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学教师出书主要指向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是对教育教学研究的系统表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教学研究的繁荣;是对学校教育矛盾和问题凸显的积极反应,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价值。但由于受功利化趋向及职称评审需要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出书存在诸多误区,总体呈现出数量多、种类杂、质量不高的特征。中小学教师出书是一件严肃的工作,也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回归理性。
【关键词】出书;现状;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19-03
【作者简介】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来,中小学教育出版物激增,中小学(包括幼儿园,下同)的广大校长们、教师们热衷于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成果梳理总结成铅字,纷纷著书立说。
以无锡市图书馆馆藏中小学教育类出版物为例,2015年为1517册,2010年为475册,再往前推,1998年为216册,1989年为35册,25年间增加了43倍多。这些图书只是包括了正式通过新华书店发行的一部分,还不包括教师个人出资印刷不经过市场流通的书籍。当然,这些图书的作者包括了各个学段的各类人群,不只有中小学教师,但这至少说明了中小学教师出版教育著作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中小学教师出书对学校的发展,本来是一个无可非议的事情,现在我们拿来讨论,就意味着这两者之间有了间隔,或者说发生了阻塞。一个理论上不需要争议的话题,在现实中可能出现了歧义,就需要我们来澄清,来解决。中小学教师能不能出书?教师出书之于个人、学生以及学校有何价值呢?本文旨在通过对教师出书现状的调研、教师出书特征的梳理、教师出书动因的考察、教师出书误区的反思、教师出书价值的廓清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证,进而探寻教师出书回归理性的策略。
二、为什么倡导教师写作
勤于阅读,“述而也作”。教师写作是梳理、总结、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经历、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教师著作是对教育教学研究的系统表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基础教育的实践性及场域性决定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必须在学校、课堂这一实践情境及场域下进行,实践是沟通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与写作的桥梁、出发点与归宿;指向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写作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价值。
1.教师著作是对教育教学研究的系统表达。
著书立说历来被知识分子看作是至高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出版书籍更是知识精英著书立说的里程碑。著书立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出书或写文章,更重要的是创立并阐述宣扬自己的学说与学术思想。时下,在基础教育界,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出书也几乎成了一种时尚与潮流。“出书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础教育研究的繁荣,也成为这一时期某一地区衡量新课程改革取得卓越进展的标志之一。
教師专著是对教育教学研究的系统表达,作为研究结果的集中表现,专著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详细记录教育研究的过程,阐释教育研究的结果,全面提出解决的方法策略,其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高于一般的教育实践总结,也增加了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促使了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的辐射与推广。
2.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广大中小学教师,以自身为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通过单独或合作方式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这种研究活动具有特定性与探索性,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进行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隶属于行动研究。
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要求中小学教师随时做出灵活的应对,中小学教师的著作往往起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现象,然后在搜集资料、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最终形成系统化的论文或专著。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因此,“从实践到文本”的教育著作就是针对中小学教师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实践研究的成果。
3.中小学教师出书的价值。
中小学教师出书,是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矛盾和问题凸显的积极反应,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价值。
其一,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自身及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许多名优教师或者校长也正是通过教育著作的撰写,进一步系统化凝练自己的教育主张或者办学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影响着更多的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建构。
