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莉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从科技创新的价值入手,分析了当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项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竞争也依靠于科技创新的水平,高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推动着科技的发展速度,使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人类应该发展更安全更科学的科学技术,鼓励发展不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的科学技术等,如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的技术等,而这些技术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做支撑。科技创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1、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不少高校也重视对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但学生的积极性不很高,其中一方面原因体现在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多数体现在一张荣誉证书或者简单的物质奖励上,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校可以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课程改革,学生的学分相联系,这样学生不仅在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同时又完成了相应的学分,以这样的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
2、科技师资力量不足,创新活动缺乏指导
笔者曾设计了一个问卷,在问到“你认为下列哪几项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有57.3%的学生认为应“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就现在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来说,除了一些重点院校和水平较高的院校较为重视也得到了认真的实施,有很多高校对这项活动的开展都是推行的较慢。其中原因之一是缺乏高水平老师的指导。高水平的指导老师指的是不仅能够忠于职守,还非常关注自己研究的相关领域内的知识,尤其是前沿知识,还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有创新精神和热情,愿意指导学生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1、加大学校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在校园内形成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也需要利用宣传手段使师生了解科技创新的相关内容。学校可以利用橱窗、展览、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等舆论宣传工具,宣传科技创新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宣传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具体程序,使师生耳目濡染很快了解到科技创新的具体内容,这样有助于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形成。通过宣传也可以使学校师生了解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才能够更快的实现民族富强和综合国力的目标实现,从而增强个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宣传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内外环境。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到教育始末
学校应该将科技创新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对大一新生来说主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认知能力教育。大一新生刚入学,对学校的一切和大学的学习方法还很不了解,这个时期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但是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最高。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中要注重引导为主,参与为辅。注重培养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以获取知识和强调知识的积累为主。大一有了知识的积累,为以后的活动参与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到了大二,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学校的学习模式和生活已经非常熟悉,也有能力去处理学习生活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并且经过大一的学习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地参加一些简单的科技活动,增强科研活动实践能力。到了大三和大四,学生的知识积累有了相当的基础,哪些学生爱好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区别,对于这部分同学鼓励他们多参与活动和赛事,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通过竞赛就有了对比和交流,学生可以看到自身与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
3、改革教学方法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为传授式,在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提前做好课件,这种讲授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呈被动式,而不是主动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可以改革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实行启发式、分组讨论式、学生自主讲述式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和学习中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彭宗祥,徐衛,徐国权.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马新飞.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3(12).
[3]周全厚.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考[J].攀登,2007(8).
[4]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04).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