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的要求到教学的过程

2017-12-06 04:28任虹
学子·上半月 2017年16期
关键词:寓言文言文言文

任虹

在诵读古代诗词时,要有意识地字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那么建立在新课标的基础之上,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尝试从四个环节入手:导读——解读——品读——诵读。导读是建立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之下,带动学生去接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谓解读,则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进而读懂文章的内容;品读和诵读,即在此前提之下,学生有意识地把自己对于字词的积累,文章的感悟,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让他们能够对于作品的理解,对于自己的审美情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是一个层层深入的递进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能很好地做到把课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过程真正的结合起来。

一、以点带面进行导读,不求甚解

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基于初中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情,教学的重点恐怕还是要落在“文言”二字上,我们不能简单机械的把文言文教学归为帮助学生落实字词,学会翻译,但是学习文言恰恰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因此我把最初的教学重点放在“导读”上,并希望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迈好坚实的第一步。

我们常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所谓“导读”,就是基于某个前提,初次接触文本,不必深入细致的解读,我们可以就着作品、作者本身这条导线去探寻,通过搜寻相关的工具书,网络资源,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介绍,达到泛读课文的目的,只要读顺,读通就行。比如在学生刚进入初中,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首先出现的文言文就是《古代寓言二则》,就寓言而言,对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选入教材的寓言是《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一则寓言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一则寓言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学生完全可以就着两则寓言的寓意这条导线,去泛读这两篇古文,很容易就能把握其中的内涵。

同样作为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幼时记趣》又是一篇帮助学生走进文言文解读的范例,沈复的《幼时记趣》以儿童的视角去认识事物,通过详细描写“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来反映“物外之趣”,而这“物外之趣”的获得和儿童的细致的观察和奇特的想象有着必然的联系,它充分表现了孩子纯真的童心和奇特的童趣,所以学生读来特别有趣,觉得很贴近他们,进而容易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这种兴趣对于今后文言文的学习大有裨益。

二、多种方法进行解读,事半功倍

1.以朗读来促进解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即使是篇幅比较长,难以理解的文本,通过教学过程中朗读的指导,帮助学生标注重音,中间的停顿,体会语气;对于长句短句的层次,骈句散句的韵律,简约或深层的内涵,都能有一个初步的领悟。在此基础上适时适地的使用“翻译”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予独爱莲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引出爱莲的原因,又用菊、牡丹和莲进行对比,在朗读的时候都可以有所侧重,突出对于品格高洁的莲的钟爱,同予者何人的无奈。由此可以看出朗读和解读是不可分离的。

2.小组合作深入解读

从前我们要求学生对待文言文要做到字字落实,其实这是一个教条的笼统的做法。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翻译本身恐怕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理解的手段。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去理解大部分的内容。

既然课堂完全可以交给学生,那么在处理翻译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借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过程。比如对于一篇文言文中的疑难字词,可以让小组成员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找出,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或相关注释,解决疑难。对于已经讲过的词法和语法,尽可能的组内消化吸收,已掌握的同学带动未掌握的同学,强化他对于这方面知识的接受。之后教师只需检查验收即可。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处理“解读”文本这一环节,可谓事半功倍。

3.老师点拨强化解读

如在讲到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的时候,其中经典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就能理解,但是为什么要这么翻译呢,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这是“互文”的现象,有时候不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积累了这些知识,以后自己就能灵活运用了。

二、推敲琢磨进行品读,咀嚼品味

在完成了导读,解读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从量的高度到质的飞跃了。所以一个文本解读的高级阶段恐怕是“品读”和在此基础上进而实现“诵读”。

品读的关键往往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慢慢地去体会作者“所言志所载道”的意图。其实学生有这样的慧眼,他们发现的难点就是值得细细推敲之处。如以读带动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朗读活动: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除了有些音节要拉长一点,还要注意音节中所渗透的情感,比如“念无与乐者”的“念”字,就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的“盖”字,有一点发现月下美景的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字,就增加了一点感慨的意味。那么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呢?语速要放缓一点,语调要低沉一点。宁静的夜晚的氛围就体现出来了。如何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呢?既然是兴致,就要读的快乐一点,有些地方要读的快乐一点,如“相与步与中庭”能和好朋友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欣然起行”月色很好,有了兴致,就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张怀民和自己一样,也没有睡,真是惺惺相惜。再如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作者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种复杂的情愫在慢慢品读中浮出水面。

三、沉潜讽咏的诵读,得他滋味

文言文句式整齐,或骈散结合,或长短句相间,可谓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诵读是“得他滋味”的一种文本阅读。诵读重在“玩味”。“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有些误区认为诵读就是能背诵,所以认为学生能够流利的背诵课文就完成了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其实不然,殊不知这种机械的背诵只是短暂的记忆,并不是触动心灵的,唯有得他滋味的诵读才是文本阅读的最高境界。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品味优美的文学语言,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学校可以利用所学习的文言文,在同学间成立经典诵读小组或开展朗诵比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又能让大家在学习的同时,更多的沉浸作品。

按新课标的要求,文言文的文本阅读唯有在“实”和“活”上做文章,“实”就是养成踏实的习惯,夯實基础,广泛的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导读和解读就能更好地实现这个“实”;“活”即教会学生活用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品读、诵读的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人文素养。唯有这样,文言文的教学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寓言文言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