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问题核心”的提炼

2017-12-25 06:54李海燕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数学

李海燕

【摘要】文章从情境中巧妙、准确地提炼出问题的核心,通过在故事情境中提炼核心问题、在操作情境中提炼核心问题、在生活情境中提炼核心问题和在活动情境中提炼核心问题等四方面进行探讨分析,盘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挥数学情境教学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问题核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33-02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效地解决了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场景支撑下展开数学活动,激发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陷入了“形而上”的泥潭,课堂上充斥着各种卡通形象和动画故事。这些看似丰富多彩的设计缺乏实用价值,反而对学生正常的数学思维造成了干扰。数学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正如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因此,只有抓住“问题核心”才能凸显情境的有效性。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力图从情境中巧妙、准确地提炼出问题核心,盘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挥情境教学应有的积极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益。

一、从情节发展中来——故事情境中的问题提炼

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故事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小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所以故事情境也是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师常常会将教材中的问题改编为童话、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部分老师仅仅满足于创设情境素材中的卡通人物或童话人物,以期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关注度,这样的浅层处理让情境显得单薄,缺乏数学课堂本身的特质。教师不能单纯地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应当将故事作为一种载体,让数学问题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故事情境中集中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在情节变化的驱动下,趣中质疑,疑中生思,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投入地展开数学思考。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创设了一个“黑猫警长与森林小偷”的故事情境,并在故事情境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巧妙地融入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边听故事边动脑思考中,不知不觉地接纳了新知。故事情节变化与相应的问题如下:①小蚂蚁储藏在粮仓里的蛋糕被偷了,小蚂蚁可着急了,它绕着一片树叶的边线走了一圈,突然想到:“报警去!”(问题:小蚂蚁走了多长?——让学生感知不规则物体的周长测量方法)②黑猫警长来到案发地点,发现了沿着粮仓一圈有陌生的脚印。(问题:这可能是疑犯留下的脚印,量一量、算一算疑犯走过的痕迹——让学生体验规则图形的周长)③从粮仓门口发现伸向远方的脚印,警长立即追了下去。(问题:描一描警长的追踪路径,感知封闭图形周长与一条线段长度的区别)这样的故事情境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思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手脑并用中来——操作情境中的问题提炼

数学是做出来的,让学生在操作中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因此,在数学课堂实践中,教师普遍都会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动手因素,创设操作情境,积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然而在众多的操作情境中,多数学生只是沦为了“操作工”,在教师的指挥下亦步亦趋,丧失了操作情境应有的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操作情境的有效性,就要在强调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将抽象思维与具体操作结合起来,在充分的自主操作空间中,通过摆、剪、折、量、画、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支撑下,进一步深化和突破数学的理性思维。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部分内容时,在学生初步尝试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通过旋转和平移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其中蕴含的“转化”思想后,组织学生展开二次操作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其他学过的图形来得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发散性的操作情境中,让他们着眼于“转化”展开实践探究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有的剪、有的拼,在平移、旋转等不断地尝试中,得出了其他方法: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把一个梯形沿斜边中点及对边顶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发挥了操作情境的实效性。

三、从认知冲突中来——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提炼

当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这种冲突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推动学生主动思维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结起来,让他们在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同时,及时提炼出情境中的核心问题,让他们在认知冲突中进入“愤”与“悱”的心理状态。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提炼,在于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精心地制造悬念,发挥“认知冲突”的驱动作用,帮助学生在不平衡状态下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生活。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原有的情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通过出示先前学生在商场、超市等收集到的各种商品的价格牌(如苹果单价4.50元,果冻单价9.90元等),让学生回忆这些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然后从中提炼出新的矛盾与冲突:①小数中百分位上的“0”表示什么?②既然价格中没有“分”,那么百分位上为什么还要添上0呢?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这种基于生活中的问题,不但与学生现实场景中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而且能引发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细节,从细节中学会质疑和思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从切身体验中来——活动情境中的问题提炼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活动化的小学数学学习,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固化方式,从而达成新课标要求的“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课堂活动情境中的问题提炼,是指在外显性的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验活动,沿着问题的指引保持数学活动的思维方向,在主体性实践与主体性认识的互相转化过程中探求知识、增强能力,进而提升情意、激发潜质。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有步骤、有计划地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实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①能求出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吗?(将圆柱体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分别量出长、宽、高再计算体积)②如果圆柱体中装的是胶泥呢?(可以将胶泥捏成长方体,再求体积)③如果是一个圆柱体木块呢?④如果是电影院门口的圆柱形水泥柱,你又打算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指引,将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活动中一步步“逼”入死角,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推动他们从切身体验迈向理性思考,为后继探究活动的展开铺设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围绕着数学问题这一核心,通过从各种情境中提炼出具有启发性、指向性和引领性的问题,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情境教学的应有价值,真正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与创造力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思维得以激活、智慧得以生长,这样的数学情境才是“有意义”的情境,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鲜活”的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小学数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