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明
浅谈书法的品读与审美
刘明明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看点画的力量感,线条的力量感是书法最基本的要素;其次看空间结构。单字的结构追求平整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整行的行气,主要是行草书,注重书体可上下连贯,游丝牵引、左顾右瞩;整体布局,尤其草书变化错综,起伏跌宕,看似十分杂乱,实际上是有规律不杂乱,每个字的点画、收放、安排都恰到好处。再次还要注意墨色的变化,从湿到干,从干到枯,每次重新蘸墨表现书写的中断,间断和连续的变化,会产生节奏感,形成三度空间,产生立体感。
线条 整体布局 墨色变化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一个没有接受过书法知识系统训练的人,如果对书法史和经典碑帖知之甚少,往往容易剑走偏锋。要真正会品读和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书法点画线条的力度,是书法具有力量感的基本要素。蓬勃遒劲的点画线条,能在人们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要求写的点画线条浑圆淳厚,温润而不柔弱。其次要看点画的书写是否有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用笔用力大小、快慢不同,运笔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有一定的节奏与韵律。再次就是要看点画的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饱满圆实、圆浑深厚。因而,中锋用笔备受书法家的重视。
书法的空间结构一般指:单字的结构、整行的行气、整体的布局。单字的结构,普遍追求平整中见险绝、险绝中见趣味,正欹相生中见变化;整行的行气,主要说的是行草书,书体尽管千变万化,但在变化中讲求上连下贯、左顾右应、游丝牵引;书法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多元切割,从而构成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特别草书变化错综,起伏跌宕,看似十分杂乱,实际上是非常有规律,绝不是杂乱。
书法艺术最基本的要素是线条,以线构形自然而然形成了书法结构空间。作为构成汉字结构的点、横、撇、捺,却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在自然中找不到的直接的对应物。汉字的点画也不是完全的几何线条,因它不具备几何图形的规则性。如果说汉字的点画是构成汉字的语素,而不具有汉字结构特征,那么书法的点画却因用笔的关系具有了结构性。
书法要求每一根线条都能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力感与动感,这些只有用笔中才能做到。点画无论怎样起笔、中间过度、最后结笔,一般都要藏头护尾,中锋中侧锋运行。“一波三折”,是对线条的常规要求,如果只是简单地依着汉字的字形作随手的写画,直来直去,没有诸如粗细、刚柔、枯润等的对比,自然也就没有结构性可言。
在书法作品中,单字永远是独立的单元结构。点画组构成字,不论其笔画的多少,都必须独立“成像”。单独的字写不好,就很难说是好的书法。把单字写好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代表了书法的创作。不管是楷、隶、篆,单字空间在整幅作品中始终是表现与欣赏的主要内容,就连行草书也以单字为基准。
但对书法作品来说,文字一定是成行的,有两字以上就成行,一行写不完可写两行、三行,甚至一副长篇。成篇的作品,其结构空间就不仅要考虑单字的空间构架,还需要考虑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成功的书法作品,每个字的点画都要求收放自如,安排得恰到好处。在许多情况下,字与字、行与行并不直接连贯或交错,但必须呼应。
墨色的变化在表现书法意境上有突出作用。书法的点画是自然的物化,同样具有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一幅书法作品中,墨色的干湿浓淡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但在整篇之中有墨色变化,而且在一字之中、一画之内、也有墨色变化。在一些现代书法作品中,有人作了大胆的尝试,把绘画中的破墨法、泼墨法和喷矾法等运用于书法,创造出具有意趣的现代书法,看后令人震撼。
现代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行与行之间墨色要有变化,而且是一行之中有墨色变化。墨色的变化从湿到干,从干到枯,这样处理有三方面作用:一是节奏感。蘸一次墨是一个连续的书写单元,时间上连绵不断,每次重新蘸墨表现出来的书写间断,会产生节奏感,有意识使每次蘸墨字数不同,产生长短不同的节奏感。二是变化感。浓墨在前,枯淡的墨退到后面,从湿到干,从干到枯,产生了变化感。三是立体感。每次蘸墨都有三种艺术效果,形成空间、时间与平面的三维立体效果。
明清书法家都非常注重墨色的变化,特别是王铎对墨的研究造诣颇深,他的作品墨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给人以极大地视觉冲击力。墨色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墨分五色”、“墨韵节奏”、“纸墨相发”等方面。“墨分五色”指的是墨的干、湿、浓、淡、枯。“纸墨相发”就是要纸要化墨,墨要润纸,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加强作品的对比关系。
总体来说,书法品读、欣赏没有绝对的审美标准,但有相对大体的标准。我们品读一幅作品,首先看它有没有古法、取法高不高,同时看有没有新意、有没有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思想,达其性情,行其哀乐。好的作品应是“入古出新”、“是与不是之间”。
[1]赵万江.浅谈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N].廊坊日报,2010-10-20(S04).
[2]林洪,张晓熙.浅谈书法线条审美中的物象联想[J].美术大观,2007(12):164~165.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文化广播影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