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萍
摘 要:“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方面说明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问题提出;确定研究专题;确定审题方法;培养审题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1B-0093-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简单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方面说明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而小学生的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刻。在诸多学习习惯中,审题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刚刚接触数学,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建立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能够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错例引发的思考
在一次单元检测中有这样一道看图解题:一个小朋友在摘南瓜,共有南瓜14个,他手里拿着3个南瓜,筐里还有4个南瓜,问题是南瓜架上还剩下多少个南瓜?
这是一道两步连减应用题,用整体的量14先减去手里拿着的3个再减筐里的4,就可以得到南瓜架上还剩下的南瓜了。
当我们拿到试卷时,我并没注意到这题做起来有多复杂。可是当我们判卷时却发现,答案五花八门,试卷中反复地出现“14-7-3”这个算式,这真是让我出乎意料,学生为什么会重复出现这样的错误,问题出在哪儿呢?几位学生的回答让我茅塞顿开,孩子在审题时出现了偏差,没有认真审题,没有弄清问题是求剩下的部分,就连减了。这样的情况是孩子在做题时经常出现的,如:将41+15看成14+15,将3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看成31等。究其根源:孩子们不是不会做,而是仅凭直觉定势思维,动起笔来“一挥而就”,由于不复杂,文字又很简单,学生思想不重视,读题流于形式,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一看见题目要求算拿走就用减法算;十位与个位数位混淆,做错题也就习以为常了。这就给我们一个警示:学生在审题习惯及能力上不扎实,需要下大力气培养。
这种类似问题的反复出现,引起了我们全校老师的深度思考,怎样能扭转这种局面,如何建立低年级学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审题习惯呢?这是我们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们积极地开展了学习研究,我们又重新温习了课标要求,在课标中明确指出:“审题不仅是一种能力的反映,而更多的是一种学习习惯的体现。”老师们又重新对审题进行了了解和学习,认识到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只有正确地了解题意、把握试题要求,才能正确解答。
学生解题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第一步便是审题。包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确立解题思路或方法。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在整个解答过程中起引领作用。
(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反思中明确研究内容
1.包办代替。
低年级的学生没有安排学习解读数学文本的时间和机会。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很多时候都会错误地认为,低年级的孩子太小,他们的知识经验少,不具备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题型稍微发生变化时,只有依靠教师或家长的帮助才能使他们明白意思。这样无疑给学生学习认真审题设置了障碍,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的是等待,等待别人的讲解。
2.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
由于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由原来的单一性发展成现在的多样性,学习内容增加了,课时却减少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上,我们往往不给学生留思考或留给孩子过少的思考时间,使孩子没有机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审题,那又怎能培养其审题习惯呢?
3.题目的内容与识字的矛盾。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不强,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审题方法的指导。识字的多少是读懂题的前提。当教师在课上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提前知道学生对于哪些字不认识,注上拼音,要带领学生认读,对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4.插图的安排与学生经验的矛盾。
相对于传统应用题采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新教材中圖文式解决问题则具有直观、灵活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思维。美丽的图画虽然看起来形象、直观,可是这种形式化的、所谓的直观反而给学生的思考带来了干扰。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难度不大,习题只有几种类型,在练习中也经常练到,因此孩子在做题时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不看图,也不读题,这样就会出现上述的错例。
二、确定研究专题
扎实的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养成,更需要良好的习惯作基础,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障。低年级学生刚入学,认知能力较低,分析能力差,因此我们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利用多种途径,寻找他们在数学审题方面有哪些困难,努力找出解决这些困难的策略,让每位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为孩子们进入中、高年级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怎样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审题意识?初步的审题方法有哪些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年级组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针对不同的题型,确定审题的方法
(一)看图写数endprint
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数的能力,例如,教会孩子如何观察;理解小棒一捆和一根的区别;计数器上的算珠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就不一样等。
(二)填空
