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2017-12-27 03:09陈玲
考试周刊 2017年40期
关键词:散步阅读

陈玲

摘 要:散文具有凝练而不失细腻的语言、含蓄而不失真挚的情感、婉约而不失蕴藉的意境、形散而不失神聚的创作机理,是最适合学生诵读、感悟、理解的文体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潜心吟咏,初步感受爱的“温度”;品味评析,感知爱的“滋味”;思悟文脉,感受爱的“哲思”,进而探寻散文创作的心灵秘境。

关键词:《散步》;阅读;思悟

见微知著,指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在文本阅读中,也可以尝试从微观阅读中发现文本丰富的内涵。

语言文字是人们传递温情剪影的载体,是人们感受世俗质朴与繁华的凭依。初中散文《散步》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抒情散文。下面笔者试着带领学生从微观阅读开始,穿越点点油墨字香,感受文章中那份质朴无声的大爱。

一、 潜心吟咏,初步感受爱的“温度”

(一) 整体朗读

对散文的初步理解要靠朗读,这包括对其语言、句子、音律和节奏的初步把握。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唤起他们对散文情调的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整体朗读,了解本文叙述的事情——散步,了解散步的主体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其次,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在散步的过程中,一家四口遇到了一个问题——要走哪一条道路。而此时,面对这个问题,母亲和儿子给了“我”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因此事情在进展过程中遇到了“分歧”。最后,作为一家之主的“我”,决定委屈儿子,成全母亲,走大路。但是母亲心疼孙子,最终还是决定走小路。

学生在初步阅读之后,渐渐感受到文章里浓浓的爱意、满满的亲情。

(二) 重点默读

整体朗读是重点默读的前提。重点默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而且也会让学生在读中学会质疑,同時发现问题。在读中尝试对文本的情调进行初步感知。

首先,重点默读,寻找文章的重点所在。作为一家之主的“我”面对家人出现的“分歧”,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内心十分难过。于是“我”做出委屈儿子的决定——“走大路。”

其次,重点默读文章中的“我”的所思所想。如文章初始写到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而且母亲年迈,走远一点容易疲乏。可是,“我”未来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所以“我”决定陪母亲走大路。

就这样从微观阅读开始,从一字一句的细读里领悟文字魅力;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文章情感本色。教学生用纯真的眼睛,在朴实无华的字眼里,发现大学问;用我们跳动的心灵,在简洁凝练的短文中,领悟大道理。

二、 品味评析,感知爱的“滋味”

散文的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初中生学习散文,语言品味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想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文本的内容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来实现,激活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才能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思想共鸣。因此,可以从细读词语的基本含义入手,感知和领悟文本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对重点语句语义的分析,引领学生从修辞手法、情感态度、语言应用环境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这样不仅能以感性认识作为抓手,也进而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一) 细读体会如诗般的韵味美。

《散步》中写道“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大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绿了,田里的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

这段文字简单几笔,描绘出浓淡相生、生机盎然的田野,写意出嫩绿新生的柳芽,勾勒出源远流长、细水潺潺的春水,作者把对绿意丛生的春天的喜爱,对生机勃勃的万物的欣喜都体现于笔下细腻的描写中了。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引领学生尝试还原当时的场景:阳光明媚的春日,一家老小,褪下厚厚的冬衣,换上靓丽的春装,高高兴兴出门去。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来到空旷辽阔的田野上。嫩绿的小草已经迫不及待地从厚厚的土壤里钻出来了,像一块宽大的地毯,毛茸茸的。因为土地肥力的缘故,有的地方是浅绿,像一块华丽的绸缎;有的地方是深绿,像一块温润的碧玉。远处的田埂上,矗立着的几棵微斜的大柳树,耐不住寂寞的小柳芽也纷纷探出脑袋,享受春的温暖。柳树下,那咕咕冒着水泡的溪水,像一串仙人遗失的银链,装扮着阳光灿烂的四野。

这样清新明丽的田野,使人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想起“生命”一词了。微弱的麦苗经受冰冷严寒的洗礼,迎来了生命的春天;微斜的柳树战胜了风霜雨雪,迎来了生命的春光;潺潺的溪水忍受了冰冻三尺的煎熬,迎来生命的春阳。母亲也熬过寒冷的冬天,挺过了这苦难的季节,“我”由衷感到欣慰。一幅万物喜迎新春的田园水墨画向我们逐渐展开,使人物、景物更显立体、鲜活。

(二) 细读感受如画般的色彩美。

《散步》中写到“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是一幅由金黄的迎春花、碧绿的桑树、浅蓝的鱼塘,共同构成的婉约明丽的乡村春光图。我们可以想象到,一家四口携手往家走,儿子可能会问“妈妈,你看那黄色的是什么花呢?”妈妈可能会说“那是迎春花,是这个季节最早被春天叫醒、最先开放的花朵。”还有那整齐的桑树,仿佛是守候一家人回归的队伍。尽头池塘中欢游的鱼儿,像一家四口一样在惬意地享受春天的温度。这些恰当地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一片和平的意境,会让你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此时年迈的母亲的视线早已停留在远方,近景延展到远景,像镜头慢慢拉开一样,在浓郁深远的背景中出现了一座乡村原野农家风味的小屋。画面整体虽然很淡很淡,但是家的清新与温馨之味却很浓很浓。教学中可这样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学生这家老少之间的深沉、互相关爱的深情,让学生体会爱的“滋味”。

