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困境与对策

2020-12-15 06:50肖鹏郑洁
三峡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意识形态新媒体

肖鹏 郑洁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传播和话语表达受到新媒体技术的深刻影响。新媒体时代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升高校网络文化软实力、凝聚高校师生精神力量,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然要求。高校要通过培养话语队伍、提升话语品质、改进话语表达、形成话语合力等途径,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塑造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主导力,以此构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6-0094-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2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41高校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重要场所,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何利用新媒体扩宽网络育人空间、拓展网络育人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新媒体时代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一、内涵与意义: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本然状态

话语体系蕴含着特定意识形态,具有信息交流、文化表达、思想整合和理论创新等功能,是话语权构建的前提和基础。新媒体时代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要阐明其内涵和探析其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識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体系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种话语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话语是话语体系的基本表现形式。[2]4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话语的方式呈现。因此,话语不只表达着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实践方式,还表达了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内容。特定社会存在形式所对应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一旦形成,就会为人们解释这种社会现实提供理论支撑,就会引导人们自觉接受、维护这种意识形态所对应的社会秩序。

从内容上看,话语体系往往有其特定的内核和思想;从形式上看,每一个理论都会生成特有的话语体系。“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以校园为阵地,用特有的学术话语体系及校园文化,构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3]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只有保持与时俱进,与高校发展紧密结合,才能紧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步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高校师生群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新媒体环境中形成的由零碎到系统的理性化、规范化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意义

首先,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话语体系要解决“说什么”“怎么说”等话语形式、话语内容问题,就要关照所内含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等意识形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追求彻底性这一理论品格,始终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无产阶级提供思想武器,具有说服群众、掌握群众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优势。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遵循,也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神圣使命、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思想基础。构建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利于在高校大力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次,提升高校网络文化软实力。高校网络文化软实力是指网络时代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创造、形成的网络文化凝聚力、网络文化影响力、网络文化感召力。从时代发展趋势和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提升高校网络文化软实力是高校实现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构建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利于在网络空间坚持党的领导,增强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政治保障;有利于完善网络文化产业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确保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制止,增强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制度保障;有利于牵住网络核心技术发展“牛鼻子”,掌握其网络核心技术创新的“关键命门”,增强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技术保障;有利于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促进网络文化产品出上品、出精品,增强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内容保障。

最后,凝聚高校师生精神力量。广大高校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以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4]9-10要想掌握高校青年学生这一群体,就必须与时俱进,用学生善于和乐于接受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说服他们。高校青年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习惯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因此,解决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时代性,增强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的科学性。通过搭建高校主流价值观念话语平台,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利于掌握高校青年学生群体,进而凝聚高校学生的精神力量。

二、风险与挑战: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实然困境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话语产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需要。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承载载体,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日益丰富。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面临着话语主体作用有待凸显、话语内容质量有待提升、话语传播样态有待优化和话语表达方式有待创新等问题。

(一)话语主体作用有待凸显

一是高校党委作为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的意识有待增强。有的高校存在重科研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在构建具有吸引力、引导力和凝聚力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方面成效不明显。有的高校在学科专业教育时,往往倾向于使用西方教材、英文教材,在选聘教师时要求是“洋教授”或者“海归博士”,致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学科中“失语”、教材里“失踪”、课堂上“失声”,不能有效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教育合力。有的高校未能全面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没有管严、用好新媒体传播平台,没有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

二是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责任意识有待增强。有的教师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持全盘接受态度,授课方式偏向西方话语逻辑,甚至为了在国际学术平台获取个人利益而为西方代言。有的教师习惯于灌输教学方法,疏离于当代高校学生的交流习惯和认知规律,以致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失效。有的教师虽然发声,却说不透“理”、讲不清“事”,无法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有的教师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方式转变,无法做到学科话语向当下课堂话语、网络话语的灵活创新。有的教师为增加“抬头率”“点击率”,以娱乐化方式“戏说”中国历史、国家大事,甚至负面评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情况的存在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价值判断。

