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桅
摘 要:历史上鹤峰所产的容美茶是进贡朝廷的贡茗,清末随着国际红茶市场需求的扩大,林紫宸、卢次伦等客商进入鹤峰设立茶庄,生产创制红茶。民国七年之后,因时局动荡,茶园荒芜,而茶园管理粗放,红茶产量逐渐减少,当时政府采取修订茶厘税金,创办合作社等方式试图恢复茶叶生产,改善民生,但受到国内外时局的影响,功效甚微,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鹤峰的红茶生产几近停滞,但一些茶文化却始终留存。
关键词:清末民国;鹤峰;红茶;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6-0011-05
鹤峰地处鄂西山区,该区域降水量充沛,年均气温多在15°上下,无霜期长,空气中湿度大,有利于茶叶的生长。历史上,鹤峰的茶叶是进贡朝廷的贡茶,民间口耳相传着“白鹤井的水,容美司的茶”,康熙年间顾彩游历容美之时也见到茶客往来无虚日,容美茶远销荆楚,这些都标示着该区域茶叶品质的优良。清道光以来,随着国际市场红茶的需求大增,一部分客商开始进入鄂西创制红茶,并将红茶出口外销,经汉口运往欧洲。因茶叶条索紧细,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明亮,茶香高长而誉满海外,被视为仅次于“祁红”的第二大红茶。今天,鹤峰的南村—连山坡古茶道作为“万里茶道”申遗湖北段的遗产点,日益受到学界关注,笔者不揣浅陋,拟对鹤峰红茶历史及茶文化进行探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清末鹤峰红茶的创制及茶商活动
有关鹤峰红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二年(1876)以前。《鹤峰县志》曾记载“茶树遍地生殖……咸丰甲寅年(1854),州人高炳文之同众共议,请示设栈,多方经营,由是远客鳞集,城乡有食其利者,而财源渐开矣。邑自丙子年(1876),广商林紫宸来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茶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州中疮土,赖此为生计焉……近今美利日增,惟茶为最,故物产志续修。”[1]卷7据此可知,咸丰年间鹤峰境内就已经有了茶栈,外省商人涌入,厂商开展红茶经营活动,在五里坪等地相继设立茶庄,说明鹤峰红茶生产至少在咸丰年间已经有了。
在民国年间的图书和调研报告中,叙述湖北茶区的时候都会提到鹤峰等地的红茶。“湖北产茶县分共有35,即通城、咸宁……大冶等县,中以鹤峰、咸阳……五县所产之茶为佳。”[2]3鹤峰所产红茶一般被称为宜红茶[3],属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划分的宜红茶区的一部分。“宜昌红茶区,本区位于鄂省西南部,属于清江流域,大部分属于高原地带,茶园分布于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宣恩、咸丰、来风、利川及建始等县,其中以鹤峰、五峰、恩施茶园面积最广,产量亦最多。本区茶叶以红茶为主,……惟此区红茶,均由宜昌出口外销,宜红之名,由此而来。”[4]14
“(鹤峰)州中产茶甚多……近有茶行数家,荆襄人多入山采买。”[5]由于鹤峰茶利丰厚,外省商人纷至。先后建立了泰和合、谦慎安等很多茶庄。以英商泰和合茶号较大,光绪四年(1878),又增设南渡江、太平镇、走马坪三处,在走马设粗制茶厂,茶叶生产和收购量都有所增加。[6]来鹤峰采办红茶的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省外商人,多是广东与江西商人,宜红茶最早的生产加工销售便由他们主导。第二类是省内商人,有荆襄商人,也有汉阳帮,他们占据了鹤峰红茶生产的主要市场。
