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开展感恩教育的策略

2017-12-25 10:22何睿晖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育者德育工作初中生

何睿晖

【摘要】本文论述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系统落实感恩教育的策略:重视家庭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系统开展学校感恩教育,增强学生感恩意识;营造社会感恩氛围,化意识为行动;促进学生自我觉醒,提升知恩报恩的境界。

【关键词】初中德育 感恩教育

系统开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63-02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美德,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的飞快发展,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变得较为淡薄。感恩意识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初中阶段是开展感恩教育的关键期,加强感恩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势在必行。下面我结合自身德育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加强初中生的感恩教育,以推动初中德育工作。

一、感恩教育的定义、必要性与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定义

“感恩”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恩,惠也。从心因声。”“感”和“恩”都是“从心”,即属于人的内在意识。“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恩惠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知恩于心,就是对所有人和事情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的基础上,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和美德。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受教育者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教育实践。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感恩认识、良好的感恩心态、健康的感恩情感和自觉的感恩行为,并内化为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成为做人的基本修养。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知恩图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众所周知的古语,都体现着中华民族懂得报答恩情的情结。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人生境界。只有怀有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才能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然而,笔者讨论的对象即部分初中生目前逐渐出现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即感恩意识较为淡薄的现象。具体导致他们出现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家庭感恩教育缺失是主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或者是因为忙于工作疏忽了教育,或者是重成绩、轻品德,或者是对孩子溺爱、百依百顺,渐渐培养了孩子的自私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孩子做事很少考虑他人,更谈不上感恩。其次,学校感恩教育的乏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普遍重智育轻德育,德育无法到位,也就无法把感恩等德育工作有效地转换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再次,社会环境对初中生影响很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通过各种方式腐蚀初中生的思想,导致初中生思想行为出现功利化现象。加上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初中生体会不到艰苦的环境和劳动的辛苦,也就不知恩从何处来。最后一个原因是初中生正处于身心不成熟、自律意识薄弱、认知与行为之间产生偏差的特殊阶段,也就容易出现人生观、价值观偏差的情况。

(三)感恩教育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左传》云:“德,国家之基也。”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根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现代教育的首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培养学生、影响学生的重要措施。德育差的孩子对于社会而言就好比是“危险品”,我们应该更重视孩子的德育,创新德育开展的方法途径,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教育者按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而德育要想取得预期效果,需要做到知、情、行的统一。“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则起到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而我们的德育对象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们身心急剧发展变化、思想不稳定、情绪容易波动、逆反心理强、反感说教。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是以“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切入学生的德育工作,而“情”就是最好的介質,让学生领悟到“情”就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是在帮助他们,只有他们内心认可才能把“情”根植在学生心中,才能起到德育作用,也就是说感恩情怀能有效推动初中德育工作的开展。这是因为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多方推动感恩教育

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感恩教育也是如此,也需要教育者去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不断外化为感恩行动。同时,我们必须清楚,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德育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我们需要将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四位一体”,形成合力,形成感恩教育体系,方可有效推动初中德育工作。

(一)重视家庭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最初影响因子,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其身正,不令而行。身教胜于言教,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同时,家长要给孩子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让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也让孩子对付出的爱有感激之情,有了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孩子才能把这种情感回馈给身边人以及整个社会。初中这一时期的孩子心理比较敏感,让孩子能确实感受到父母的爱,除了家庭环境的用心营造,也需要父母能够跟孩子做朋友。孩子生活在民主的家庭中,更有利于和谐人格的养成。当然,学校可以利用家长委员会组织开展活动,向家长定期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从而让本校的家长素质不断提高,也更有办法指导孩子成长。endprint

(二)系统开展学校感恩教育,增强学生感恩意识

学校教育是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德育资源形成感恩教育系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初中是学生身心巨变的转型期,也是学生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首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必不可少的因素。其次,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让每一个小环境都能“说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板报、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和校园微信平台等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和感恩行为,在校园内营造出浓郁的感恩育人环境。接着,要充分挖掘教材和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课堂教学感恩教育氛围,不断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再次,定期组织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利用传统节假日进行感恩教育,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同感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还可以通过征文、演讲、歌唱比赛、书画大赛、文艺汇演等帮助学生分享活动中的体验,懂得感恩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的道理。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激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感激父母、老师,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进而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提供帮助的人。

(三)营造社会感恩氛围,化意识为行动

社会环境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正确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才能使“感恩美德”根植于心。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至关重要,全社会需要旗帜鲜明地褒扬富有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好人好事,用正确的思想武装,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其次,要规范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媒工具,使媒体传播有益舆论,推动建立合理的道德规范。再次,社会要多开展感恩活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积极参与,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认识,使感恩教育在社会现实的土壤中得到落实。

(四)学生自我觉醒,提升知恩报恩的境界

我们建立了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让学生多方位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但是感恩教育能真正落实到位的关键是学生自我的认可与行动。初中生在活动中可能表现得非常积极配合,但平时依然我行我素,这就需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跟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润物细无声,让感恩意识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可并能主动转换为行动的教育才是真正高效的感恩教育。当学生是从内心生发感恩意识和行为的时候,学校和家庭需要不断激励与约束,让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同时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激發学生的自律意识,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存感激,生活中便会少些怨气和烦恼;心存感激,心灵上才会获得平静和美好。为了让广大的初中生成为社会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一员,社会、学校、家庭多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意识培养活动,使初中生知恩、识恩,进而感恩、报恩。

(责编 秦越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者德育工作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