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及应对

2017-12-26 18:51毕昌喜
关键词:家校联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

毕昌喜

摘 要: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基础、补充和助推的作用。面对家庭教育中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规范教育的缺失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从走出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构建家校联动的教育机制三方面寻找应对策略,以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家校联动

中图分类号:G6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7)04-0012-06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can be the foundation, supple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nfronted with the loss of family education in ideology, morality and norms, and its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proper response should be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getting out of the mistaken ideas of family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method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mechanism of home-school linkage,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Family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ffectiveness; Home-school linkag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如何能够切实做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议题之一。一直以来,高等学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也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然而,作为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被视为整个教育的基石以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力辅助和补充的家庭教育,反而因为其自身初始性和潜在性的地位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近年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家庭教育更有被逐渐弱化和边缘化的倾向,大量不争的事实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直面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其所引发的负面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回归到其应有的高度,以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发挥,这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显重要。

一、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每个人最初开始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性格的养成、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基础、补充和助推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家庭教育的成效在青年成长成才的根本意义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基础作用

之所以说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基础作用,主要是由其教育内容决定的。家庭是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的场所,子女接受父母的影响最多,家庭教育所包含的德性教育、行为教育和思想教育在子女的个性、品德、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也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以为人的礼节为主要内容的德性教育。中国人自古重视德性教育,认为“德性”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品质,传统的家庭教育也强调“力图通过道德观念的灌输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孩子学会做人。”[1]而要做到有德性,最基本的就是要懂礼节,待人接物有礼貌遵礼仪、“克己复礼”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以处事的方式为主要内容的行为教育。人作为社会化的产物,其一言一行都要接受规则的约束而不能任性妄为。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采取恰当的方式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而这种恰当的处事方式不仅要靠个人体悟,也要靠家庭教育的熏陶和指导。人们最初的行为规范,就是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的。如果没有在家庭中养成,走进社会,就会受人批评。日常生活中,说一个人没有教养,大多指责的都是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

再次,以与人为善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人的思想对其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好的思想能够推动人更好地发展。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推崇“仁爱”思想,注重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倡导平等、相互尊重和互敬互爱的相处之道,希望以此来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即是对这种美好愿望的真切祈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施以同样的影响,将会使子女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补充作用

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及时性的特点,这不仅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且在功能、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第一,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理性认知,通过纪律约束等方式促进行为养成,以绝大多数人可能获得的健康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果的基本指标。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方面,即学生在情感需求、个性发展、德性养成,甚至生活能力培养等方面所需要的个体关怀,常常是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的。而父母作为子女最亲密和最信赖的人,其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养成、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满足等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显然,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这种影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弥补不可替代。endprint

第二,填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缺位。规范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面有其不可超越的优势,但也因其规范而难免会造成一些时空的缺位。比如,在课程教育之余,在节假日,在学生离开校园之后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抓住时机,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而这样的时机,家庭教育常常可以及时填补。一方面,由于父母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子女的身心特点和性格脾气,因而能较容易地从子女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方法,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父母能够利用一切时机,比如在日常闲聊或陪伴的过程中对子女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和训练,这种近乎零时空距离的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集体教育为主,个别教育为辅”的教育方式相比,无疑有效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不同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教育內容而言,学校教育以知识技能的教学为中心,通过系统、完整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家庭教育则侧重于对子女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配合学校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教育,督促或辅导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这方面它是学校教学的补充和助手。”[2]当然,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家庭教育的丰富性不言而喻。

(三)助推作用

家庭教育作为人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其对个体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形成,甚至整个人生道路都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3]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主阵地,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促进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方面,家庭教育的助推作用不可低估。

其一,家庭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内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集中于知识的灌输和普及,学生对于“高大上”的理论知识本身理解程度不定,而且大多没有经历过切身的体验,很难入脑入心。众所周知,理论教育不能及时内化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见效的症结所在。而家庭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这种内化。一方面,父母的言行举止诠释和演绎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认知和行为。另一方面,父母可以通过和子女的直接交流,把社会所倡导和推崇的价值追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生动地呈现给他们。父母言行的可信度势必助推大学生主动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塑造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其二,有助于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长期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体现在其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如果仅仅是课堂上学生听的出神,一下课走出教室就没有了感觉;或者是一段时间感到有效果,过了一段时间,时过境迁又失去了作用,这都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想结果。没有长期性的实效性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毋庸讳言,这种效果长期性的获得如果没有必要的保障机制,就很难奏效。而在这一点上,家庭教育的优势尤其凸显。家庭作为个体终身的活动场所,其天然的优势就在于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从他们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自然启动的,而且一直到父母终老,其影响可能都不会停止。其不同的方式方法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为任何其他的教育形式不能取代。因此,只要父母的教育思想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有效承接,就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获得长效机制的天然保障。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导致家庭教育的重心发生不应有的偏移,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偏移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规范教育的严重缺失上。这种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度、接受度和重视度的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想教育的缺失影响了认知度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家庭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失当的思想教育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性和有效性产生消极影响,直接降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度。

