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洁 杨哲 项建斌
摘 要 为解决高职院校社团培育和管理问题,指导学校更好地开展社团工作,本文对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培育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结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培育创新模式的探讨,提出“活动导向”的学生社团管理创新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团管理 活动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80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Union Based on “Activity oriented”
LIN Jie, YANG Zhe, XIANG Jianbin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mmun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guiding the school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work of community, this paper makes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ssociations of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tudent association to cultivate innovation mode,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mode of student association management activity orien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 societi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ommunity management; activity oriented
0 引言
大學生社团是高校中的重要群众性组织,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繁荣校园文化生活的主阵地。在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突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今天,关注学生社团的发展,着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的建设,对高校育人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培育和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引起各大职业院校社团管理机构的重视和研究。
1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1.1 学生社团重视不足
近年来高职院校社团数量和会员人数均呈上升趋势[1],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普遍存在重视度不够的问题,对社团的发展状态及其影响的分析存在偏差。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理解与时代脱节,仅以活动数量和规模衡量校园文化活动成功与否,简单地将社团活动归纳为层次低、内涵浅[2],没有预见学生社团之于学校育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现实作用[3],较少着眼于学生社团有效管理和培育上。
1.2 管理体制不科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管理体制大多不够健全,没有有效资源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服务学生社团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基本为团委老师主导,学生社团联合会和学生社团围绕开展工作的简单模式,这种模式能基本满足学生社团的日常基本运行,但条状管理显的过于简单和单薄,三个管理层面联动不足,工作缺乏应变性,违背学生社团灵活性大、变动度快的特点。
1.3 制度建设不健全
从目前各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来看,虽然制度普遍都具备,但是制度之间逻辑不严密,可行性较弱,社团基本处于低水平、浅层次的惯例运行状态。
1.4 指导方法不应时
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新型社团层出不穷,单一和守旧的社团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变化。学校社团管理机构和指导老师应加强对社团发展现状及未来形势的分析,紧跟时代的潮流和学生社团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投身社会必须具备的团队意识、竞争精神等,运用先进的社团指导和管理理念,推进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
2 社团管理工作创新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及时前沿和跟进性较好的研究较少,对于社团培育和科学指导的研究不多见。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本着一切围绕学生成长的原则积极鼓励学生社团开展各项活动。社团培育在传统“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社团”三位一体的模式下,引入活动导向性的管理理念,常态化的开展“一周一夜,亮出青春风采”活动,实施社团和指导教师“双选制”、社团活动招标制等举措,在活动中提升社团管理水平,通过活动促进社团繁荣。
2.1 社团管理对策
2.1.1 打造素质教育“协同体”地位
在“技术与人文融通,素质和技能并重”的素质教育理念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持续探索独具机电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社团“一周一夜”活动作为我校素质教育二课堂活动的品牌之一,在学校素质教育的统一布局下,得到了充分重视。依托公益服务型、理论学习型、社会实践型、体育健康型、文化艺术型、学术科技型等多样化、个性化的社团,紧扣五大体系,与一课堂形成素质教育“协同体”,全面提升社团活动的辐射力。
2.1.2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学生社团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是拥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在社团日常管理中,学校不断完善各项社团管理制度,使得社团管理规范有序,社团发展有章可循。此外,在社团管理引入社团和指导教师“双选制”,遴选出一批专业能力强、学生喜爱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制定《学生社团指导老师聘任及工作量统计办法》,按教学工作量的标准给指导教师发放津贴,并纳入学校教师育人工作量的考核。社团评价及激励机制完善,定期开展十佳社团评比和社团先进个人评比。
2.1.3 推进社团活动精品化
社团活动注重质量和效果,着力培育活动的品牌效应,并运用品牌的辐射效应带动其他的社团发展。我校社团“一周一夜”活动着力推进优质社团工程,从而促进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活动中涌现不少精品活动,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书会、飓风文学社和缘枫剧社承办的话剧《雷雨》、《活着》顺利公演,反响极佳;流行音乐协会成功承办滨江高校音乐节,举办《音乐下午茶》等特色活动,受到大学生的喜爱。
2.1.4 构建“竞赛—社团”模式
通过社团“一周一夜”活动开展常态化的社团活动,学校创造性地将社团建设与各类赛事、校园创新活动和专业学科建设结合,构建起“竞赛—社团”社团建设模式。社团活动与各类竞赛的紧密结合不仅能激发社员的参与度和荣誉感,同时使社团定位得到明确。“竞赛—社团”模式促进了学生社团的“善治”,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1.5 引入市场化竞争
为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拓宽社团发展空间,更好的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学校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按主题活动招标的形式将部分二课堂活动释放出来用于扶植社团活动开展,社团通过拟定活动方案竞标,竞标成功的社团获得相关场地、经费及指导。此项社团活动方式的创新,不仅调到了各社团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也使社团活动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组织水平得到增长。
2.1.6 打破校社活动壁垒
在“服务创优,走出校门”的号召下,我校社团将活动范围不断地从校园内部逐渐扩大和融入到学校周边环境,不断加强与兄弟院校、区域组织、和企业沟通合作,充分发挥了高校的专业学科优势,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学生社团发展,改变了社团活动作用和发展路径单一的现状。
2.2 应用效果
2.2.1 服务学生终身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越来越多的在发展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显现重要作用。高校社团千姿百态充分体现了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加入一个社团可以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起重要作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为学生进入职场和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学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目标。
2.2.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
通过社团“一周一夜”活动的主导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其他社团的共同发展,全面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大学生社团内容丰富多彩,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取营养,丰满人生和提高素质。与此同时,社团文化作为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3 提升学校软实力
社团“一周一夜”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社团建设日趋完善,社团活动不断向精品化方向发展,学生社团表现出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培育出了一大批明星社团,社团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层次得到提升。2016年社团参与各级大赛 180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70 余项。学校社团活动优异成绩,反哺学校校园软实力的建设,成为学校一枝独秀的有力支撑,撬动起学校品牌化办学的支点。
3 结束语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参与课余生活的重要方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针对目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较为严重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重视不足、管理体制不科学、制度建设不健全、指导方法不应时等问题较为明显。对于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文中着重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活动导向性的社团培育工作创新模式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提供借鉴。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培育研究”研究成果(编号:15JDSZ2057)
参考文献
[1] 李亚杰.59.7%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社团[EB/OL].中国网.新闻荟萃,2005-05-02[2009-1-28]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diaocha/853405.htm.
[2] 樊立三,龍希利.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山东省10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305(31):117-119.
[3]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