当时鹤峰的红茶属于初制,加工工序包括室内自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加工制成干毛茶,后续再经过筛分、拣剔、风选、干燥、拼配、包装等精加工而成各个等級的成品茶。清末,鹤峰红茶产量不断增加,而且质量上乘。清光绪年间,美国茶师称赞鹤峰红茶虽逊于祁红,但优于湖红,品质堪与宁红相当。他称赞鹤峰红茶为上品,色、香、味以及浸汁程度都较优。[7]清末民初,红茶产量仅鹤峰一县已达百万余斤。[8]51红茶多销往欧洲,在清末民初的出口茶叶总量中,宜红占据较大份额。“国茶之外销,向以英美与苏联为主,英国为世界茶叶最大输入国……我国茶叶输英,向以红茶为主,绿茶则为数极微。而红茶中则以祁门红茶最为畅销,次为宜昌红茶。”[4]俄国、英国等分别在汉口设立洋行收购红茶,比如英商怡和洋行。光绪十二年(1886),宜红出口达15万担左右,光绪十四年(1888)汉口出口茶叶达86万担,占全国出口量的40%,其中红茶为主。[9]127
清末同治至光绪初年,出口茶叶总量一直居高不下。自光绪末年,红茶出口逐渐缩小。为了挽救茶市,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向朝廷建言,“汉口茶务为商务大宗,关系厘税巨款,应设法维持。查红茶销路,为俄商购办为最多,现拟由南北两省分筹官款,酌量购茶,自行运俄试销。”[10]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红茶出口对于清廷财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上奏建议自行运输,以维系这项利润。
清末,茶庄也逐步开始投身社会事务。具体表现在一是参加茶庄大会,扩大宣传。光绪年间,渐次开始有茶庄参加茶叶大会,比如光绪十二年(1886)“楚北于日内晴雨得宜红茶,正可开摘,本届茶庄除湖北之通山,湖南之安化尚未接到确音,其余各庄口较之往年约多四五十庄至江。”[11]其中就有宜都、鹤峰的茶庄参加。二是致富不忘家乡,积极参与赈灾等慈善活动。光绪十一年(1885)粤东水灾,本年五月间,西、北、永江同时陡涨,沿江之英德、清远、从化、花县等处,并自广西之贺县、怀集及肇庆府属之广宁、四会、高要、高明,及南海、顺德、新会、三水等县,或城垣倒塌,或堤埝漫决,冲没居民,淹毙人口甚多等。”[12]这些在鄂打拼的粤商也不忘家乡灾情,积极捐款赈灾。“广帮同仁堂、韦紫封两户每捐洋二百元,张寅宾、周云卿、庄亦琴、陈修梅、吴朗山、唐星衢、泰和合、唐维勋、梁佩之、韦耀村、张瑞生、邓纪常、梁琴轩、唐翼衢、唐瑞芝、善昌升茶栈、唐伟、洋发原、信记、全兴利、永兴和、晋昌原茶栈、荣栈、益记茶栈、谦慎安茶栈、悟真子、郑传经堂、志成堂以上二十八户每捐洋一百元。”[13]这里面就有在鹤峰经营红茶的茶庄泰和合与谦慎安两个商号。三是鹤峰开始涌现与茶有关的各种机构,比如牙行、骡马店、驿站等。繁盛时期由于人员和运输往来的频繁,牙行还制定了收费标准。鹤峰《公同议定碑》记载:“预白上下往来客商,近来此处地方柴草艰难,故上起大岩关,下至懒市歇店,公同商议,每客取钱十文,生米火钱三文,炒饭钱二文,如违公罚。此白。”[14]
二、民国鹤峰红茶发展及道路运输
民国七年(1918)之后,鹤峰地区连年混战,地区动荡不安,一部分外地商人关闭茶庄,撤资回乡,一部分茶园荒芜,茶农丧失了生计。“本县茶叶为地方唯一行销货品,其产量在清末民初间已达百万余斤,以本省茶叶论,亦占重要地位。乃自民七以后,地方不靖,人民流离,救死不遑。此种天产因乏人力之培养而一落千丈,际兹抗战终结,民力稍舒,若能予以切实之合作组织,从事种植之培养,制造之改良,以及运输等等,则茶叶为解决本县民生问题一部之理想必能实现也。”[1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鹤峰局势相对稳定,当地政府开始着手恢复茶叶生产,改善民生。民国二十四年(1935)前后,鹤峰当地有协和茶行、协昌山货行、恒升福茶行、同和兴茶行、欧与兴茶行等十余家,但这一时期红茶产量远不能与清末盛时相比。1935年出版的《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中提到宜昌红茶区年产五千市担。[16]80