这部分的题目主要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和计算,但是学生的完成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比如,按规律填数,要求学生先发现规律再填数,其实这种题型平时经常练习,但题目内容稍微改变一下,他们就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了。此外,还应加强学生灵活性的练习。错误的情况还有是一部分学生做题时不读题目,如45里面有_____个一和_____个十;9个一和4个十组成()。学生没有看清楚是几个一在前面几个十在后面。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若不认真,就会导致没看清要求是填几个十。与此同时,他们理解能力比较差,如:90前面的一个数是______,后面的一个数是______。有的同学没有读懂相邻的数是什么意思。此外,他们的接受和巩固能力较差,也会导致他们出现错误。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教师在教学问题中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还要让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斟酌、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尽管有些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审题时却不能有半点马虎,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呈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边读题,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引起自己的注意。
(三)猜一猜
主要考查学生的估算能力和理解能力。这种题目的文字多,叙述较多,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不能仔细读题,还有部分学生不知从哪里入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有数字的对话入手,也就是找准标准,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准其他对话中的关键词句,并理解关键词句“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把题目中所给的数字和标准进行比较,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四)计算
看似简单的计算,也成了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在审计算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仔细看”。“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字。比如,有的孩子经常把“1”写成“7”,把“46”写成“64”等等。只有先看清楚了是什么数字,才不至于下笔的时候写错,再看一看运算符号是加号还是减号,不要把运算符号看错了。
2.“分层想”。“想”,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3.“认真做”。“做”就是要注意细心,不要把数字抄错,也有同学会出现个位满十不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十位退一后不打退位点等现象,这些都是粗心造成的,针对这些情况,以后要加强学生的责任心,练习说计算的过程,争取避免重复出现这样的错误。
(五)解决问题
1.读:指认真读题,从题目的整体上进行首次感知。
2.画:用符号画出题目条件、问题、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使其参与认知活动。审题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感知。
3.设:指设置情境,置身情境,利用直观性,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题意。
4.想:边读边想,再次从题目的整体上进行重复感知。一是思考题目中哪些条件与问题有直接关系;哪些条件与问题有间接关系;哪些条件与问题无关,是干扰条件或多余条件。二是思考应用题结构中所含的隐蔽条件。所谓“隐蔽条件”,是指同一条件在解答过程中用两次或以上。
5.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对题的理解如何,若不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教师难以及时得到输出的反馈情况。所以,通过说可以了解学生解题的情况。在这里的说是指复述题意,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一)学会观察,了解题目意图
一年级主要教学加法和减法含义,笔者结合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事例分析:从情景图中知道怎样看图审题。
加法情景图:3个小朋友在摘草莓,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5个小朋友。
减法情景图: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摘草莓,后来走了2个小朋友,还剩3个小朋友。
學生通过对现实的、有意义的情景图的观察,感性上对加减法的意义会有所了解。如果引用一些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情景,那样学生就会提高看图审题的意识了。
(二)操作中引导学生学会审题
仅仅停留在情境图的观察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学会怎样审题。
将情境图的内容用图片摆出来,让孩子借助于老师的动作,学会怎样读题,如:加法,师先摆3条鱼,再摆2条鱼,最后合起来。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写出算式:3+2=5。减法,先摆5条鱼,然后拿走1条鱼,还剩4条鱼。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写出算式:5-1=4,教师要在操作中引导孩子学会审题读题。
(三)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1.老师读题,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了解题意。
2.一名学生读题,其他学生在这位读题同学的提示下了解题意。
3.学生讨论,了解题意。
4.师问生答,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四)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独立读题有困难,要由教师范读或领读,或把生字注音,或放大在黑板上,在教师的帮助下读题。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重要数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
(五)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
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对题目只粗略地看看,然后想当然地做起来,答案自然不正确。所以,我要求学生做到解题要首先读题,学会读题。读“题”百遍,其义自现。读题先从一句话题目开始,由易到难,逐步发展到较复杂的题目;其次,读题后,让学生找出题目结构的规律,明白题目的要求;最后,学会读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六)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在反复训练中逐步养成,最终才能达到具备审题能力,持续发展的目的。为此,我教学组教师决心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为学生能力的形成起到引导、督促、强化的作用,让孩子们在数学王国中畅游,留恋其中,自得其乐。
参考文献:
[1]解凌云.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
[2]张玉荣.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读与写,2015,(4).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