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语文教学改革,非常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基本特点,把语文单纯看作交际的工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之一——作文教学亦是如此。人们之所以需要写作文,首先是满足交际等需要,这就产生了“工具性”的特点。
从教师角度来看,作文教学往往注重训练采用什么方式构段等作文技巧,强调传授写作的知识。往往是什么样的作文是规范的,怎样写才是好作文,如何统一标准规格等等,都由教师事前告诉学生,再由学生去写作,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之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既可“自娱”,又可“娱人”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僵化的教条主义镣铐。作文教学无异于作茧自缚,缘木求鱼。
从学生角度来看,学写作文往往就是紧跟老师的指挥,老师要求怎么写,学生就怎么写。所以很多学生的作文,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气与眼光,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作文中没有学生,没有灵魂,没有个性和个体,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的是急功近利和文字游戏。而且在现实的驱使下,学生也不是为了情感需求而写作,而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功利主义倾向较重。
如果在今天的作文教学中,仍然单纯强调工具性的传统教学,是难以承载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它更应该从关注我们学生的人格、人性出发,以语言文字特有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关心思考现实社会问题,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从而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起健康的个性。作文是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注重培养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同学们能够掌握、运用、驾驭语言文字。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作文教学充满人文的灿烂阳光,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那么如何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课外辅导——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说:“作文必有可写之材料。”有些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觉得没东西好写。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材料积累不够。没有积累,学生作文就成了“无米之炊”。新《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作文指导时,重视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材料从哪里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大部分学生没有写作的素材,就在于他们缺少了一双寻找素材的眼睛,不懂得从生活中找“米”。所以作文指导不应该仅仅限于每学期那十几堂作文课,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积累。如何积累?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祖国山河美。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教师不仅仅在上课时要经常强调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指导。
二、重作前引导——让学生有一支善写“真”的笔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 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强调内容的真实性,要写真事。比如自己亲身体验过的,自己亲眼看到的……当然在具体作文的时候,这个“真实性”不是指一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是可以发生在其他人的身上,你可以“借”为自己使用;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编写,但又是真实可信的事情。
作文光有“真实”的内容还不行,还必须有“真实”的情感。事实上,许多学生有了丰富的作文内容,但写出的作文并不动人,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真情实感。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于衷,方能言之成文,一个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学生作好文的保证。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抒写自己真实的感受,更要能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当然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使学生有独特的感受的,有时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学生的“独特感受”。 例如,生活中有若干人都亲口尝过梨子的滋味:第一次吃梨子的人会说:“很好吃,味道与苹果不一样”;常吃高级水果的有钱人可能说:“很一般,吃腻了”;热恋中的年轻人吃了女友亲手削的梨子会说:“真甜,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粒梨子”;同一个人夏天吃“真痛快”;冬天吃“太冰了”;小孩时吃“太麻烦”;青年时吃“不够塞牙缝”;年老时吃“咬不动”。另外家人的一句平常话,朋友的一个善意的举动,教师一缕鼓励的目光,陌生人一脸热情的微笑……都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撼动。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些自己内心的真实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更应该允许学生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写“雪”,既可以让学生赞美雪的“纯洁”,也允许学生批评雪的“虚伪”。一支流淌着“真”意的笔书写出来的作文,又怎么会不动人呢?
三、重作后评语——让学生有一颗愿表达的心
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已形成了一套作文评语模式,诸如:“句子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这种千篇一律的评语,不仅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反而扼杀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基于这种情形,我们教师应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爱心造就爱心,以宽容培养宽容。宜用第二人称的谈心的形式来写评语,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表达真诚的关怀。具体操作上,要掌握三个原则:
一是热情的赞扬。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滿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
二是情感的抚慰。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通过情感抚慰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三是感情的延续。孩子的情感从内心流入作文里,又从作文流向老师的心间。老师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让它永远的流淌。因此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让他们觉得他们高兴的时候,老师在鼓掌,他们伤心的时候,老师在为他们流泪。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
采用这种评语方式后,学生的作文中少了胡编滥造的东西和假大空的语言,多了真情实感和鲜明的个性。学生深感老师真诚的关怀和对自己的尊重爱护,都肯把自己的压力、困惑、想法等倾诉给老师听。有了这样愿表达的心,学生又怎会不愿意写作文呢?
让传统的作文教学绽放出人文性光彩,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支善写“真”的笔,一颗愿表达的心,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