不仅红茶产量减少,品质也有不足,所以当局政府曾派人前往宜昌红茶区调研。“实业部当局,近以两湖红茶品质日渐低下,其中尤以宜昌红茶低落最甚。特于去冬,委派上海商品检验局茶叶检验组吴觉农技正来汉视察,并与本埠商品检验局、农作物检验组组长江汉罗等会商改良办法。”[17]民国二十七年(1938),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一批机构涌入,其中中国茶叶公司在恩施设立了“湖北办事处”,开办制茶机构。鹤峰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设立了联合茶厂、后又在联合茶厂内建立了鹤峰制茶厂。但这一时期受到国际红茶市场的影响,鹤峰的茶叶产量是逐年下降的。据袁鹤1942年的调研报告统计:民国二十八年(1939),鹤峰产茶13260担;民国二十九年(1940),鹤峰产茶14590担;民国三十年(1941),鹤峰产茶8540担;民国三十一年(1942),鹤峰产茶7250担。可以看到自民国三十年(1941)以来鹤峰红茶产量逐步下滑,袁鹤认为鹤峰茶农对于茶园管理非常粗放,茶树任其自然盛衰,至于除虫、剪枝、施肥等事,尤为疏忽。因肥料欠缺,茶叶产芽势弱,病虫害之烈极为严重。所以民国三十三年(1944),国民政府派遣姚昌明来鹤峰容美、中营、五里、燕子指导组织茶叶生产合作社。[18]293后在留驾司、百家坪、南渡江、百胜桥等地设立单位社;燕子和容美镇两地分别与邻社联社,附设产销部;各单位社应接受联社的指挥监督。其中百家坪合作社共有社员三十八人,留驾司合作社有社员二十八人。
当时的茶庄有外商和本地不同的经营者,今天仍存于鹤峰、五峰等地博物馆的“英商宝顺合茶庄”、“广东忠信昌红茶庄”等牌匾说明了这一点,但外商相对较少,本地商家众多;且这一时期,红茶产量始终不及以前。“推其原因,乃以过去多系广东人经营,资本较为雄厚,吸收力亦较强健,现在多系本地商人就地经营,资本甚小,且价格操纵于外商手中,不敢尽量吸收,因此茶农亦不敢多制……因此红茶产量乃日渐减少,而品质益形低下。”[19]
此外,当时的茶叶利润在茶庄、茶行之间获益不均,因此当地官员建议修正红茶税率。“吾鹤出产大宗,人民所赖以生活者,厥惟红茶而已。……沦陷以来,百业废弛,茶务亦一蹶不振,农商前途已处于破产地位……惟茶业一项,纯由外商经营,坐获倍利,本地茶行不过供其奔走,稍得余削耳。然而,权力义务均需得其平允,在资本上固应茶庄享受其利益,在义务上似未变偏累。其雇佣式之行户,前奉钧府明令,规定每串应缴茶厘五十文,但行户取用仅共计八十文,如果按数交纳则所余不惟,无以为生,实有不敷。……恩予改正税率,另行规定,茶庄买三,茶行卖二,抑或五十之中各负其半,庶乎适合商情,两得其平,不至居奇垄断操纵地方,以及行户、山户同受其困也。”[10]不仅如此,地方官员还试图对当地茶叶和生漆征收厘金,专项用作教育经费,发展地方。鹤峰县档案馆保存着一份民国二十四年(1935)该地财务委员会为呈复漆、茶两项以旧例征收以维教育的呈案,里面提到“查县属漆、茶两项,在废清时由杨、周两前县长任内,因县属兴学无余,创办茶厘漆捐,专作教育基金,并经呈准有案,迨后历任相沿办理,迄无稍易……况红、白茶叶,系县属大宗出产,生漆收入虽微,但在‘匪区不无小补。”[21]
当时,鹤峰的红茶多由渔洋关转运汉口出口。“五峰、鹤峰两地的茶叶,以渔洋关或资坵为精制地点,但均以渔洋关为运销集中地,每年由漁洋关转运出口占全数的三分之二。”[22]6而民间传说,林紫宸修建了鹤峰前往宜昌的骡马道,一路经走马到江口,水路过湖南,进入长江;一路从邬阳金鸡口,经长阳,陆路到宜昌。[23]鹤峰到渔洋关有360多里,多是羊肠小道,经九峰桥、燕子坪、三板桥、杨柳岭、钉子铺等到渔洋关。路程险远,多由人背负茶叶,沿途设有骡马店。清代湾潭同知钱庆余曾作诗道:“龙洞雷惊鱼乍生,鹤峰过客马嘶鸣。”点出了鹤峰五峰之间骡马客来往的热闹情景。直到建国初期,红茶的运输多数仍然由宜昌转运。恩施茶区各站(包括恩施、宣恩、利川各县茶站)均由陆路人力背运至恩施收购站处汇总,装汽车运至巴东转运站,再装轮船运宜昌,转装木船或汽船运宜都或汉口。石门茶区及鹤峰部分站均以陆路人力、骡力运抵泥沙茶厂精制。其泥沙茶厂精制茶装小木船水路运至湖南津市装载轮船运汉口。五峰茶区及鹤峰、长阳部分站,全系陆路,全靠人力背运与骡力驮运至渔洋关仓库汇总。转装小木船由小河运至宜都茶厂。长阳部分站及宜昌茶区各站红毛茶,用人力运至江河再装木船运至宜都茶厂,青毛茶运宜昌营业处。[24]305
