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的对话

2017-12-06 08:21:56马希良
辽宁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研学品德

◎马希良

研学旅行: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的对话

◎马希良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求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以增长知识,了解民俗,体验人文。赫尔巴特曾讲过:“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所以,在中小学开展的研学旅行其最终落脚点就在于实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就是把隐喻在学校教育背景中习得的社会道德认知,通过研学旅行的现场实景性体验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一、研学旅行前,直面道德与品德对话存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德智体美劳“五育”。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明确规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仔细研究《意见》就会发现,正在学校开展的研学旅行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完善素质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学旅行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现下中小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而在学校教育中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就得厘清道德与品德的内在关系。道德是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是依赖社会舆论与社会成员个体内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对一定社会生活承担着约束作用。

而道德最终只有转化为个人的品德,才能形成人才规格品质。因此,品德就常常被称之为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是道德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特征。其本质是现实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身上的具体反映。它有两大特征:一是道德行为的稳定性,二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性。

学校作为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者,要洞悉品德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确认知,为促进学生道德与品德对话奠基。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中能促进道德与个人品德对话的主要路径就是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总结学校教育的过往经验,我们发现在学校教育背景下的道德教育中,除了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初中的思想政治课、高中的政治课是明确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显性课程外,其他的课程,比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学科都是隐性课程,主要通过隐喻的渗透来进行道德教育的。所以,学校德育工作问题颇多。为了夯实研学旅行道德认知的基础,课程管理者要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开足规定的课程,建立旨在有利于促进研学旅行工作的课程管理监督机制。广大教师也要把握备、教、导、考、改的内在教学规律,上好每一堂课,并积极将社会道德教育寓于学科教育其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受教育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获得基本知识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

二、研学旅行中,开展道德与品德对话

(一)建立机制,为道德与品德的内化生成奠基

首先,学校要树立研学旅行是学生开展道德与品德对话,促进道德品质内化生成的思想和理念。学校要成立由校长为组长,支部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的研学旅行领导小组,以少先队、团委、政教处作为牵头执行机构,落实研学旅行活动。同时,学校协调与上级主管部门中小学研修旅行机构的工作。

其次,学校要充分认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在落实道德与品德对话中的重要意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促进社会道德向学生个人品德转化的重要途径,是感受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活动。开展研学旅行,通过将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知、情、意、行”有针对性地放大,打造道德认知链接,将其拓展到自然、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在游览、走访、现实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形成对开展研学所在的自然、社会、人文、历史、科技与自我之间的整体认识,使其养成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铸就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

(二) 统筹协调,加强道德与品德的对话管理

学校要根据上级研学旅行领导小组的统筹规划方案和管理指导意见,结合区域、社区、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旨在通过研学旅行促进社会道德与学生个人品德对话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研究解决在研学旅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学旅行就是一个发现学校道德教育与现实个人品质之间差距的过程,也是在“大教育”背景下,对照社会道德给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纠偏、矫正、修复、重建、加固、补钙的过程。因此,要制定实施道德与品德对话时,应建立各种应对道德危机的预案,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实时处理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各种道德危机事件,及时纠偏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和错误道德认知,培养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培育坚强的道德意志。

(三)健全保障,确保学生个人品德的内化生成

学校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建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建立健全经费筹措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学校实施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情况和成效作为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四)营造氛围,推进道德与品德对话的展开

学校在稳步推进研学旅行工作的同时,要根据研学旅行方案,有针对性地发掘和打造一批有利于研学旅行的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研学旅行网络。学校要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创新对话内容和形式,并教育家长宣传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育人观,为研学旅行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推进学校研学旅行工作。

(五)养成意识,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

1.学会与自然对话

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学生要学会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要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学生体验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发现自我的渺小、自然的伟大与永恒,激发自己探索自然的决心与信心。

2.学会与社会对话

作为社会的成员,学生个人在与社会对话中,要明确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正确认识与处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与矛盾性的关系、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与能动性的关系、社会对个人的促进作用与制约作用的关系等;体验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领略负逆规则而受到的惩罚,生成自己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

3.学会与文化、历史对话

学生在与文化、历史对话中,通过游览历史古迹,认识理解人类存在的“文化”与“历史”,正确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体验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赋予我们的财富,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四个自信”。

三、研学旅行后,总结道德与品德的对话成果

(一)及时性

学校德育实践告诉我们,德育工作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研学旅行不仅仅是让学生带着在学校中习得的道德认知去“游一圈”,而是通过研学旅行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人品德的内化生成。由于学生个人的知、情、意、行的发展,也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因此,做好研学旅行的及时善后总结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把握火候,力戒过去那种“只管耕耘,不管收获”的做法,在总结善后时要注重学生个人品德修养内化生成的层次性,适时开展总结善后。其次,要双管齐下,做到奖励与帮扶相结合。对那些个人品德修养内化生成卓有成效的学生,学校要形成多层次的表扬奖励,并号召其他学生学习;对那些在品德修养上进步较慢的学生,要指定专人进行帮扶,及时矫正,砥砺其道德意志。

(二)反馈性

研学旅行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开门办学”。学校将教育外化、拓展,使“游”“学”结合、“学”“游”相济。学校在研学旅行后,要对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生成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并开展点评。这种点评既可以是自评,也可以是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等点评。学校通过点评,使学生知晓自己在研学旅行中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下一次有针对性的研学旅行做好准备。

(三)迁移性

研学旅行从德育角度就是为了实施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的对话,在于通过研学旅行使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着力在内化生成上,改变过去那种注重外在因素的教育方法。在研学旅行中,要注重创设由“学”到“游”以及由“游”至“学”的有关迁移条件,尽量避免负迁移及零迁移的产生,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发展。为此,学校要充分挖掘并积极利用道德教育情境与研学旅行情境之间的相似性,使之实现正迁移;不断丰富和积累道德经验,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尽量做到“学”与“游”的有机结合,放大正迁移的效应。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杨宁)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研学品德
去研学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1
品德
读者(2015年7期)2015-04-01 12:28:14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