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斌
摘 要: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品德与社会化生活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提升和改善。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优良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1B-0026-02
近年来,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在小学品德和和社会教学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思想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对于品德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品德和社会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我们生活问题的解决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效应。如今,小学课程中已经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该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其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教学过程中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情境生活化可有效地引发小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扩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进行该课程的学习时,就不会觉得十分生疏,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探究其中有关品德的大道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课堂教学的方法应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要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特点。要积极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举例讲解以及情境再现的时候,老师应该充分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以生硬地讲解给学生,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比如,在进行《说声“谢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讲解时,我首先进行实情分析:现在孩子因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给予过多的关爱,使孩子养成了娇蛮、自私、任性等坏习惯,产生了别人帮助自己是理所应当的错误观念。因此,在实际教学情境模拟时,我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明白应该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说声谢谢。为了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该情境的真实模拟,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话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具体的内容就是一位学生帮助摔倒在地的同学,帮助那位同学止血,然后同学致谢的一段情境。在该话剧演出的过程中,学生们一直都全神贯注,看得津津有味。因为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一定的亲切感,联系到自身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内心受到感动和共鸣,认识到互帮互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
二、拓展问题生活化,激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此,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出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让他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地融入课堂。在提问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问题的质量,要能够接地气,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小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质疑答疑过程中,形成自我的思考模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课程讲解中,我会为孩子放映公共场所发生安全事故的真实视频,让孩子在视频观看中意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使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重视公共安全相关的规则。而且还会结合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比如,“在公共马路上玩耍是否可以”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问题,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情境模拟中去,进一步认识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从自己做起,对社会公共安全负责。
三、新课导入生活化,优化教学内容
只有在课程导入过程中让学生充满新鲜感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可以积极地开动大脑去钻研感兴趣的问题。其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同时,老师应该充分将课程知识和生活经历相结合,抛下一些具有新鲜感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活化的教学也可以让教学内容一直处于更新的节奏中,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而不会脱离于社会的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就可以让课堂中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深化教育意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我们的学校》的教学内容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明白自身成长和学校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通过播放《校园中的喜悦》等校园生活歌曲进行课程的引入,在欢乐的歌声当中,我和小学生彼此交流,询问他们是否喜爱本身的学校环境。之后我在大屏幕中记录一段内容: “品味丰富多彩的学院生活”,在那一类条件下探讨自入学以来,面对校园中的点点滴滴的感受和一些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许多学生还和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参与兴趣
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教学活动质量直接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扩宽教学资源,将教学活动生活化,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能提高动手实践等多种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师生教授的传输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的探索教学,优化师生关系,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材施教地教授学生。在我教授《家人的爱》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点滴的生活中体会到家人给予自己的无私的爱,明白他们给予的爱不只是疼爱,还有严格教育。学习通过实践表达对亲人们的爱与谢意。教学当中我展开了一切生活化的培训工作,符合小学生的日常学习需要,小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自主地进行学习,不会出现厌烦的心理。第一,通过对家庭以及父母的介绍,举一个父母关爱自己的具体事例,来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爱。第二,为了进一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通过贺卡的形式,把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上。第三,不仅是语言上的感恩,还应该具体到实际的操作中,通过完成一件对父母有意义的事情,让爸爸妈妈感受到自己的感恩,使他们感到欣慰。
五、布置作业生活化,摆脱形式主义
以往教都是极具应试化的,布置的作业常呈现机械性和单一性,过于形式主义,学生也只是为了完成作業而做作业,从而失去了作业布置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布置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业时切记不可以呆板,要反映时代的要求,基于现实生活进行布置,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有效地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等进行有机结合。布置的作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作为一种压力的存在,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大催化剂。比如,在完成小学品德与社会《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教学后,学生都能意识到交通运输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交通工具可极大地方便我们的出行,我们要爱护公共设施,遵守交通规则。在具体作业布置时,将作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勤动脑,多思考,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我布置的作业是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设计我市交通的方案,在方案的设计中要重视交通开发。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相关的问题,可以向导师和家长请教,然而应当融合我市的现状,做出最合理化的方案。
通过对以上相关内容的论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坚持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在讲解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巩固学习内容,充分体验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生活化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增长阅历,不断丰富自身的认知。该教育模式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未来的教学课堂中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强.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J].速读旬刊,2015,(11).
[2]王瑞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6,(36).
[3]段红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优势研究[J].赤子,2015,(12).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