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春丽+宗晋明+周鹏+孙宗耀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二者在职业教育中的协同性,探索以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就业;社会需求;职业教育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从探索到走上科学道路、注重质量和持续化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的体现。
周济部长在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教育部教学[20033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地方和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确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优化调整高校设置及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毕业生就业状况纳入高校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结果更加全面地反映学校的实际状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會需求。因此,以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地区和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生就业情况
就业率相对稳定,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7.3%)与2015届(77.4%)基本持平,与2014届(79.2%)相比有所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3.0%)与2015届、2014届(分别为3.0%、2.9%)基本持平;
收入增长:2012~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从2731元增长到3599元,增幅为32%。
就业方向:国家统计局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依然是大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信息、教育等知识密集型产业雇佣大学毕业生比例持续上升,建筑、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雇佣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下降。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在大学生各项主要就业指标上亮起了“红灯”,不管本科还是高职都出现相似趋势。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魏华祥在2017年上半年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全省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就业向好、收入增加、结构优化的格局进一步巩固。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新技术新产业增势强劲。跨境电商、在线医疗、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加速融合,生产装备、电子软件等领域的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积极构建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区域城乡陆海统筹实现新进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导致人才的大量需求。
五大任务成效明显。房屋库存减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投资增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鼓励更多优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品牌,对外贸易呈现新格局。绿色生态发展推进好。坚守绿色发展底线,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加快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结构性污染强度。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一流”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加快建设。由此可以看出五大任务也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需求。
三、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协同性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才能促进就业。为了提高就业率,学校会根据就业的热点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而没有考虑区域经济的需要尤其是未来需要,这就导致有的专业的学生毕业的时候专业不再适用经济社会发展而无法就业。只有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所需的人才,更好的保障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能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很多的人才,如果学校都培养就无法集中资源优化教育质量,不符合学生根基的教育也培养不出促进经济发展的人才,更何谈就业了。所以以就业为导向,才能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合适的人才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1)通过SWOT分析,明确办学定位。学校首先要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SWOT分析,根据学校的优势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然后根据办学定位进行相应的学校建设和专业设置。
(2)通过市场调查,合理编写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加大,结合往年的就业情况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进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3)通过现代学徒制,完善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对他们而言,就学即就业,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现代学徒制让学生走进企业,即学即用,完善了校企合作模式,教育部已经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需要进一步推广普及。
(4)通过智能教育,共享跨区域教育资源。互联网和智能工具的发展,为智能教育提供了可能,构建智能教育平台,整合各大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优质教育的无缝对接。
(5)通过社会服务机制,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根据教育部要求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服务机制,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为环境治理建立生态科研体系、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制定宣传方案并实施的服务体系等。
参考文献:
[1]王越.谈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季凌斌.高职学生就业观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对接研究[J].职业指导,2012.5
[3]周红莉.谭辉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4]苏兆斌,孔微巍.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质量关联性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
[5]胡昌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及对接路径选择[J].经济观察,2015.21
注: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就业创业专项课题,项目编号17SYB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