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根

2017-12-26 09:42朱秀华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生本位情感目标儿童立场

朱秀华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坚守儿童立场,以学生为本,关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既落实情感目标,关注人文内涵,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语文的实践功能,这样的“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会“枝壮”。

关键词:儿童立场;学生本位;语言文字训练;情感目标

如果将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看成一棵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树的话,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则应是这棵树植根于中华汉语言文学这块如此肥沃的土地,它应该生出什么样的根系,才能更好地吸收这丰富的营养,从而使这棵树保持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呢?

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从未停息,新课改实验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师生互动了起来,课堂活跃了起来。似乎,这就是课改后我们应该追求的课堂形态。然而,蓦然回首,我们发现,热闹的背后,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缺失了什么。于是,我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恍然发现,我们淡忘了语文来时的路,淡忘了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生成什么样的根,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之树常青,才能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呢?

一、坚守儿童立场,生成“学生本位”之根

1.转变观念,找准定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怎么去“学”的过程。教师的教是方法,而学生的“学”才是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开展教学活动必须要坚守儿童的立场,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角色定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教”。

2.精心备课,明确目的

在日常备课时,我们往往忙着读教材,翻资料,却忽略了我们所有的“教”都应围绕学生的“学”这个圆点进行,备好学生才是首要的,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深入思考每一篇课文哪些是学生不用教就能懂的,哪些是学生读读、想想,跳起来就能够得着的,哪些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理解,这样去设计教案,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3.改变方式,以生为本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厌。反之,学生喜欢主动探索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少讲,甚至不讲,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抽丝剥茧,生成“情感”之根

古人云:“文载道,诗言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用教材教。

1.多元解读,扣准目标

作者在写作表达时会进行系统的整体安排与架构。这些整体的安排与架构,既凝聚着作者构思写文的苦心,也传达了作者表达的价值取向。但有些文本细读后我们可能发现文本中有多元价值取向的地方,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务必全盘把握,整体观照,以免发生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情况。

2.探索主线,提领而顿

优秀的课堂教学都有一条鲜明的探究主线贯穿教学始终,给人营造了一种匠心独运、荡气回肠的感觉,而这主线,必然一头系着“文眼”,一头牵着“情感”。杨章宏教授在《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中论述道:“教学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索,即‘科学的方法论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語言本体学习。”

三、含英咀华,生成“语言文字训练”之根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新课改实验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顾此失彼现象,背离了语文的初衷。语文姓语,语文课应该充满语文的味道,就必须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中找到“平衡点”,巧设语言训练将学生引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从而体会汉语言文字的奥妙。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语文“说什么”,也应关注文本言语形式。那么,在阅读课中,我们又该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呢?

1.正确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诸多方面都可以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点”,课文中可以挖掘的语言训练因素有很多,但我们要学会取舍,学会精选。在确定语言训练点时,先问问自己: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我这样设计的目标是什么?唯有如此,语言文字训练才不会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

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多样,或朗读积累,或语句比较,或文本补白……但无论是哪种训练方法的使用都要从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出发,顾及教学目标、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

基于儿童立场,以学生为本,关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既落实情感目标,关注人文内涵,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了语文的实践功能,这样的“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会“枝壮”!

参考文献:

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科学出版社,2004-02.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学生本位情感目标儿童立场
浅谈高中政治选修课堂的情感生成策略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三维动态形成性评价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