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华+金钊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课程的开发,需要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课程需要从教什么、怎样教、谁来教进行整体规划;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0-0014-03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相继出台,强调要“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这就明确提出了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的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在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中小学在相关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诸如没有纳入课程体系、没有系统完整的课程规划、师资力量短缺及教学实践不成熟等一系列问题。许多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喜欢择选古代典籍和古诗词进行教学,形成读经热和吟诵古诗词热的现象;也有的选择一些传统的大众文化要素开展教学,如京剧、武术、剪纸等;有的干脆把港台传统文化教材、民国时期的教材直接拿过来使用。这些现象都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的内容和体系安排,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
因此,传统文化课程的科学化、规范化是大势所趋,如何让传统文化课程变得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从2012年起,北京教育学院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开始实践和研究,以对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课程建设的思路
1. 解决的主要问题
(1)针对“教什么”的问题。尝试构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框架和体系安排,并通过系统、完整的课程规划,达到教育内容的整体化、系统化,改变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存在的随意化、碎片化现象。
(2)针对“怎么教”的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体验式学习,既有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课程,也有专题课程和学科融合课程,改变学校传统文化教学中重知识、轻体验的现象。
(3)针对“谁来教”的问题。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有成效,关键在教师。通过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骨干教师队伍。
2.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设计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框架和體系安排。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也有糟粕和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因此,如何遴选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那些优秀的成分至关重要。课题组坚持学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确定了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框架。内容选择的标准:必须是中华文化最基础、最重要的,必须符合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必须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仍然具有广泛影响力,并且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提高和人格完善有所助益。同时,应注意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从中小学各年龄段的差异性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2)重点在于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建设。课程是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课题组结合学校实际,在实验学校开发建设了3种类型的校本课程:系列课程、专题课程、学科融合课程。其中,系列课程着眼于对学生作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介绍,并编写出高水平的校本教材进行学习;专题课程是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某方面主题,诸如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主题游学课程、传统节日文化课程、“非遗”项目进校园、中华传统美德,等等;学科融合课程,就是在相关学科的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依据中小学校办学特色,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项目学校小汤山中心小学,申报“依托‘非遗花钹大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特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获北京市教育规划办正式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
(4)进行教师专业培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一批合格的师资队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有成效,关键在教师。为了培养合格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课题组以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研究培训要求与内容,构建培训课程体系,切实提高专任教师及学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在北京市级培训项目中开展了“中华传统文化情境课程开发”“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等专题培训。
三、课程建设的内容体系
笔者认为,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全是至理名言和金科玉律,其中也有糟粕和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因此,在课程内容方面,如何遴选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那些优秀的成分至关重要。我们坚持如下选择标准:①对于中华文化而言是基础而重要的;②符合人类普世价值观,至少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伦理标准不相冲突;③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仍然具有广泛影响力;④对当代青少年的素质提高和人格完善有所助益;⑤适合在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征;⑥在现有国家课程体系里没有出现或者表现不完整。
我们试图向青少年提供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这不仅仅是古文经典的学习,更是对主要是以古文典籍呈现的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介绍;不仅仅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更包括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整体成就;不仅仅是对道德伦理的梳理,更是对中国人的信仰的宏观把握和阐释。
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基于此,我们形成了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框架,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表1。
课题组还主持编写校本教材,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保证了课程的顺利实施。所编写的两套校本教材,分别由红旗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其中,小学校本教材定位于“有声有色,纵横开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基于小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以“节日节庆”和“品格素养”为两个主轴,激发学生兴趣,在生活中践行,如表2。
1. 课程建设成果
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引领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路是正确的,实践效果明显,培养了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了中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了中小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该项目的研究与成功实施,不仅帮助北京十几所中小学实验校建设了比较科学、规范、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也为北京市及国内其他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具有推广价值。目前,课题组已申报北京教育学院一级重点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未来将课题的实践研究与学科建设统一起来,实现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2. 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框架进一步细化和设计。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3个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萃取精华,提炼符合当今时代的思想观点,并做出当代性的阐释。课题组将按照“意见”中“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的要求,梳理和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二是对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思想方法上进行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结合时代实践特点,科学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历史文化虚无主义,抵制复古主义;防止和纠正项目基地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偏差。
三是如何在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与项目基地学校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彰显各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编辑:易继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