三是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有待提高。有的高校学生因猎奇心理,经常浏览外国网站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给西方意识形态侵蚀以可乘之机。有的高校学生受部分新媒体中的低俗化内容影响,热衷于追捧颓废且不雅的网络文化。有的高校学生认为QQ空间、微信朋友圈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地”,在其传播行为过程中将理性和制度的约束抛之一旁,只凭自己的喜好而肆意妄为。在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的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虽可借助各种新媒体自由地生产话语和传播观点,但身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要拒绝盲从,拒绝各种传播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

(二)话语内容质量有待提升

一是西方思潮隐性化侵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本的时空壁垒,为西方国家侵蚀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带来可趁之机。高校学生时间长、频率高地使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浏览门户网站,玩手机游戏,极易受到西方思潮的消极影响。为争夺对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西方国家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大力鼓吹网络自由,大肆宣传西方社会的“优越生活”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经典进行戏说、丑化,企图否定他国的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阻碍高校学生建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此外,他们通过参股入股、合资经营的方式,在门户网站、社交网站、搜索引擎乃至网络游戏中,大肆诱导不明真相的大学生网民点击、观看潜藏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内容的网络内容,形成了较强的网络舆论引导和网民动员能力,进而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隐形资本渗透和侵蚀。

二是社会思潮复杂化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说服力。高校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社会“失范”现象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对其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格局深刻调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文明重大转型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社会“失范”现象难免产生。部分新媒体平台关于中美经贸战、新冠肺炎疫情等热点新闻话题故意歪曲事实,使得新闻舆论泛意识形态化倾向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逐步扩大,这为各类社会思潮带来了滋生、传播条件。在新媒体环境下,诸如收入分配不公、社会阶层固化等社会现象,通过网络恣意传播、发酵,一定程度上将激起高校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抵触情绪,使其人生道路发展方向极不稳定。代表不同阶层和群体利益的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体力量趁虚而入,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校园的扩散提供了机会。这些情况的存在无疑使高校意识形态的引导力、控制力受到极大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是网络内容娱乐化淡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严肃性。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自媒体内容制作者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但也对新媒体话语内容的质量带来了隐患。部分内容制作者为追求关注度和点击量,制作、上传和散播众多娱乐化的话语模仿和视频;少数制作者为了追求“爆红”和感官刺激,甚至不惜散播愤青化、情绪化、抹黑化言论。[5]以娱乐心态对待公众话语,公众话语就会摒弃思想性。失去思想性,网络内容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就无法回应现实,就无法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新媒体内容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构建的重要内容载体,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要求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要求,以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价值引导高校学生。

(三)话语传播样态有待整合

一是传播媒体碎片化。伴随着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媒体碎片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的新媒体传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主办的校刊、校报等传统媒体与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之间存在人员缺乏配合、运营无法无缝衔接、内容缺乏从量变到质变的融合等问题。其次,部分高校新媒体往往只是对主流媒体的官方网站内容进行简单搬运和复制,没有针对高校新媒体传播环境和传播规律进行二次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无法充分发挥高校新媒体与主流媒体的联动优势。

二是传播方式单向化。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非常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传统优势同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报、网、端、微、屏”等新媒体平台和传播渠道。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却趋向于单向化。[6]部分高校把媒体平台当作灌输教育工具,把思政课教材内容和党的相关文件精神等信息单向推送给学生,却没有设置互动加交流、反饋模块和后台大数据分析模块等互动环节。这就无法及时在新媒体平台回应高校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不能及时纠正高校学生的思想偏差,也无法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精准的舆情预判和舆情引导。

三是传播个体自由化。网络时代为人们带来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交往模式,也使网民信息传播行为自由化。抖音、快手、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为青年网民提供了相对私密的传播环境,但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也存在着道德断裂等问题。高校学生的社会阅历还不太多,在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方面难免有局限性。在匿名的网络空间中,极易受到西方“自由化”的影响,在传播行为上更加渴求“彰显自我”,而将相关制度置若罔闻,只凭自己的喜好我行我素。此外,网络自由化极易诱惑高校学生在网络空间减轻道德自律与行为自制,把生活中所遇到的负面情绪肆无忌惮地转嫁到网络空间,对其他网民施行网络暴力,如恶意歪曲事实、肆意发起网络人身攻击和言语暴力、刻意迎合西方价值观等。更有甚者,将“法不责众”作为规避法律惩戒的“免罪牌”,肆意挑战法律法规底线,故意产生网络失范乃至违法犯罪行为。