三、鹤峰红茶的衰落及茶文化存留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影响了鹤峰红茶的发展,民国七年(1918)广商林紫宸撤资回乡,本省商户进入,宫福泰、泰和祥、义成生、张同兴、忠信昌五大茶庄在鹤峰设庄,形成红茶交易网点。[6]清末光绪之后,随着国际红茶市场的改变,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荷兰在印尼等地红茶种植的兴起,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红茶的需求锐减,道光以来的红茶种植热潮逐步中断,鹤峰的红茶也开始走向衰落。然而,该地产茶、饮茶的历史悠久,即使红茶种植面积缩减了,当地人饮茶、种茶的习惯却始终保存。比如今天的土家油茶汤、土家泡儿茶、土家鸡蛋茶等特色茶饮的存在;又如茶叶地名的丰富,比如平溪公社有野茶坪,是一个小台地,多野茶树。梅坪公社有茶园,多茶树,产茶叶而得名。[25]174茶在土家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也浸润进人生的仪式阶段。鹤峰一些地方定亲习俗中,将男方去女方家下聘称为“下茶礼”,新婚仪式中也有给长辈敬茶的习俗,客人到家参加婚礼进门就喊“来客哒,筛茶喔”。二是民间流传有很多与茶叶有关的谚语。比如“谷雨前,嫌太早,后三天,刚刚好,再过三天变成草”;“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反映茶农对于除草、深耕的认识,是当地种茶人的经验总结。四是茶诗、茶歌较多。解放初有土家民歌《油茶献给毛主席》,唱到“天连地来地连天,山山都是好茶园……想想土家解放前,十斤茶叶一斤盐”;清光绪年间田卓然所著《田氏一家言》中《售红茶》一文反映出历史上红茶的盛衰:红茶红茶难为商,购自山中售外洋。外人嗜茶如性命,大宗出口颇擅场。迩来亦自精种植,毕竟不如中国良。商人挟资居奇货,竟赴山中亲督课。……粒粒匀净贮成箱,运程远近畴复计。特色洋商海上来,楼榭玲珑无点埃。包揽联邦扼我项,惟凭洋奴金口开。……明知亏折售太贱,更无售主向其变。吞声动耗数万斤,不曾一识洋商面。[9]133鹤峰毛坝的《采茶调》也唱到:“对门有个朱老八,朝朝每日采红茶,穿的裤子打疙瘩。”[26]
结语
鹤峰因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茶叶生长,清末随着国际红茶市场需求的增加,林紫宸、卢次伦等广东商人开始进入湖北鹤峰、五峰等地,设庄置厂,经营红茶。茶叶品质优良,堪与宁红媲美。道光末年随着宜昌通商口岸的开放,红茶出口迅速增加。湖北省政府和国民政府先后使用宜红的说法,定义了宜红产区,使得鹤峰红茶又被视为宜红茶之一部分。清末鹤峰红茶产量大增,茶庄茶号云集。红茶出口额不断增加,茶庄积极投身社会事务,除了修建骡马道、兴建驿站等本地事务之外,还积极参加茶庄大会,关心家乡社会。1918年之后,鹤峰地方动荡,部分茶庄关闭,红茶生产受到影响,地方社会比较贫困。民国三十年代以来,当地政府尝试恢复红茶生产,发展地方。设立了鹤峰联合茶厂,采取修订茶叶厘金,减少茶行负担;设立专项茶税改善地方教育;派人前往鹤峰茶区调研,设立茶叶合作社,组织茶叶生产,但再也难复清末红茶盛况。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得鹤峰红茶生产逐渐衰落,但与之相关的茶文化却保留至今。日常生活中的土家四道茶;婚俗中茶叶的运用;茶地名、茶谚、茶诗、茶歌的遗留。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鶴峰红茶大部经由宜昌转运,留下了一些骡马店、茶庄匾额等还能依稀看到昔日繁荣。
