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欣佳
【摘 要】小学生的写作范围相对而言比较狭窄,所写内容容易出现情感失真等问题,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师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文章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与生活资源,挖掘出无限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生活;教学资源;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0-0071-02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小学作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①范围窄、方法少、要求高;②材料、语言、情感失真;③成文慢、批改慢、反馈慢。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一单元一次的练习,而应化整为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见缝插针,为学生切实打下习作的底子,让学生在习作的天地里遨游。
一、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对写作文一直存有畏惧心理,他们觉得写作的范围具有局限性,写作的主题往往不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把大把的注意力用于电脑、手机,流连于虚拟世界中,而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感受却越来越少。因此,要让学生爱上写作,就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要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更要不遗余力地将他们带入熟悉的情境中去。
1.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生活
在习作教学中,应让学生写其所想、所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同时,还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使之实现“我手写我心”。比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4”要求学生围绕生活中发生的值得关注的事,相互间谈谈看法,然后写下来。对此,笔者计划组织一次辩论会,因为事先了解到学生空余时间最想做的事就是上网,所以就选择了“小学生该不该上网”这个主题,结果全班一致同意,学生根据自身观点加入正方、反方。辩论伊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可谓唇枪舌剑,难分高下。辩论中途,有的学生还把一些精彩的发言记了下来。辩论结束后,笔者再布置学生写作,这样,学生边听边记载边思考,渐渐地,就有了写作的思路,还能在文中根据自身观点进行有力论证,同时还认识到上网不节制的危害。
2. 利用多媒体,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语文教材中的习作都是有趣并且有意义的,但一些学生由于对写作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一上习作课就兴趣全无。对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习作课上得生动有趣,将学生从写作的苦海中解放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努力还原习作教学的趣味,让学生沉浸其中。
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1”的要求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这节课,笔者的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一些有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忘记写作之难,并且乐在其中,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写下他们心中的节日,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
根据习作1的要求,笔者将这一课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聊聊节日,第二板块是微课感知,第三板块是设立节日。聊节日,就是聊一年当中有哪些节日,聊学生感兴趣的节日,并介绍他们搜集最感兴趣的节日的资料。从这一环节导入,学生的话匣子立即打开了,迫不及待地要分享关于节日的种种美好回忆。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笔者以课中微课的形式展开。课中微课是从节日的名称、时间、原因、庆祝(纪念)方式、意义这五大方面来介绍,为学生写作找到一个大致的方向。这节微课中包含了两个节日:一个是重阳节,一个是泼水节。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代表,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而泼水节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充满喜庆、欢乐氛围的节日的代表。生活是想象的基础,学生的想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实践证明,通过这节微课,学生都沉浸到过节的氛围中,并对所介绍的节日产生了全面的了解。此外,通过介绍这两个节日,也为学生写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促使他们丰富自身的习作素材。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使學生在课堂上也体验到生活。通过微课,帮助学生实现乐学、爱学,促使他们开始关注生活。课本中的写作题材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教师更应该使之回归生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利用多媒体,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并培养学生将感受写下来的这一良好习惯,使之学会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总之,作文教学应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不再遵循品范文——仿写的模式。只有为学生创设出情境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写自己所感,才能实现有效写作,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的作文才是个性化的表达。
二、创意仿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从课堂中延伸到课堂外,从文本中走到文本外,帮助学生寻找写作题材。实践证明,创意仿改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它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试图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文本,也让学生体验了一回不一样的感受。创意仿改,可以是仿内容,也可以是仿文体。
比如,在教完《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现代诗后,就可以让学生写一首赞美祖国的小诗;教完《郑成功》一课后,也可以让学生具体地写一个战斗场面;在学完《天安门广场》后,就可以让学生用方位词写一写自己的教室或房间……这样的写作训练点很多很多,可以有效锻炼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找出隐藏着的写作训练点,就一定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长此以往,定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之在创作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三、常写日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笔者认为,最好的积累方式是写日记,因为日记的内容很广,所有看到的、听到的或者切身体会到的都可以写下来,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和表达。但在具体的写日记过程中,依然有部分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对此,笔者想出了一个对策——预习日记,这是对日记模式的一种创新,也为学生写日记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所谓“预习日记”,就是让学生把自己预习的过程、预习的收获、预习的困惑一一记载下来。初次采用这种模式时,教师需要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在指导时,为了方便记忆,笔者总结了一个小诀窍,让学生了解预习日记的内涵,对于课文中自己欣赏的一处或是多处语句,写一写欣赏的原因;而对于预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则应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记录自己寻求解答的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畅所欲言,从自己喜欢的角度来写……学生知道如何写预习日记后,都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很快,第一篇关于《陶校长的演讲》的预习日记就出炉了。有的学生在预习日记里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到底哪儿不对呢?哦!是格式不对呀!我一看这是书信格式,再一看题目,原来这是一篇演讲稿!”有的学生写了自己的体会:“我觉得陶校长是一个资历、阅历都很丰富的人,他还是一位关爱学生的校长。他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真值得我们学习!”
慢慢地,学生的预习日记写得越来越多,而且写得不亦乐乎,同时,他们还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的习惯,从而为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这一日记形式,还使学生真正实现了自己走进课文,研究课文,琢磨课文,可谓一举多得。
曾经,如何进行有效的习作教学这个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和尝试,笔者通过改变写作模式,大大提升了写作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只要不局限于每单元一次的习作练习,将写作教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一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