这样从微观品评开始,从细读文章词句的光晕中,从清浅流年的絮语里,感受或深或浅的忧伤,或明或隐的幸福,像夏花从一滴雨露中感知幸福的湿度,如青鸟从一缕和风中感受挚爱的温度。

三、 思悟文脉,感受爱的“哲思”

让学生能够步入文本,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仔细剖析,由浅入深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是我们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目的之一。

(一) 审视逻辑结构

逻辑结构是指表层的语句布局。事情的发展脉络,情感的起伏波动,结构的理性布局都是通过一字一句来表现。优秀的散文,在结构布局中彰显作者缜密的逻辑思维,在字里行间里显露细腻、真挚的情感。散文的逻辑结构是在无形、无状的“散乱”中,用逻辑这根线体现自我理性的延伸和思维的扩展。因此,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思维的逻辑发展,把握和欣赏文本的结构之美。

《散步》中写道“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文章中的作者写在母亲“本不愿出来的”的情况下,还在极力劝说让母亲多走走。这体现了作为儿子的作者,对于母亲深沉的爱。还有,已经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暮年像个孩子似的听从“我”的劝说。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场景就像“我”小时候乖巧安静地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这体现了母亲对“我”这个一家之主的深度信任,也体现了“我”作为一家之主,身上所肩负的责任。这样的描述与接下来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前后照应。在母亲和儿子出现分歧的时候,我是做最后定夺的人。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顿时感受到肩膀上压着千斤重担,可这重担是甜蜜的、沉甸甸的。

(二) 梳理情感脉络

情感结构是深层次的感情脉络,更加凸显文字形式和情感内涵的高度融合。我们在文字阅读之后还要回归情感体验,结合与文本相关的背景因素,再一次强化和拓展对文本所蕴藏感情的认识,实现由局部到整体,从微观阅读放到宏观感受,从表面的文字形式过渡到情感内涵,从理性的逻辑认识过渡到感性的生命体验,完成理性与感性的循环往复。

《散步》中写道“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由于“我”内心深知母亲年事已高,“她老了,身体不好。”“我”非常担心母亲的身体健康。因此,总是希望寒冷早点撤退,春天能早点到来,母亲能平稳度过严冬,顺利来到温暖的春天,身体也会像春天一样舒展、焕发新活力。但是“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这体现了作者内心渴望母亲健康长寿,希望母亲能继续享受天伦之乐,期望一家四口能畅享幸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母亲终于平安无事,这让作者的内心有一丝庆幸、一丝欣慰。但是母亲“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母亲毕竟年事已高,走路颤颤巍巍,不方便。因此在《散步》后文写道: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我”本来已经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是母亲还是变了主意,走小路。这是母亲为了照顾喜欢有趣、曲折、充满挑战小路的孙儿,决定走小路,不惜承担小路坎坷不顺、危机环生的风险。这几行简短的文字,朴实无华的言语,清新自然的画面,让人心生温暖、感动,弹奏了一曲体现一家人互相关爱、互相体谅的和谐之音,巧妙助推文章感情的进一步升华,引发爱的“哲思”。

(三)体会审美意境

审美意境是属于中国传统文论的美学范畴,有着丰富的意蕴。意境似乎是无法单独通过诵读去获得,更依靠读者对作品的综合品悟。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组成文本的语言、修辞以及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风格等这些微观因素来感悟文章的意境美。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进行积极联想和想象,感知文章意境。

《散步》文末写到“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始终萦绕着一家三代人相互体谅相互关爱的温情。而这种爱的温度,作者用重量的形式来展现,突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沉甸甸的使命感巧妙转化为“我”背上的+她背上的等于整个世界,实现写作技巧的深度挖掘、感情的真诚流露。这鲜活的比喻,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中年人,在生命的长河中,作为摆渡者,既要为自己的父母与妻儿掌好舵,又要为他们划好桨。作者将这种抽象的使命感实体化、形状化、重量化,使学生感悟到深刻而亲切的人生哲理。

这样从微观思悟开始,从细读点点油墨香中,体会沉浸在岁月长河中的质朴与清新,从白纸黑字里,找寻那些色彩斑斓的心灵之花。

四、 结语

见微知著,是一种由小见大,由微观知宏观的理念。初中学生已初步具备较扎实的语言鉴赏力,老师要借助如《散步》等文章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咀嚼文字的“滋味”,感受字里行间所深藏的“哲思”。从细读文本的一个标点、一个字眼、一个句子里,打捞岁月的涟漪,捕捉灵性的火花,点亮每一盏心灯,滋润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董兴华.“文本细读”观照下的《散步》再解读[J].名作欣赏,2016,(11):104-105.

[2] 赵玉霞.试论细读 成就阅读的未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224.

[3] 张放,具春林.傳统文化的诗意书写——细读莫怀戚《散步》[J].名作欣赏,2012,(17):115-116.

[4] 于欣,林杰.角色·亲情·和谐——《散步》中人伦关系解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03):44-47.

猜你喜欢
散步阅读
散步的收获
散步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爱散步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