注 释:
[1] (光绪)《续修鹤峰州志》,清光绪十二年刻本。
[2] 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华茶对外贸易之回顾与前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3] 有关宜红茶的产生时间,翁寿楠、江荻君、马先立、黄祥深、曹绪勇等人先后有过研究,普遍认为是道光年间。只是在传播路线上存在分歧。翁寿楠、曹绪勇认为宜红茶由湖南传入湖北,江荻君认为是五峰渐次扩大到鹤峰、石门等地。参见翁寿楠:《宜红茶初考》,《茶叶通讯》,1985年第4期;《宜红茶初考补遗——读《吴觉农选集》的体会兼答马先立同志》,《茶叶通讯》,1989年第4期;《宜红茶史略》,《茶叶》,2004年第3期。江荻君:《宜红区毛茶产销调查》,《中国茶讯》,1950年第1期。曹绪勇、张新华等:《宜红茶源流考》,《中国茶叶》,2017年第5期。黄祥深、刘冰清:《从红茶到宜红茶》,《铜仁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
[4] 行政院新闻局:《茶叶产销》,行政院新闻局印行,1947年。
[5] (同治)《宜昌府志》(卷十一),清同治四年刻本。
[6] 《鹤峰县工商志》,内部刊印,1985年。
[7] 《鹤峰特产志》,内部刊印,1985年。
[8] 梅莉:《明清湖北茶叶及其生产分布》,《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9] 陈安妮:《中国红茶经典》,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
[10] 《清德宗实录》(卷347),光绪二十年八月辛未,中华书局,1987年。
[11] 《申报》,《茶市述新》,1886年4月27日。
[12] (光绪)《东华续录》,光绪七十一,清宣统元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本。
[13] 《申报》,《汉口经收粤东水灾赈灾》,1885年8月2日。
[14] 该碑现存鹤峰县博物馆碑林,立碑时间为咸丰十年三月十五日。
[15] 鹤峰县政府为派本府合作指导主任姚昌明来该乡指导增设组织茶叶生产合作社令仰切实协助由,1944年4月3日,鹤峰县档案馆藏档案,档案卷宗号:010-01-051。
[16] 胡浩川、吴觉农:《中国茶叶复兴计划》,商务印书馆,1935年。
[17] 《实部派员到汉 商改良两湖红茶 汉商检局技士将赴宜昌调查 改良原则业经拟定》,《大公报》(上海版),1937年2月25日,第10版。
[18] 袁鹤:《鹤峰茶叶产况报告》,《宜红古茶道》(鹤峰文献史料辑录),2017年。
[19] 《鄂红茶产量衰落 实部派员视察结果 将先实行治标办法》,《大公报》(上海版),1937年4月7日,第10版。
[20]《鹤峰县政府为民生凋敝商务寥落恳祈权衡轻重平均厘税以恤商艰而减负担由》,1935年4月22日,鹤峰县档案馆藏档案,档案卷宗号:006-01-011。
[21] 《鹤峰县财务委员会为呈复漆茶两项以旧例征收以维教育恳请转呈准收由》,1935年4月2日,鹤峰县档案馆藏档案.档案卷宗号:006-01-010。
[22] 黄祥深:《五峰茶叶发展历史述略》,《三峡论坛》,2016年第6期。
[23] 《鹤峰县民族贸易志》,内部资料,1985年。
[24] 湖北省茶麻公司:《湖北省供销合作社行业志——茶叶卷》,内部发行,1985年。
[25] 《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志》,1982年。
[26] 龚光美:《容美古道茶香远,鹤峰过客马嘶鸣》,载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