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的过程,教师要设计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进行阅读反思与批判。但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常设计与教学目标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解决原本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深入研读、理解文本,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主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主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教什么全凭教师个人说了算。教师要合理制订准确性、可靠性的教学目标,科学设置问题,所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与知识点相联系,便于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如在《社戏》一课的教学目标为: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以及运用景物描写来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的方法。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领略作者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奉献给读者的“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下:这几段写景从哪几方面?结合哪些事物来写?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从娴熟的开船动作里,我们看到了农家小朋友的机灵能干,描写划船的一些动词能用别的动词替代吗?有哪些词表现了快乐的心情?
二、从文本的角度设置“主问题”
1.从教材的角度設置“主问题”
语文教材以单元为主脉络加以贯穿,各单元各有所侧重。教师要整合教材内容,抓住单元内容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主问题”。如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的主题为“民俗风情”,教者根据文本内容确定“主问题”。如《社戏》一文叙事繁杂,文章主要情节围绕“社戏”而展开,可设计主问题如下:本文中心情节是什么?试从时间的角度理清文章情节;试从‘事件的角度概括文章围绕‘社戏具体写了哪些内容?《本命年的回想》主问题是作者回忆小时候过春节的哪些生活风俗?这些风俗寄托着哪些期盼?
2.根据文体样式设计“主问题”
语文教材精选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各种文体的写作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教师要根据文体的种类,精心设计“主问题”:《沁园春·雪》这首词语言凝练精当,极富表现力,说说语言的美表现在何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中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的?《背影》一文几处写到父亲的背影?请细细体会作者每写到一处背影时内心的情感。作者为什么多次写他的悔恨和自责?从他悔恨和自责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从背影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外貌、动作,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动作的?《敬业与乐业》一文要用什么论证思路?请按照该论证思路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框架。
三、从教师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从自身素养、学生实际以及师生平等对等方面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1.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语文教师在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地理、经济、科学等多领域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拓展文本的深度、广度,使“主问题”的设计不囿于教材。如《桃花源记》一文设计了“主要人物都是谁?”《陋室铭》设计了“性格、志趣、情操”是什么?这些“主问题”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知识的广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文字的驾驭能力。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囿于教参阐述作者的基础情况,列出结构层次,课堂教学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2. 结合学情设计“主问题”
学生具备了相关知识,也就是“前经验”,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而不同学生的学习环境、经历存在差异,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匹配于学生的“学”,而不是让学生的“学”迎合自己的“教”。因而“主问题”的设计要因材施教,因人施问,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背影》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情设计问题:文章由回忆与现在两部分组成,是什么成为它们的“分水岭”?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二年余了,而不说我与父亲没有相见已二年余?为什么说我所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四、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设计“主问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填鸭式”教学“操纵”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他们难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留出充足思考的时间,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促进他们知识的消化。如在《狼》一课教学中,教师基于对话的角度设计“主问题”:借助想象,你能尝试概述《狼》一课的主要内容吗?《狼》一文语言简练、形象,表现在哪里?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和屠户的机智的?对此,你持怎样的观点?
综上所述,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目标设计不明确、难易程度失当、问题缺乏精炼性、提问角度缺乏创意等问题,教师须对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服务于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