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究

2020-12-15 06:50黄丽赵寒
三峡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

黄丽 赵寒

摘  要: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通过分析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困境,提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高青少年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引导青少年的爱国行为,在青少年中为科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6-0091-03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国家认同是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石。“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

有针对性的研究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对于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但现有的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或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对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本文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青少年国家意识的特点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提出在青少年中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科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新时代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思的意义

(一)促进青少年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升精神境界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个体认知体系雏形基本建立,认知与情感快速发展,世界观从萌芽走向形成,国家意识、国家责任感形成。根据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人在12岁时才对国家概念有一定的抽象理解。12岁正处于青少年初期,此阶段的青少年具备了对国家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但国家意识是模糊的、潜在的,亟待引导、树立和铸牢,“而意识的铸牢又常常建立在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从意识不到,到意识觉醒,再到意识铸牢,这个过程通常很漫长,但也可以短时间内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是如此。”[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整合青少年民族文化公民身份和法律公民身份,引导青少年将个人理想由日常生活、职业追求拓展到社会、国家理想领域,冲破“自我中心”的藩篱,形成公民意识,拥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保持国家意识教育的连续性,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成效

据学者们的研究,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年龄发展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势:11岁中学生的国家认同度最高,14、17岁时下降,20岁时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11岁时的国家认同。”[3]由于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受重视,有些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再加上“初二现象”“高二现象”的压力,青少年国家认同水平波动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薄弱。如果青少年在中学阶段接受良好的国家意识教育的熏陶,就能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理念,为后续的爱国主义教育奠定牢固基础,否则就会导致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国家意识教育出现脱节和断层,国家意识教育的连续性被割裂,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无法实现。

(三)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践行理性爱国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从幼稚孩童过渡为成熟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青少年自我意识强,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性批判能力,思想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受青春期的影响,青少年情绪叛逆偏激,感情用事,想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教导;由于阅历浅、知识储备有限,对多元复杂的世界一知半解,缺乏鉴别力和判断力。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怀,但主要表现为情感式国家意识,这是基于文化、心理的一种本能反映,也是传统情感式爱国主义教育的直接结果。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受社会思潮流行化、接触事物复杂化、价值追求多元化等多重压力的挤压”[4],公民必须建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意识,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理性国家意识出于情感却因基于理性而超越情感,能帮助青少年突破国家意识上情与理的困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帮助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将爱国情怀融入青少年的潜在意识、深层情感和日常实践,理性爱国。

二、新时代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困境

(一)德智教育失衡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学校教育偏重于传授课程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学考试中占分比例不高,在教学实践中不受重视。青少年学习目标主要是升学,所以老师和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考核以卷面分数论高低,不注重爱国情感的内化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

(二)思政教育内容陈旧

国家意识是个体基于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国情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生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国家意识是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国家意识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在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国家意识受到冲击,国家意识教育的内容需要紧跟时代不断更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国家意识,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9月,习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习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中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从“树立”、“培养”到“铸牢”,要求不断深化。学校主要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研活动,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仍停留在国家认同的层面。学校部分老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的认识过于肤浅和片面,简单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理念模糊、内容陈旧,缺乏价值观的培养,很难帮助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讲授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常用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通常用灌输和说理的方式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理论灌输呆板无趣,加上关于国家意识的政治理论抽象难懂,这样的政治理论课堂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无法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帮助青少年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行为。学校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和国家意识,如:演讲比赛、国庆汇演、纪念馆参观等,国家意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课外活动举办的频率低,有些活动安排模式化,学生无法深度参与,活动的效果有限。

三、新时代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更新國家意识教育观念

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义,提高学校教职员工对国家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内涵,首先,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教育学生拥有一颗中国心、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其次,将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根植于我国历史文化的沃土中,帮助学生提高抵制外来文化侵蚀的能力;再次,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发挥本土优秀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用青少年身边的人与事触动他们的心灵。

(二)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政治理论学习是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政治理论能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和爱国情感。根据新时代青少年的特点,创新基础教育中思政教育的话语体系,分级分类编写教材,降低难度。授课老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讲授政治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辩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思辨能力;在鼓励青少年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革新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好科技馆、少年宫等场所,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学习了解高科技、现代化知识的过程中习得国家意识,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互动互补,帮助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导青少年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将爱国情感内化为爱国行为。

(三)改进青少年国家意识教育教学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大思政”格局,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构建育人合力,充分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功能,将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在语文课程学习中,青少年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涵养民族精神;“学校的地理和历史教学,直接关系到保持和传承这种归属于一块领土的感情,而这块领土则是一个集体的过去和载体。地理学和历史学被看作是传播民族主义信息的两个最合适的学科。地理学使民族的领土支点合法化;历史学则对民族的过去大加颂扬,当然这个过去是浸入到领土中的过去。”[5]93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青少年课外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结合青少年学习和生活实际,帮助青少年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抓好图书馆、宿舍、食堂和运动场等地的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使国家意识教育工作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段的特点,既要有效占领校园课堂,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实践教育,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渠道、多手段相结合,发挥校内外教育合力,有效促进青少年思想发展,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责任意识,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 释: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2] 青觉:《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思路》,《中国民族报》,2020年8月25日

[3] 陈晶:《中国11-20岁青少年国家认同及其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 阎国华、何珍:《国家意识的历史发展与时代培育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5] 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