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阳 杨星昱 孙玲 李佳威 孙晓明 马效麟 李曦丹
【摘要】 目的 分析及探索重度神经损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状况。
方法 40例重度神经损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 确诊后均行常规神经内科综合治疗, 通过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患者患侧治疗后1、3、6个月与健侧的神经传导速度(MCV)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40例患者患侧治疗后1、3、6个月时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2.27±1.17)、(2.46±1.22)、(2.58±1.36)mV
均低于健侧(8.27±3.17)mV, 患侧治疗后1、3、6个月时的潜伏期(8.19±2.08)、(7.97±1.17)、(7.88±
1.39)ms均高于健侧(4.97±1.17)ms,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重度神经损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开展神经电生理检查能够为其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值得借鉴。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重度神经损害;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表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13
特發性面神经麻痹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 患者症状主要呈急性、进展性的面部表情肌肉麻痹[1-3], 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往往会由于受到后遗症而对患者的外观造成严重的影响, 从而严重危及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本研究收集本科室2015年4月~2017年4月接收的重度神经损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0例, 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基础上, 对其神经电生理情况进行分析, 现对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科室2015年4月~2017年4月接收的重度神经损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0例, 入选标准:
①均经相关临床检查明确诊断;②均属于单侧面神经麻痹;③均无由于中耳炎、外伤、脑膜炎、乳突炎、腮腺炎及迷路炎等相关疾病导致的神经性面神经麻痹患者;④均同意参与研究并签字。本组40例患者中, 男23例, 女17例;年龄最小11岁, 最大74岁, 平均年龄(43.34±10.78)岁;病程3~14 d, 平均病程(6.98±2.34)d。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施行常规神经内科综合治疗, 且给予泼尼松用药, 50 mg/d, 连续服用1周, 然后不断减量, 于患者发病7 d后行中医针灸治疗。同时, 针对合并病毒感染者行抗病毒、神经营养处理, 且采用眼保护、红外线透热及对侧面部肌训练等治疗。
1. 2. 2 检测方法 选择丹麦维迪KeypointG4肌电图/诱发电位仪, 对患者患侧治疗后1、3、6个月健侧的神经传导速度情况进行检测, 于室温下开展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记录位置:记录电极位于鼻旁肌(即鼻孔旁再向上1 cm处), 参考电极位于对侧鼻旁肌。刺激电极:阴极在乳突前下方, 正好在耳垂下。刺激强度:引起面神经最大复合动作电位波幅, 波宽0.1 ms。刺激频率:2 Hz。地线:置于前额。分别对健侧、患侧的神经传导速度的CMAP波幅及潜伏期进行检测。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患者患侧治疗后1、3、6个月时的CMAP波幅、潜伏期与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 是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为临床上的常见病。面神经麻痹患者同侧起病后1~2周开始恢复, 大约80%患者在几周及1~2个月基本恢复正常。1/3患者为部分性麻痹, 2/3患者为完全性麻痹。在后者中, 16%不能恢复。部分患者由于病损后再生的神经纤维长入邻近其他神经纤维通路而支配原来属于其他神经纤维的效应器所致的联带征。现今根据起病形式及典型临床表现, 诊断面神经麻痹并不困难, 但是临床上对于面神经麻痹疾病进行诊断、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进行有效的评估仍需神经电生理检查, 该检查有助于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4, 5]。故可见神经电生理检查为临床诊治该疾病首选的定量检测措施。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 吹口哨或发笑时尤为明显, 可于48 h达高峰。本研究经过对40例患者患侧治疗后1、3、6个月时及健侧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 40例患者患侧治疗后1、3、6个月
时的CMAP波幅、潜伏期与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该疾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会出现明显的异常, 故可将此项检查结果作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的重要依据。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早期症状为面部神经传导功能减退, 随着患者病情的恶化, 运动电位时限变长, 并且波幅不断降低, 因此CMAP波幅及运动电位潜伏期均能够作为评估患者神经有无损伤及损伤程度的依据。相关研究表
明[6-10]:①和健侧相比, 若患侧降低>50%时则提示其远端神经出现退行性变化。②当健侧和患侧潜伏期比值<25%, 提示患者治疗后的面瘫恢复相对较差, 若比值>25%则提示患者恢复较好。③当健侧和患侧CMAP波幅比值>30%时, 提示患者2~3个月可完全恢复;当CMAP波幅比值为10%~30%时, 提示患者3~8个月可完全恢复;当CMAP波幅比值<10%时, 提示患者9~12个月可完全恢复。
综上所述, 针对重度神经损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开展神经电生理检查尤其是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治及病情预后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 熊中豪, 田丰玮, 周熙. 基于神经肌电图评估针灸治疗急性期面瘫预后的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3):307.
[2] 徐玉坤. 特发性周围性面瘫与中医风痰瘀阻证关系的探讨.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 36(7):12-13.
[3] 徐玉坤. 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特发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4] 贾真.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12):86-87.
[5] 左华, 王永清. 局部注射为主综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21例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 2016, 13(10):129-132.
[6] 宋施岐, 杨春莲, 张明耿. 联用神经电图检查与肌电图检查诊断特发性面瘫的效果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11):52-53.
[7] 霍敏, 雷向凯, 谢小莉, 等. 神经肌电图对特发性面瘫临床及预后评估的探讨. 当代医学, 2017, 23(17):92-94.
[8] 宋春霞, 谢增辉, 何芳梅, 等. 神经肌电图对特发性面瘫治疗及预后评估的研究. 中风与神经疾病, 2012, 23(4):298-299.
[9] 林瑞声, 李凤英, 余昌明. 神经肌电图在特发性面瘫中临床评估观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1, 14(5):397-398.
[10] 周思.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7.
[收稿日期:2017-09-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