首先,价值观的扭曲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人才。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对待生活、工作、学习的态度、方式等都是子女最初获得道德观念、是非标准、处世原则的源泉。”[4]当前,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部分受到不良思想侵蚀的家长在其家庭思想教育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念往往是不健康的,甚至是负面的。这就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给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受到了挑战,客观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削弱,势必影响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度。

其次,义利观的偏差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先义后利”的义利观,讲求义与利的和谐,而当下,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等不良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的义利观也呈现出多元的功利色彩,“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想观念仍然很有市场。这种功利色彩浓厚的义利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人们的义利观出现偏离,从而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思想性,也降低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

最后,教育目的的偏离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古人云:“学而优则仕”,这种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对文化学习的孜孜追求成为我们民族的坚定信念,人们普遍认为只要努力读书考上名牌大学,将来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从而改变命运。这种观念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很多家庭由于片面地强调子女学习文化课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其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就导致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偏离,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相背离。致使学生常常陷入父母和学校不同教育目的指引下的两难困境,由此而致的无所适从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endprint

(二)品德教育的缺失影响了接受度

道德品质的好坏是人们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家庭、学校、社会三维环境共同形成的品德教育闭合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个维度的弱势或缺失都会影响另外两个维度的教育效果。当前,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缺失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其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消解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力。由于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的影响,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大多让位于学业教育,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成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要务,而其他的诸如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都退居次要位置,不仅学生无暇顾及,家长也认为可有可无。这在客观上导致走进大学的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陌生感,甚至是抵触情绪,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教授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主流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被学生内化,更谈不上将理论所学外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质了。

其二,重批判轻反思的教育方式弱化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悟力。“对别人苛刻,对自己宽容”反映的是一些人只要求别人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却对自己不当的言行无动于衷。类似的教育方式在家庭中时有发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习惯于理论的直接呈现,即直接说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很少说明为什么如此。子女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当子女一旦发生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就会立即进行“我跟你怎么说的,你为什么不听?”之类的指责。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理论灌输,着力事后的批判,而忽视理论的引导以及对结果的反思,其后果必然弱化主体对理论的领悟力。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使得青年大学生形成思维的惯性,他们习惯于学校教育中直接的理论灌输,而不习惯用反思的方式领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呈现出学习“不动脑筋”被动状态。

其三,重言教轻身教的教育方法削弱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理论中被广泛公认的科学方法,尤其在人的品德教育中意义非凡。但由于诸多原因,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言教”往往多于“身教”。一者,子女在婴幼儿时期,虽然多是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应重“身教”,但考虑到子女的理解能力,更多地需要父母通过语言的说明来引导子女的行为。从分量来说,“言教”多于“身教”。二者,及至子女童年和少年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开始觉醒,能够主动与父母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加之针对叛逆期的怀疑和逆反,父母多采用语言沟通的方式进行教育。从感觉上来看,父母的“言教”比“身教”不仅多,而且往往更令人“烦”,显然,这种教育的说服力由于心理的抵触而大大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通过“言教”的方式展开,且适逢青年大学生大多带着“烦”的情绪走进大学,因此,在一些大学生看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重言教轻身教”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延伸。其说服力自然大打折扣。

(三)规范教育的缺失影响了重视度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范教育是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重要条件,是使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矩”的基本手段。一个学生早期的规范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忽视的是,当下的家庭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偏移,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规范教育缺失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

一是忽视礼仪规范的教育。我们都知道礼仪礼节对于一个人十分重要,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最直接反映,然而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使得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父母包办一切的做法使得子女意识不到礼仪规范为何物,生活习惯差、不懂礼貌、脾气大等,最终成为“问题少年”。这些都反映出忽视礼仪规范教育将会造成子女对个人自我修养的要求降低,长此以往,也会使其放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完善人格的要求的重视程度。

二是忽视行为规范的教育。行为规范要求我们在行事过程中要按照规则办事而不能逾矩。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父母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没能以身作则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有的父母过马路时闯红灯、开车时随意变道、随手丢垃圾等,这些不良的行为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好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凝聚成开启成功的钥匙,而恶劣的坏行为习惯也会铸成一扇为失败敞开的大门。”[5]具有极强模仿能力的青少年就这样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会放纵自我。父母的言行不一,会在无形中使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轻视之感。

三是忽視法律规范的教育。法律规范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然而,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更多强调道德教育和乡俗教育,而鲜有关于法律规范的教育,大多数人的法律常识来源于学校的课堂教育。这种家庭规范教育中法律教育的无意让位,使得法律的普及程度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学生早期的法律规范教育缺失所致的必然结果是法律意识淡薄,因此,要想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法律规范教育,且增加其实效性,十分不易。

