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苏省宜兴市新建小学,聚焦特色资源,传承名家技艺,弘扬传统文化,以二胡特色为学校文化建设主线。在物形建设上,匠心打造学校一园一馆一廊,“师竹园”“风之馆”“和乐廊”。在课程建设上,制订二胡课程标准,编写了《乐在二胡》《情系二胡》等校本教材,并通过建立二胡演奏社团、戏曲表演社团、二胡文学社团等,真正让一所乡村小学走出了特色办学之路。
【关键词】乡村小学;二胡文化;特色办学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52-02
【作者简介】周徐健,江苏省宜兴市新建小学(江苏宜兴,214200)校长,高级教师。
特色可以兴校,特色可以立校,特色建设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一个乡村,或有名山名水、名人名家,或有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乡村所在的学校,完全可以依托地域文化,探索其独特的育人元素,不断进行再现与整合,找到自身特色化发展的路径。江苏省宜兴市新建小学就有自己的独特路径。
一、以“名”为媒介,挖掘生长点
1.立足资源,明确定位,寻找与“名”的无缝对接。
新建镇是宜兴最西北的一个乡镇,“江南丝竹”作为吴文化的一个独特符号在这个小镇一脉相承,声名远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近代二胡发展史上,新建镇就出了两位名家,实属罕见。储师竹,新建镇庄林村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是民族音乐大师刘天华的首传弟子。蒋风之,新建镇留住村人,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刘天华的弟子,“蒋氏二胡”的创立者。
新建镇民间二胡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唱戏配乐或者自娱自乐,以老年人为主。二是培养儿童特长,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主。2012年,《二胡故乡有传人》一文,在《宜兴日报》《江南晚报》,无锡新传媒网、人民网上展示学校小二胡手的风采。2013年,《发挥本地名人资源优势,二胡传统文化重放光彩》一文,在《宜兴日报》上介绍音乐教师和民间艺人向学生传授二胡技能的做法。同年3月,学校首届二胡特色班开班。鉴于以上基础,2014年,学校确立了二胡特色建设思路。
2.秉承传统,聚焦文化,寻找与“名”的有机融合。
在校训提炼上统整特色文化。学校在秉承“心手相谐”文化(以“和谐”为主旨,以“心”与“手”为实施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校训“和乐”。我们将“和乐”解读为:一是和谐而快乐。这里的“和乐”,指向的是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快乐篮球。二是和谐的音乐。这里的“和乐”,指的是学校艺术特色教育——怡情二胡。三是和而不同、敬业乐群,学校营造一种师生友好竞争、错位发展、互促共赢的生长环境。
在办学理念上体现特色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校园成为和谐生长的乐园。“和谐”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和谐”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个性、创新能力的人。学校正是基于这一宗旨,努力建设二胡特色文化,从而形成这样一种教育生态:一种师与生和睦生长的氛围,一种教与学和融共进的交往,一种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景象……
二、以“物”为载体,聚焦新特色
所谓物型载体,通常指校园里主题鲜明的场馆、匠心独运的景点等。为此,学校着力打造一园一馆一廊,以形成二胡文化的生态环境,让每个景点能“说话”,每株草木会含情,每时每刻都育人。
1.园,取名“师竹园”。
源自储师竹先生,更与江南丝竹中的“丝竹”谐音。“竹”,“四君子”之一,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更有“心即是竹”之说。园内,小桥、流水、假山、亭台、幽径、树木,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园门,取名“雅乐门”。以纪念储师竹先生对古代雅乐的继承,也表明新建镇的地域特征——儒雅,更反映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乐。小桥取名“弓桥”,流水取名“泛月”,源自二胡名曲《弓桥泛月》。“弓”“泛”,也使人想到二胡演奏手法的连弓、泛音。假山,取名“巴山”。寓意抗战之际,储师竹到重庆多个中高等学校任教,一方面推动了二胡的普及,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行动抗日。亭台,练琴佳处。取名“和畅亭”,寓意不言而喻。幽径,取名“光明行”,源自刘天华的二胡名曲《光明行》。
2.馆,取名“风之馆”。
以纪念蒋风之先生。“风之馆”里分四个区域呈现着别样的景致,首先是“胡”。主要展示了不同的二胡实物,简介二胡的分布、“蒋派二胡”发展史。其次是“人”。陈列着蒋风之先生的照片、生平事迹、主要作品,以及他父母与子女的简介。第三是“赏”。内容是欣赏二胡名曲、学校师生的演出节目、外出寻访等视频资料。最后是“作”。介绍二胡制作、二胡模型及饰品制作、二胡文学创作。
3.廊,取名“和乐廊”。
立体呈现了学校的发展动态和乡村的风土人情,由校史篇、理念篇、特色篇、活动篇、荣誉篇、家乡篇六个篇章组成。师生徜徉在这样的走廊,耳濡目染,知晓历史,心系学校,眷恋家乡。
三、以“课”为抓手,凸显校本性
好的课程要有更多的选择性、更高的适切性、更强的发展性。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要义所在。通常情况下,乡村小学地理位置虽然比较偏僻,但乡土教育资源却十分丰富,学校着力建构适合不同学生多元发展的二胡特色课程,为学生搭建学习与交流、展示与成长的平台。
1.制订二胡课程标准及实施方案。
二胡课程标准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主要表述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总体目标与分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分低、中、高年级三段确定。低年级重点是认识二胡构造,欣赏二胡名曲,讲述名人故事;中年级重点是演奏技能训练、制作二胡手工、撰写民乐作文;高年级重点是演奏二胡乐曲、二胡文化研究及民俗风情调查。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分低、中、高年级分别提出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教师遵循实施方案将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2.校本教材开发与素质拓展活动并行。
以技艺与文化双向开发,普及与提高双线培养为目標,从传承二胡技艺到培育二胡文化,再到弘扬和乐精神,发现学生不同潜质,发展学生优势潜能,探索学生成长规律。学校梳理二胡演奏、乐曲欣赏、手工制作、胡人胡事、文化研究等课程内容,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和生活经验,编写校本教材《乐在二胡》《情系二胡》《二胡学与练》,做到图文并茂、梯度设计、生动呈现。每天中午集体欣赏二胡名曲,每周1节音乐课进行二胡技能教学,每2周1节综合课执教二胡模型制作,每3周1节思想品德课讲述二胡文化故事,每月举行一次二胡及民俗文化研究活动。
3.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为此,学校提出人人都是课程的研发者,开发与创生自己的课程。立足课题,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学科化制约,实现课程大融合、跨学科大整合。开展二胡文化在各学科的渗透研究,开展二胡演奏与经典诵读、戏曲、说唱、绘画、舞蹈、书法等课程的整合研究。教研组以专题研究为重点,以理论学习为突破口,两周举行一次活动,每学期教科室组织两次课题研究集中展示。
4.社团活动让学生精彩绽放。
社团是学生素质拓展的舞台,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校按“志趣相同、自发参与、教师引导”为原则成立二胡演奏社团、乐曲欣赏社团、戏曲表演社团、二胡文学社团、手工制作社团、演讲与口才社团、文化研究社团、民俗调查社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