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娃
保育教师的重要性及其在工作中的语言应用
王高娃
保育教师虽然没有承担具体某一课程或教学活动,但她们无形的穿插于幼儿在园时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因此保育教师在执行工作时所运用的语言的恰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育教师 语言 重要性
健康以及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祭奠。儿童教育是健康人格的启蒙教育。幼儿园的启蒙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潜能的开启以及天性的呵护。幼儿园的育人氛围,促进着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力量,在这过程中保育教师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促进者。
一项研究指出:“教育与保育是幼儿园工作的两大组成部分,保育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幼儿身体的健康发育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生活、教育、教学集体中的一员,保育教师“一言一行决定着孩子身心正常发展,未来做人、行事乃至人格的形成”。
第一,保育教师在幼儿接触外部世界时以及在教室中学习时发挥着引导作用。保育教师虽然没有承担具体某一课程或教学活动,但她们无形的穿插于幼儿在园时的每一个细微环节。保育教师保证着教学环境及生活环境的整洁美化以及安全,从而促使每个孩子能主动、自由地接触到为他们创设的健康的、多层次的、具有选择性的环境,它不仅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还有利于鼓励幼儿间的交往。
第二,保育教师在是幼儿好奇心以及幼儿园课程方面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赋予保育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配合组织教育活动,在她们配合组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幼儿个别差异,敏感地察觉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及时与教师沟通,不仅能够及时发掘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而且能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及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保育教师在幼儿的能力和幼儿园课程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幼儿园阶段是儿童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期,保育教师负责幼儿的生活管理,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互动最为密切,她们对幼儿的影响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进餐习惯、劳动意识等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影响;与教师共同建立并巩固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同时,她们还在幼儿学习穿衣、裤、鞋、袜等自我服务技能要领的学习上起到示范作用。幼儿从每日生活各环节获得了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些有效地弥补了幼儿园智力课程的不足。
第四,保育教师兼顾着幼儿的个体经验和幼儿园集体活动。保育教师在配合教育及生活管理工作中,与幼儿有更多的个别接触机会,她们能够关注到每位幼儿的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能够关注到幼儿的特殊需要,从而采取不同的教育影响方式满足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它们与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形成合力,帮助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保育教师的工作有别于其他负责具体课程的教师。她们负责着幼儿从入园到离园期间的一切细节。包括接待入园、盥洗、如厕、进餐、午睡、起床、喝水、户外活动、游戏活动、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以及离园等等。除此之外还要负责各班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管理幼儿生活,配合各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幼儿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妥善保管幼儿衣物和各班的设备,用具等等等等。正因保育教师的工作如此切实的贴近幼儿成长的方方面面,因此保育教师在执行工作时所运用的语言的恰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接待入园以及离园时的语言应用
接待入园是保育教师日常工作的第一项,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此时的幼儿的情绪因将与家长的分离而变得尤为波动。幼儿的心理在这一时刻极其缺乏安全感,保育教师在此时表现出的温柔、热情的态度可以有效抑制儿童的忧虑。保育教师可以将对儿童外表细节的观察发现融入到语言里,进行热情的寒暄,让儿童渐渐放下心理防备,为幼儿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如:”早上好啊,今天的衣服真漂亮!”、“你的小辫子是谁给你梳的呀?”、“你的鞋子好酷呀!”。在儿童离园时,运用如:“今天玩得开心吗?”、“你今天表现真好啊”、“今天谁来接你啊?”等语言来询问幼儿在园一天的状态,给予幼儿鼓励,提高幼儿来园的积极性。
(二)盥洗和如厕时的语言应用
幼儿启蒙教育阶段所养成的盥洗和如厕的习惯将伴随他们的一生。保育教师要在本环节尽最大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如厕利益,准确选择语言,避免幼儿习得日后难以改正的不良行为。可以运用“长袖变短袖”等话语提示幼儿挽袖子,用“双手握握搓一搓,拇指转转搓一搓,指尖关节搓一搓,握握手腕搓一搓”等儿歌传授幼儿正确洗手方式;或通过“打开水龙头,泡泡冲冲走,毛巾擦擦手,关掉水龙头”等押韵的口诀来教会幼儿节约用水。
在如厕时,有些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会有尿裤子的现象发生,并因为胆怯而不敢出声。此时保育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隐私,切记不可声张,不能用“呀,你尿裤子了呀!”等语言,也不可用“你怎么又尿裤子了?”等疑问语气来责备幼儿。这种情况下保育教师一定要告诉孩子,如果想上厕所了主动告诉老师,老师就会带你去,千万不要害怕。并在日后的接触中根据幼儿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多进行引导和纠正,慢慢孩子就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三)幼儿进餐、喝水时的语言应用
进餐是孩子一日生活中重要的环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保育教师的重要工作。幼儿良好的进餐、喝水习惯关系着幼儿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因此,保育教师的语言要有利于创设安静、愉快的进餐环境。运用如:“大家看,康康小朋友坐的真端正,这样吃饭,营养很快就流到胃里,被身体吸收,长得又帅又壮。”等语言来教会幼儿进餐时的正确姿势;在幼儿挑食拒绝进餐时保育教师可以运用如:“我也很喜欢吃海带,海带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碘,碘是小朋友身体里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多吃海带,才能让我们变得很强又壮!”等类似话语来以身示范,改正幼儿挑食习惯,促进幼儿吸收均衡营养。进餐完毕后可以对个别表现良好的幼儿进行口头鼓励,如:“丽丽小朋友,你不留剩饭,吃的干干净净的,真棒!”。
在喝水时,大多数幼儿因为贪玩不主动喝水,有的幼儿甚至把水倒掉,所以在定时喝水时,教师最好亲自把足够的水倒在孩子的杯子里,每次要让他们喝150毫升以上。同时要教育他不要玩水,以免水洒落在桌面上、地面上,要一口一口地喝,不要太急,不要说话。
(四)幼儿午睡及起床时的语言应用
幼儿的身体在发育之时,从早晨至中午进餐,由于参加集体教育活动和各种游戏活动,身体必然会很疲劳。此时,午睡尤其需要,午睡有益幼儿身心,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午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以及学习状况。保育教师在督促幼儿进行午睡时要尽可能的放低音量,利用缓慢的轻音乐来促进幼儿入睡。如遇特殊情况,如有个别幼儿如厕等问题时多使用手势语,尽量减少话语,以免破坏幼儿的午睡环境。
午睡结束后,用低声轻语或轻拍等方式唤醒幼儿,避免使用如:“大家快点起床啦!” 等大声喊叫,导致幼儿收到不必要的惊吓。
(五)协助进行户外活动及游戏活动时的语言应用
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父母、祖辈的爱,不恰当的经济满足和过度保护,使得幼儿在过剩的爱中成长,造成多数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交往面狭窄等问题。而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一条途径。游戏中幼儿作为集体的成员,必须自觉遵守集体的规则,学会一些社会行为,如:轮流、合作、分享和互相帮助。保育教师的话语,如:“你能分些玩具给小伙伴吗?”、“老师知道,你会把新玩具给大家一起玩的,对吗?”、“你能和朋友商量,画一幅漂亮的图画,真棒。”可以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协商,使幼儿能考虑和接纳他人的观点,能促进与同伴之间的和平交往,能教会互相尊重和照顾,从而使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过度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1]教育部人事司 教育部工人考核委员会组编.保育员应知应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朱莉.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朱小娟.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六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