三、强化家庭教育效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如前文所述,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面对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我们认为,走出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转变家庭教育的方法、构建家校联动的教育机制是摆脱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一)走出家庭教育观念误区

前文已述及,目前家庭教育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因此,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至关重要,也只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才能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endprint

首先,正确处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各司其职,作用都不可低估。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家长以为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没有什么作用,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不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到了大学阶段,很多家长甚至以为一切都由大学负责,自己从此“解放”了。这显然是很不妥当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缺一不可的三个维度,其中家庭教育更是伴随学生成长始终的一级,轻视或忽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父母应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以为只要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有较好的物质条件来完成学业就完成任务。要正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主动加强同学校教育的互动,切实做好子女的日常教育工作。

其次,摒弃“读书求功名”的陈旧观念。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出人头地,光耀门楣”,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接受教育从而增长才干、塑造健全的人格,获得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同时,要教育子女立德立志,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更要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

再次,树立综合发展的观念。中国的家长们常常“把教育目标单一化,即智力教育,那些非智力因素方面,鲜少用心挖掘。”[6]这就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要关注子女的智力教育,督促子女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另一方面要树立综合发展的理念,加强对子女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将子女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二)改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其自身所具有的全面性、渗透性以及权威性等特点决定了要做好家庭教育,必须要改善传统的教育方法,通过全员参与、言传与身教协同教育,同时做好说理教育设法提升教育效果。

首先,上下同心形成合力。如前所述,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作用巨大,因此,家庭教育要求全家人一起上下同心共同努力。一方面,不能只靠父母开展教育工作,祖辈们也要与孩子的父母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积极支持父母的教育工作,而不能“护短”。那种“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陈旧观念是不妥当的,应该加以纠正。只有形成同一方向的合力,才能使子女朝着正确的方向进步。而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的观念容易误导子女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对于子女的成长来说,家庭和谐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成员要尽可能避免家庭矛盾的爆发,有矛盾也不要在子女面前随意争执,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互敬互爱,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让子女快乐成长。

其次,言传身教注重实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子女模仿,这一方面为我们潜移默化进行家庭教育提供了契机,父母要有主动利用这样的时机开展家庭教育的意识,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以身示范,引导子女接受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做到言传与身教的一致性,不能说到却做不到或者干脆只说不做,只有言传与身教相一致才能使子女信服。此外,父母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子女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其自主行动,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并认同“真知”,以此来提升教育的效果。

再次,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一般来说,父母长辈的教导大多能被子女较好地吸收,所以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本着民主、平等而不是强制、命令的口吻同子女对话、交流,循循善诱有益于拉近子女的心理距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说理教育,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让子女“明事理”而不是“明事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入脑入心。

(三)构建家校联动的教育机制

做好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构建家校联动的教育机制,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意义重大。为此,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以下方面着手加强。

其一,建设网络家长学校。在很多家长的认知中,家长学校是学生在中小学时代才会有的产物,到了大学阶段,子女基本都在外地求学,家长学校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然而,正是家长和学校的这种错误认知导致高等教育错失了重要的家庭教育资源。“互联网+”时代,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终端开办网络家长学校,让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能够实时沟通互联,传统的家长学校所能发挥的功能,通过网络家长学校基本都能实现,这能极大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便利性。同时,高校也要做好对网络家长学校的思想和技术指导,在硬件和软件上给予相应的支持,提升网络家长学校的效用。

其二,做好家校教育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由于侧重点不同,多数情况下是“各自为战”的,学校应主动改变这种局面,一要做好家校教育内容的互通与融合,在家庭教育中主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应主动“邀请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优秀教师、教育研究专家等向家长传达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开设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讲座或报告,传授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7]二要努力搭建多种平台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学监督和课程改革等活动,认真听取和吸纳家长的意见建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家校教育的互动和融合,形成教育合力。

其三,提升家校沟通效率。“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便捷和多样的沟通渠道和工具,家校双方要以此为基础,广泛开展积极有效的沟通。一方面,学校应主动开设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热线,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生活学習情况,同时建立QQ群、微信群等,及时通知学校的重大活动事项以及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动态,让家长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经常通过电话、QQ、微信等社交工具加强与学校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的沟通,密切关注子女的动向,并主动将自己掌握的有关子女的思想动态和身心状况等信息告知学校,为学校做好风险评估和防范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6):36-39.

[2] 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0(2):28-34.

[3] 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父母[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5.

[4] 胡莹,商虹.论家庭教育的功能、特点和基本要求[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38-141.

[5] 关迪.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误区和发展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99-202.

[6] 曾思敏,聂庆璞.西方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之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3):171-174.

[7] 杨雄,刘程.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3(1):92-101.

[责任编辑:范 君]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校联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