(四)话语表达方式有待优化

第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一定程度上受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以其经济、技术、文化优势,使西方话语体系占据世界主导地位。部分高校教师因其西方留学经历和学科话语范式习惯,在课内课外、网上网下会不自觉地用西方话语方式讲“中国事”、辩“中国理”,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西方话语体系和西方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第二,高校“官方话语”和学生“民间话语”存在隔阂。民间话语形成于民众议程和民间舆论,具有自发性、多元化和不可控的特征;官方话语生成于官方媒体表达,受到政治考量和宣传纪律的制约。自新媒体打破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以来,部分高校学生的“民间话语”便扩充在自身话语空间中,其话语表达方式难免与高校“官方话语”产生冲突,间接冲击了官方话语的有效传播。

第三,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与网络流行语发展匹配度有待提升。网络流行语多诞生于社会新闻事件,具有“短而强”的生命力。[7]高校学生善于使用移动互联网,“在线”时间长,日常生活于“云端”。他们大多习惯于使用各种网络流行语来表达态度、情感和思想。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保持政治性、思想性和严谨性,与网络流行语相比,在亲和力上稍显不足。

三、破局与重构: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应然要求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必须正视困境,主动适应网络环境下教育生态的现代转换,从培养话语队伍、提升话语品质、改进话语表达、形成话语合力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塑造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主导力。

(一)落实主体责任,培养话语队伍

一要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办好中国的事情,离不开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8]119首先,高校党委要履行学校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网络空间的责任意识,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实现党对新媒体的有效领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要做好组织建设、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激励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为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提供制度保障。最后,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要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坚强配齐思政课队伍,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二要落实高校教师立德树人使命。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铸魂育人的职责和使命。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修课,要真懂、真信、真教馬克思主义理论。不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要敢于和善于同各种歪理邪说作斗争,以坚定之姿为学生立身垂范。另一方面,其他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教育思维,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价值观教育的能力,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价值观引导,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课程思政中的优势,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合力。

三要提高高校学生网络素养。首先,高校学生要提高自身网络修养,强化责任意识,远离新媒体平台上的低俗内容和有害信息,不传谣不信谣,拒绝情绪化、愤青化、抹黑化的话语表达。其次,高校学生要参加线上重大庆典仪式直播、理论大讲堂等活动,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线上志愿服务、生产实践等活动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积极培养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宣传队伍。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来自学生,是学生中的先进代表。他们不仅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者,同时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践行者。因此,要将那些思想上坚定、政治上可靠的优秀学生吸收进来、培养出来,自觉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重要力量。

(二)丰富内容供给,提升话语品质

一要培根铸魂,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当今世界,都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高校在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其“真、善、美”的部分,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民族品格、优秀文化思想、优秀价值观念渗透到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中,使其自觉地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其次,要继承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9]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要取长补短,通过强化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将传统媒体内容优势与新兴网络媒体传播优势相结合,形成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合力,提升革命文化在高校的网络传播效能。另一方面,要打造革命文化融媒体传播平台,鼓励各类校园自媒体入驻特色网站和“微平台”,推出高校师生自制的优质内容,形成革命文化传播矩阵,提升革命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效果。

二要温故知新,讲好党的故事。党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真实写照,蕴含着党的光辉思想和理论创新。讲好党的故事,有利于丰富话语内容,有利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方面,要学好党的理论必修课。高校师生在学习党的理论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和融合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意识形态话语内容。通过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传播到广大师生中去。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要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自觉站在师生的立场上,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去讲他们想听的故事,从师生的视角去关切他们所关注的事情。通过讲出更具生动性、吸引力的党的故事,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在高校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增加师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度和信服度。

