉形象,运用比喻、类比、象征、借代等方式能够引起意义上的联想,使得抽象的意义变得直观、鲜活形象。
例如:元代小令“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个典型的形象的叠加表达出黄昏乡间景色,体现出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的感觉。中医也是同样的道理,利用望闻问切诊断后,并不得出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气血不足”“上火”“气虚”等形象进行模糊的分析。形象思维方式把经验作为参照对象,注重把握整体的情况,往往更能发现逻辑思维方式所不能揭示的情况,但是形象思维对个体对象的认识和研究不够清晰深刻,一定程度上,缺乏严谨性。
西方人更多为逻辑思维方式。与汉字的象形字不同,英文属于拼音文字,字形与词义之间的联系不大。相比于汉语语法,英文语法的逻辑性更强,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口头交流中都能体现出已成的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与中国的具体意象不同,西方人更多是使用符号类作为思维工具,从而抽取事物的实质精髓。在西方文化中,有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约在2500年前,西方人就把“三段论”推理作为其思维方式的基础。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因素
1.文化发展特点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是农业国家。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土地是农耕经济的基础,因此中国的文化发展明显特点就是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但这样的文化发展较为封闭。中国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能够提供人类长期稳定居住的生活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很快就催生了静态文化模式。人口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的纽带不断加强就必然容易形成“尊老爱幼”“手足之情”等这一类的家族观念。家族观念的发展也不断孕育着宗法制度的产生。这种静态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也直接促成了仁、孝、礼、信为核心的中庸思想。中国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体现了其“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
西方文化属于一种动态文化。大海孕育着西方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古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还是罗马文明都是起源于地中海沿岸,这种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化的流动,文化的发展是动态的多样的,与中国文化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兼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的商品经济发展迅猛,海洋运输贸易发展使得西方各国文化互通有无,有着明显的开放性和外向性。在此基础上,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也发展迅速,人人都向往自由,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动力。
2.宗教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
中方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主张人和人之间以和为贵。正是因为该求和理念的影响,中国人势必内敛、曲折迂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从而导致思维的曲线发展。
西方的宗教文化肯定了上帝的绝对和永恒的存在。西方的宗教文化指引人追求人人平等。基督教的教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个人的发展,个人的权利不得侵犯。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以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每個人都是自己信仰的主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人都敢于甚至渴望在上帝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竞争意识、进取心、冒险精神和开拓的勇气,西方的宗教精神文化是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它所关注的是人如何超越这个充满罪恶的现实世界。
三、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
认真关注和理解好中西双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流中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真正读懂这两者之间的思维差异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才能实现“求同存异”,在差异中顺利交谈。这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是一个具有学术性的理论课题,更是一项具有迫切性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1.思维方式对语言习惯的影响
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欧美人偏好分析思维。具体表现在语言上,汉语由大到小表述概念,西方语言则是由小到大。例如:中国的地址顺序是国家-省-市-街道-门牌。欧美则刚好相反。
2.思维方式对请求策略的影响
中国人在请求时更多是采用“陈述+请求”的交流结构方式,中国人惯用的交际策略是“暗示策略”,其会在提出请求前先叙述情况,希望能引起对方的共鸣从而更加顺利地得到对方的帮助。若对方未等到说话者提出请求就主动表示给予合作、帮助,那就是最理想的。西方人更多的是采用“直接策略”,即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请求,后再叙述事情的经过发展。西方人的采用这种的“请求+陈述”的交流方式更多是源于西方文化中的古希腊式的逻辑思维和语言风格。
3.思维方式对商务谈判方式的影响
商务谈判的行为中无论是大方面还是小细节中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思维方式的差异。以中美谈判为例。在谈判中,美国人以简练、明确的语言直接提出观点和建议,尽量使得对方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明白其意图和目的。而中国人的则奉行有理有节的拖延策略,避免采用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谈话似乎总是围绕着手边的问题打圈子,让美国人摸不着头脑。
在谈判方式上,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部分优先,整体次之。美国人常常将复杂的谈判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各个击破。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从头至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与美国人的部分优先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协调性,认为整体的重要性大于部分。因而,在谈判时中国人更加倾向于把所有的问题放在一起讨论,没有明显的整体和部分之分,也没有明显的讨论次序之分,通常在谈判的最后,才会对谈判的内容和问题作出妥协和让步,最后达成一揽子协议。
4.思维方式对商务交往的影响
中国人“重曲线”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一般原则的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细节方面的交往。而西方人的直线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对于细节方面更为关注,总体原则的考量对他们而言可有可无。这两种思维方式映射到商务交往中较为明显,中国人的商务思维方式一般是“先务虚,再务实”,即在合作前,合作双方先在指导原则方面建立共识后,再在此指导原则的理论下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欧美人为了考虑到每个细节,写的合同通常很长,合同中规定了各方的权力、职责和义务。对他们来说,合同就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总体的原则存在的意义不大,只有解决实在的具体问题,商务交往合作才有可能。
四、结语
文化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思维方式是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一时代的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时代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不管是中方的思维方式还是西方的思维方式,都是世界文化的产物,我们研究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人们加深中西方思维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在跨文化交流中贯彻“求同存异”,使得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更加高效和顺畅。
参考文献:
[1]刘 畅.从思维方式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國科教创新导刊,2013(1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