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彬清
词语是构建文章的基础部件,是最基础的语言单位,同时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要强化关注的核心所在。因此,教师要紧扣教材课文,探寻课文中独具特色和承载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引领学生在深入感知其形成的丰富意蕴,提升对语言的品析与感知能力。
一、依托文本内容,在鲜活语境下理解词语大意
词语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一块基石,这些精妙的词语序列中,被作者赋予了生命,让原本看似冰冷的词语变得鲜活灵动。正因如此,文本内容才随之充满活力、耐人寻味,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所富含的意思有着天壤之别,在表达层面往往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切不可脱离文本,脱离语句,要让学生从中发现词语含义与文本内容有着割不断的内在联系。
如二年级上《小动物过冬》一文中,围绕小动物们聚在一起商量如何过冬的情节,课文以“商量”一词贯穿全文。此时,这一核心词的意思就不能停留在词典中“交换意见”的解释。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对话,课文讲了哪些动物在商量?商量了什么问题?怎么商量的?随后,教师为学生设定情境,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动物商量过冬的情景,在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后启发学生对“商量”进行解释。然后,针对文本最后一句“它们商量好了,约定第二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教师引导学生仿照文本内容展开讨论“春天来了,动物们再次相见了,它们在商量什么,怎么商量呢?”学生通过反复与文本深入对话,继而加深了对商量一词的理解和感悟,并在拓展中得以运用,使词语再次回归文本,从而巩固了词语的理解,与文本形成深入的對话。
由此可见,学生穿梭于词语和文本之间,在语境中感悟词语、在品析中理解词语,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赋予词语的真正含义,更深刻的领悟文本内容所蕴含的道理。
二、链接生活实际,在经验交融中丰富词语意蕴
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激活学生原始知识和生活经验,释放学生创意思维,巧妙地将词语与学生具备的生活经验进行链接,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替代机械的词语,选择美妙的音乐背景,为学生营造出熟悉而又喜闻乐见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对词语意境的领悟能力,获得对词语感知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对词语学习的乐趣,为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如一年级上《冰花》一文,将冰花比喻成丰满的牡丹。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凭借生活经验都知道牡丹是一种漂亮的花,但对“丰满”一词却无法理解。面对学生的空白区域,教师并没有全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观察了一组图片:公鸡丰满的羽毛、春天丰满的鲜花、秋天丰满的果实,通过发现它们的特点:胖乎乎的、厚厚的、很密,美丽……为学生点明这些事物就具备了丰满的特点,并补充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丰满来形容?”一个学生说:“每次邻居阿姨说自己胖,妈妈都说这样丰满好看。”此时,教师借用几幅以胖为美的画像,说明长得胖,但很好看的人,那就可以称“丰满”。学生在多次体会“丰满”一词后,对文本中的冰花自然就有了新的认识,至此“丰满的冰花”在学生的脑海中也会根深蒂固。
教师有效的链接词语理解与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始生活经验中获得了对词语的感悟和认知,使学生在词语理解和生活经验交融的过程中获得全新的体验,真正做到学习与生活的整合,从而在生活中学习词语、学懂词语。
三、叩击自我感受,在情感体验中明晰词语价值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经典之作,很多课文在字里行间与都流露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将之融入认知活动中,与文本饱含的情感碰撞,与作者的内心产生共鸣,学生在深入情感的交流中也会获得更加丰富多彩、深入人心的体验。对于单调、枯燥的词语,教师更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子,激活相似的情感经历,使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情感体验中探究词语的意思,促进对词语的深入解析和熟练掌握。
还以《冰花》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对第一句话中的“惊奇”一词的解析,就以学生情感为导火索,做出了如下的处理:首先选用了一幅美丽的冰花插图,引导学生讨论“清晨醒来,看到漂亮的冰花,你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冰花,今天第一次见到,你的心情怎样?”“如果你从来都不知道窗户上会开花,今天见到这么美的冰花,又会是什么感觉?”在层层深入的追问和引导中,学生从高兴、开心到激动、感叹再到惊讶、神奇,内心深处的相似情感被激活,逐渐向文本的深处奔涌。然后,教师借助不同情境引导学生朗读体验,将内心的情感升华,将“惊奇”一词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
以上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在与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碰撞中,在词语意思与自身情感流露的交汇处,学生进入了文本的内核,从而品析了词语的意思,感受到文本所赋予词语的真正价值。
总而言之,词语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基石。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关注核心词语的价值和意蕴,感受其形成的表达效果,在品析与鉴赏中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