三要守正创新,繁荣网络文化。繁荣网络文化是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制定网络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国家层面要提升对网络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健全网络文化产业制度;高校层面要配合国家战略布局,出台相应的网络文化发展规划,促进网络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其次,建设网络文化平台。发展网络技术,有助于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和建设网络文化高地。高校要利用自身的软硬件优势,通过不断提高网络文化装备水平,夯实网络文化发展的硬件基础。最后,构建具有思想包容力的网络文化,主导多元文化协调发展。不同群体、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对文化的理解和诠释角度会有所不同,要想在文化领域形成文化共同体,就要求同存异,使新时代网络文化成为覆盖更多群体的最大公约数。为此,高校师生要具有批判精神,善于甄别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对“文化精华”进行反思批判,将新时代网络文化与各种优秀文化有机结合,以不断提高高校网络文化的竞争力和引领力。

(三)创新表达方式,改进话语表达

一要坚持说“理论话”,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追求彻底性这一理论品格,始终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说服群众、掌握群众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优势。在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时,不是要丢掉传统话语,也不是要丢掉理论。新媒体时代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要讲好、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必修课”,为青年学生打好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要运用新媒体为党的执政施政实践发声,积极响应党的各项号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二要坚持说“网络话”,增强青年的情感认同。做高校学生的“知心人”,就要主动走近高校学生,用他们的方式交流和倾听。高校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话语风格、表达习惯和接受偏好深受互联网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要获得青年学生的认同,就要使用对青年人具有亲和力的大众语言。要改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同青年学生话语表达积极融合,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染力。要善用“网言网语”叙述、解答青年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难点问题,把 “有意义”的理论讲得“有意思”,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三要坚持说“现实话”,提升话语现实说服力。要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目标,就必须切实关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拥有青春理想、青春活力,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重要体现。他们热爱伟大祖国,关注社会发展。高校应结合社会热点和新闻时事,通过新媒体恰当且合理地设置讨论主题,引导舆论走向,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看法。用高校学生易懂的语言、乐见的形式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帮助其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四)融合传播载体,形成话语合力

一要增强阵地意识,确保平台安全。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新媒体时代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增强阵地意识。首先,课堂教学是意识形态引领的最主要阵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新媒体平台是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要话语阵地,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积极探索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有效管控新媒体平台,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实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要掌握核心技术,拓展发展空间。历史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10]只有掌握网络核心技术,牵住技术创新的“牛鼻子”,才能更好地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要优化科技管理体制,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治理”转变,充分挖掘高校科技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要完善产学研融合的技术研发体系,激发高校师生研发动力,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再次,要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灵活借鉴技术发达国家的研究经验和技术优势,提升网络信息核心技术的研发实力,充分掌握技术主动权,拓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发展的良性空间。

三要推进媒介融合,提升话语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要“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11]网络主流新型媒体是新时代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首先,利用高校官方网站自身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优势,建设具有传播力的新型网络主流媒体。其次,建立高校核心网络传播矩阵。要推动校园全媒体传播格局向纵深发展,积极搭建核心网络传播平台,使高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各学院、各职能部门微信公众号,传统纸媒诸如校报等在此平台协同合作,共同组成协调参与的新型传播矩阵。最后,构建校园网络智媒生态圈。要建立产品思维,推进传媒产品迭代优化,形成学生用户生态圈;要坚持人民性,坚持新闻内容紧贴学生,形成内容生态圈,要打造良好的网络传媒生态,为提高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注 釋: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

[2] 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刘迪:《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基本内涵、构成要素及运行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2期。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

[5] 刘迅,杨晓轩:《“泛娱乐化”: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挑战与应对》,《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3期。

[6] 陈志勇:《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2期。

[7] 韩可胜、刘献忠:《党政干部重塑话语的智慧与艺术——宣传部长、新闻发言人谈官民话语隔阂》,《人民论坛》,2013年第13期。

[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

[9] 新华社:《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第1版。

[10]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第2版。

[11]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日报》,2019年1月26日第1版。

猜你喜欢
话语权意识形态新媒体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