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姗姗
(河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46)
探索石鹤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
郭姗姗
(河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46)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以探索石鹤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将石鹤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61首处方作为分析对象,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所收集的处方中涉及142味中药,累计使用961次,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夏枯草、白术、豨莶草、茯苓、丹参。按功效分类,使用频率较高的为:补气药、清热泻火药、利水消肿药、活血调经药、清热凉血药。结论:石教授治疗高血压病主要以清火、化痰、息风、滋补肝肾为主。
高血压病;规律;石鹤峰;教授;中药
高血压病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Hg,但也可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3级。50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中药危险因素有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等。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危及心脏、血管、肾脏、眼底、脑等器官[1]。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低于50%、40%、10%。降压西药不断出新,药物联合使用等出现很多毒副作用。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根据整个病理过程中的临床表现:眩晕、头痛、耳鸣、失眠等症来看,可归属于“眩晕”“头痛”等病证中。石鹤峰教授出身中医世家,1978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是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省省直第一医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临床40年余,有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经验,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有自己独特见解,疗效显著。有幸跟石教授坐诊学习,通过整理医案,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石鹤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处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数据使处方用药更加明了,便于学习。并且完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学术理论体系,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
1.1 病历收集
来源于2014年1月—2017年5月就诊于河南省省直第一医院门诊患者病历。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2010年第3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1],即收缩 ≥140 mm/Hg,和 (或) 舒张压 ≥90 mm/Hg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年龄在18岁~65岁之间。②处方记录规范、完整者。
1.3 排除标准
治疗后无效:血压无明显改善者。治疗后加重:血压升高,出现器官损害表现[2]。
2.1 数据处理
将符合标准的病案处方数据录入Excel表格,共涉及药物142味,将处方中使用的中药名称、功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和《中药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4]相关定义进行分类,采用二分类量化方法处理,将每味药的功效按照“无=0,有=1”进行赋值统计。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对中药名称、功效所使用的频数及频率进行描述性统计。
3.1 用药频数、频率统计分析
本研究收集石鹤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病例61例,涉及142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为961次;平均每份病例使用15.7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20味中药,见表1。
表1 61首处方中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
由表1可知,石鹤峰教授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使用频次较高的为夏枯草、白术、豨莶草、茯苓、丹参等。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豨莶草,辛、苦,寒,归肝、肾经;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
3.2 中药学分类使用频率及所占比例
在治疗高血压病中所使用的共使用142味中药,按照中药学功效分类使用频率及所占比例统计分析,见表2。
表2 中药学分类使用频率及所占比例
由表可知,石教授在治疗高血压病中最常用的为补气药,其中最常用的为白术37次;清热泻火药中最常用夏枯草42次、栀子25次;利水消肿药中最长用茯苓30次、泽泻22次;活血调经药中最长用的为丹参28次、益母草26次。
石教授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一般多与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等相关,病机在风、火、痰、虚4个方面,治疗上以清火、化痰、息风、滋补肝肾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气郁结,化火生风,扰动清窍,则患者可表现为眩晕、头痛等不适,石教授方中常用天麻,天麻主头晕,祛风之药,入肝经气分,《本草汇言》记载:“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痓,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常与石决明、钩藤等同用,共奏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之效。《丹溪心法》云:“无痰不作眩。”“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医学正传》言:“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主,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对于痰邪上蒙清窍者,石教授常选用燥湿化痰运脾之半夏、白术、茯苓等;李东垣《脾胃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治。”以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对于肝火炽盛所导致的目赤肿痛,石教授常加入牡丹皮、栀子、夏枯草等,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泻肝火;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名医别录》云:“疗目热赤痛。”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善清泻肝火而明目。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或高血压病程较久者,耗气伤津,石教授常在方中加太子参以益气生津,加生地、山药、山茱萸等滋补肝肾。
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内科治疗效果显著,中医外科效果亦佳,如李灵毅[5]针刺扶突穴,傅秋彤[6]针刺百会穴放血治疗高血压,赵春妮[7]以平肝活血类中药浴足方治疗高血压等效果显著。石教授言最重要的是辨证论治,不拘泥于某一方剂,但最根本的是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是故圣人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石教授常言未病先防是根本,高血压病与肝脏关系密切,如《类证治裁》所言:“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相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以至目昏耳鸣,震眩不定。”西医学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情志不畅,不良生活习惯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肝为风木之胜,性刚劲,喜条达,恶抑郁,所以调畅情志,规律生活起居,对于预防疾病,控制疾病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 -74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社,2002:73-77.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5]李灵毅.针刺扶突穴治疗高血压病31例报告[J].青岛医药卫生,2002,34(5):377.
[6]傅秋彤.百会放血治疗高血压病45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1,(2):44.
[7]赵春妮.夏川钩藤液浴足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23例[J].陕西中医,2007,28(6):675 -676.
R544.1
B
10.3969/j.issn.1001 -6910.2017.11.30
1001-6910(2017)11-0066-03
石鹤峰,主任医师,河南省省直第一医院,hefshi@aliyun.com
2017-08-01;
2017-09-06(编辑 田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