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雁
【摘 要】文章根据观察和访谈获得的资料,分析了某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意志消沉与自暴自弃的具体表现与原因,就激发随班就读残疾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残疾学生;爱的教育;积极心理;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0-0088-02
一、遇到的问题
接手新一届高一(1)班的班主任工作时,我发现班里有一名随班就读的残疾女生——朱小纯(化名)。近10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我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随班就读生,而且这位女生只是走路时左右肩膀有点高低不一致,坐着时根本看不出来,我觉得她并不算什么残疾生,所以心里也没什么压力。可开学不久,我便发现这女孩总是一副面无表情、沉默寡言的样子,好像全世界的事物都与她无关,同学跟她聊天她也不搭理。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帮助这孩子改变这种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呢?
二、分析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纯产生这种人生态度的根源,我和先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小纯家家访。小纯家住在靠近小镇的一个比较富裕的乡村里,离我们学校其实不远。结合对小纯的父母与邻居的访谈情况,得知造成小纯这种性格与心境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
电访小纯父母得知:小纯一出生就“驼背”,腰椎天生发育不良,而且比较严重,4岁半时上了钢板做了矫正手术,腰板才跟正常的孩子比较接近,只是走路时肩膀有点一高一低。读小学时小纯还比较活泼开朗,可随着年龄的增大,她越来越不爱跟同龄人玩,很少说话,也越来越自卑了。
到小纯家中访谈及与邻居密访综合得知:小纯的父母在小纯5岁时生了一个男孩。后来父母都到城里打工了,很少回家。小纯和弟弟就交给奶奶带,奶奶受重男轻女思想的毒害,很疼爱弟弟,受宠的弟弟一哭,小纯就要遭受各种责骂。她身患残疾,又得不到家人的关爱,难免会自暴自弃。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了解到小纯这样的情况,我对她深表同情。虽然我改变不她身体残疾的事实,也改变不了她奶奶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我可以改变小纯的心态,也可以让小纯的父母给予小纯更多的关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爱。于是,我的辅导策略也是以“爱”着手的。
1. 拉近师生距离,寻找工作的切入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开始认真观察留意小纯,发现她喜欢画画。那天,女儿说幼儿园老师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画一幅《我和爸爸妈妈 》。我和先生都无从下手,于是想到了找小纯帮忙。我说明了自己的难处,希望小纯教我画,她没说什么就开始画,我坐在她旁边一笔一画地跟着她画。整个过程,她话不多,可是能感受到她乐意教我。后来,我又几次利用课余的时间请小纯教我画一些简笔画。小纯似乎越来越开心,跟我聊的话也更多了。后来,在一个晚上,小纯向我敞开了心扉,说了很多心里话,大哭了一场。听她说完,我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于小纯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生命教育。我借机给她讲了国内外好几个身残志坚的成功人士的故事,还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她看,小纯都很喜欢。
2. 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让家长成为生命教育的启蒙老师
我认为,做家长真正的朋友,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在对她父母的访谈中,我了解到其实小纯的父母还是很疼爱她的,只是他们在城里上班很少回家,对小纯的关心不够。所以,朱小纯的生命教育该从家庭做起,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缺陷,不能期望值太高,也不能“破罐子破摔”,当孩子在父母的眼里看不到自己的希望时,她生命的价值感也就丧失了。
后来,我又查找了相关书籍,寻找如何让非知识分子的普通百姓接受特殊生命的意义。准备充分后,我多次打电话跟小纯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表明想矫治小纯对生命、对生活的心态,需要的是爱的呵护。我的诚心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感谢。小纯父母雖然在外工作很忙,但每个周末都会打电话给小纯,并且尽量抽时间回家,给予小纯应有的关爱。
3. 用坚持不懈的爱,点燃她对生命的爱
冰心先生提到,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特殊学生,我们更应关怀备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平时,我经常利用课间操、体育课的时间和小纯谈心,从身边的小事谈起,从生活谈起,让小纯明白身体特殊的人也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的奋斗目标,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让自己变得坚强,变得自尊自爱。因为我深知,这类学生的生理、心理不同于普通学生,很敏感,容易自卑。所以,在聊天的时候也是根据学生当时的心情“因地制宜”,注意观察她的表情变化情况。对待这类学生,太热情,她觉得你是同情;太冷淡,她觉得你是嫌弃。炽热的爱,要给得得体而无声。
四、矫治辅导的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矫治工作,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小纯精神振作起来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已基本消除,心态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她有了新的积极的学习动机,上课认真了,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她立志要考本科院校,性格也有所改变,以前沉默寡言,不喜欢跟同学们交流,现在变得开朗多了,有时还能为班里的一些同学解决问题,同学们也很喜欢她。
五、启发与反思
1. 关注身体残疾的轻重,更要关爱“心理残疾”的轻重
关注残疾生不能只从表面的身体残疾来判断孩子需要关注的程度,更要关注孩子心理“残疾”的轻重。小纯相对于以前我带过的随班就读生,算是身体残疾最轻的一员,但却不是随班就读生中心理问题最轻的一员。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和家庭给予的关爱不同,形成的心理问题也就大相径庭。所以,关爱随班就读生,要从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做起,做细、做实。
2. 重视每一个学生,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的。如今,随班就读的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肩负着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责任。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要因人因地制宜,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缺陷情况,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只要我们教育得当,身有残疾的孩子也将成为志坚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他们同样可以取得骄人业绩,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3. 爱是打开教育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随班就读学生就像根系发育不好的植物和迟开的花朵,需要知识、需要能力;需要情感的赋予,需要人格的塑造,教師对随读生不能轻言放弃。其实,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我们的爱,甚至是需要教师特别的爱为他们护航。我们要怀着一颗爱之心,坚持不懈地给这些“发育不好的小苗”浇水、施肥、除虫、去草……相信总有一天会她们“开出花朵”,即使不是香气四溢,即使不是艳丽如霞,但总会让人觉得欣慰,让人激动。
4. 教育应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理解生命的特殊意义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校长彭建平曾说,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加有意义。所以,生命教育是全人生的终身教育,是蔓延于生活的全方位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对特殊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不能停留在活动本身,而是要品味、反思、提升,用生命感染生命,让生命教育成为有生命的教育。有位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生命就是一把琴弦!对于那些需要特殊教育与关爱的孩子,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走进孩子心灵的深处,轻轻地、不露痕迹地帮助他们拨响心中的那一根生命之弦,让他们的生命流淌出美丽的音符、动人的旋律,让他们特殊的生命也能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孟瑛如.看见特殊,看见潜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2] 张文京.特殊儿童个别化教学设计与实施[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 平子.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肖川博士访谈录[J].班主任之友,2002,(9).
[4] 杨希洁.随班就读学校残疾学生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5] 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3,(2).
(编辑:杨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