其二,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问题解决,为学生发展树立榜样。客观地看,教师出书,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教师这一知识分子群体对教育文化事业的感知与个人发展的需要。优秀校长和教师能围绕学校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出书,本身也是一种教育的魅力,不仅“述”而且“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人生规划树立了榜样,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三,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的繁荣,浓厚书香校园氛围。学校是教书育人,充满书香的地方,学校优秀教师将自身教育教学及人生阅历进行有效的提炼、总结并整理成著作,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及书香校园氛围的营造。校园里除了教科书,除了名著,还有自己学校或者教师的著作,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特色。
三、教师出书有哪些误区
由于出书与教师切身名声、利益息息相关,又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如评定职称、学术荣誉、职位晋升等,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教师出书热也就可能产生一些误区。endprint
1.教育著作质量堪忧。
随着教育著作出版数量的增长,写作领域的扩大,出版的书籍也是五花八门,中小学教师的出书,基本有以下几个类别:学校管理、教学故事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和教学报告、教育杂感与教学随笔等,另外还有一些教育新闻、教学报道和教育文学作品等。这些著作,大多来自教师的教学及管理实践,教学类的多为个人教学资料,管理类的主要集中体现在学校办学经验总结层面,校本色彩浓厚。普通的中小学教师一般不可能写出体系化结构化比较完整的教科书式的个人专著,多是一些论文集,甚至编写的一些教学辅导用书。既有一些体系相对完备的著作,也有一些文章汇编。新课改后,虽然教师的出书更加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专业性,但严格来说,真正称得上教育专著的仍凤毛麟角。2013年,某市进行了一次本土化教育作者出版的图书规整工作,在搜集的200多種教育专著中,真正的学术化专著不超过20本。
总体来说,中小学学校的出书,呈现出数量多、种类杂、质量低的特征。这些著作中,经验类总结比较多,普遍缺少理论建构,或者有理论但缺少论证,学术价值与可借鉴性、可参考性、可操作性普遍较低。
2.教育实践色彩不足。
学校及教师因学校重要活动需要、个人课题结题需要而出书,使得这些出书教育实践色彩不足。长期以来,中小学课题研究在推动学校教研、科研、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的重复研究及实践性研究缺失,相应使得专著也地气不足。
一些中小学为了顺应学校某些重要活动,一般也要公开出版有关学校发展的著作。这类出版物,有的是从网上或其他著作中拼凑而成,有的分工编写,缺少严谨的科学论证和学术表达,多是应景之作,没有实际意义。普通教师出版的书籍有关教育教学研究的,还有不少是普通案例、日常杂感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太具有教育指导价值和学术推广意义。
3.出书功利化倾向突出。
论文、论著一直是各地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量化指标与必备条件,没有一定数量级别的论文论著,就很难晋升高一级教师职称。在这一评价指挥棒下,教师只能绞尽脑汁“著书立说”、写论文,花钱发论文、出版著作更是成为一种常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为了生存也要追求经济效益,抓住学校校长、教师“扬名”的心理,积极宣传,鼓励自费出书。出书能将个人的学术成果、文学作品、人生经验展示出来与人交流共享,客观上是件好事。但无论是教育行政官员还是学校校长等管理者,无论是名特优教师还是普通教师,出书的动因都有些偏差。教师出书固然好,一本好的著作不仅可以影响当下,更是可以泽被后世。但要是完全从个人名利的角度来出书,结果只能是昙花一现,用金钱换来的著作反而被人不屑一顾。
四、如何引导教师出书回归理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纸质书籍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渴求,人们对手机阅读的依赖甚至超过了纸质书籍。在这种情况下,对纸质书籍的出版要求应该更加严格。随着淡化论文论著,减少功利化倾向的规定越来越明确,教师出书也应该更趋向理性。
其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有关学校和教师出书方面的设计与监督工作。对学校管理者来说,如果是凭真才实学出版专著无可非议,但对一些无关教育痛痒,纯粹浪费资源的出版物,应该加以管理和引导,必要时应该限制出版。
应着重建立本地区教育行政、科研部门以及学校教师著作出版方面的审核,资助与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政策与制度,建立以师德、教育教学实践成果为主体的、适合本地区教师发展现状的职称评审机制。对学校及教师出书进行正确的引导,有效的资助,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引导学校教师出书回归理性。
其二,对于学校来说,教育是一项育人工程,是一项慢且细的工程,一所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历史积淀的过程,少数教师出版几本著作只能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细节和某个方面的呈现。即使一所普通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出版了著作,也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是一所优质学校。要树立正确的学校发展观,调动广大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善于提炼总结基于实践的教改与课改成果,进而形成有价值有特色的教科研产品。
其三,教师层面。对于名特优教师来说,如果成天醉心于写作,远离课堂及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共享,即使其文章再多,也得不到同行的真正认可,也无法真正走得更远。
因此,无论是名特优教师还是普通教师,必须深知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内驱性、实践性与终身性;必须深知出书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教师发展的手段、路径与方式;必须深知出书及教科研成果是源于对一线教学这一专业发展实践情境的回应,旨在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既要有前瞻性,更应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中小学教师要重视基于专业兴趣爱好的著作写作,养成及时梳理、总结、反思日常教育教学效果的习惯;重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及指向教育问题解决的研究和书写;重视教育著作书写的理论性、专业性及质量。同时,要主动克服教育写作中的不良取向,如只重视文本形式、只注重功利价值等,自觉抵制教育出版中的不正之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