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择的标准维度

2017-11-27 22:21曲天立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内容选择传统文化

曲天立

摘 要 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明显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和重点应该是思想精神文化、面向世界的先进文化和跨越千年兼顾百家的多元文化,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种价值功能。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内容选择 标准维度

近十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也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并在中小学迅速形成了一股国学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在2014年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这两个文件的发布为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因此,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实施方面的偏差

1.诵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段落篇目

这在一些学校是比较常见的做法,但这种内容选择最大的问题是选择范围“窄”。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窄化为仅仅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导致现在很多的学生除孔孟二圣及四书五经外,对其它贤哲典籍大都几近不知,也导致了学生思想源头的贫瘠。

2.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本内容

这是比较多的学校通用的做法,但这种内容选择的最大问题是内容“旧”。因为这些内容尽管是传统的,但却不是优秀的,也不是经典,里面较多的文化糟粕是其难以克服的硬伤。比如《三字经》只是传统的蒙学读本,而《弟子规》就相当于现在的“学生守则”,而且里面过多地强调了以孝悌为核心的关于纲常伦理的奴化训诫,缺少对自我价值、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创造人格等现代意识的肯定与弘扬。

3.编写和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或普及读物

无论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这是社会上开发的学校选用的普及读物,其内容选择的最大问题都是容量“小”。这类读物基本就是简单地把大家熟知的一些人物的言论和经典篇章句段拼凑在一起,然后用大量的篇幅进行解释和深度阐释,非常类似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内容容量较少,而且过多地强化了传统文化的教化和德育功能,缺乏系统性、序列性和层次性的科学设计。

4.开展例如武术、围棋等技艺性活动项目

这在一些学校也比较常见,通常是以特色或亮点的方式打造,但这种内容选择的最大问题是“偏”,即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因为这些基本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灿烂和辉煌的核心部分是以诸子百家为主体的思想文化。

5.组织传统文化项目表演竞赛活动

这在一些学校和地区也比较常见,但这种形式的最大问题是“虚”。组织比赛表演表面上看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很热闹、很红火,但组织这类活动要花费的资源、时间和精力却要多得多,而学生真正学习到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内容却只有表演和比赛中的那么一点点少得可怜的东西。刘梦溪先生就说,“比如设立小学生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要摇头晃脑,此理我实不可解”[1]。

由此可以看出,各学校和地方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和偏差。因为以前的“国学教育”是学校自主自发的选择,而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则是政府的规定,《指导纲要》中对教育内容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选择的标准维度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它是祖先留给我们值得骄傲的珍贵遗产,但也正因为博大精深,导致了学习内容的选择难度。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博大精深上下功夫,“博”即要求必须博采百家、兼收千年;“大”即要求容量宏大、海量呈现;“精”即精神文化、精品文化;“深”即深入人心、深刻领悟。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接受水平等相关因素,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基本的参照标准和选择维度。也可以从这几个维度来评判上述几种情况下教育内容选择的适切性。

1.从教育目的看:主体和重点应该是思想精神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也包括诸如武术、围棋、书法、民间工艺、建筑等器物的创造发明。

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流淌的精神血脉。他强调,要让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中华品格、中华灵魂的中国人。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和重点内容应该是思想文化或精神文化,也就是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塑造民族精神、决定价值判断、影响思维方式、规范行为准则,对人类和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的思想文化部分。

2.从教育目标看:应该是初识传统文化的入门导引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学习时间的有限性,所以只能选择其中有限的部分来学习和掌握,必须选择其中的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的具体内容。因此其教育目标基本上应该分四个层次:(1)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与传承关系;(2)基本掌握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和重要人物;(3)重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精髓;(4)诵记积累深刻体现优秀传统文化表达的名段名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养成终生热爱经典、阅读经典的习惯。endprint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既不能管中窥豹,也不能囫囵吞枣,而应对经典作品广博浏览和对重点内容熟读精思结合并重,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入门导引和自由选择穿行的地图和指南。

3.从价值判断看,应该是中国传统面向世界的先进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强调和重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要培养穿越回到古代的人,而恰恰是要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现代视野的中国人。从根本上要让学生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受到精神思想的涵养涵育、人生智慧的启示启迪、民族性格的陶铸陶冶,从而获得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走得更快更远的智慧、信念、勇气和力量。

习近平在2014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会议的讲话中说,“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必须是同时具有中华精神、国际视野、传统文化、当代理念、永恒魅力、教育价值的东西。让现代人从古代思想文化中,寻找世界及中国的未来和方向,寻找新的生存智慧,解决当下人类生存的困境,寻找人类更好、更光明的未来。

4.从内容范围看:应该是跨越千年、兼顾百家的多元文化

中华传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千年历朝历代众多的仁人贤哲不断创造、继承、发展、丰富的多元文化的集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横向上诸子百家璀璨争鸣,有儒家“仁者爱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情怀,有道家“天地与我为一”“逍遥天地间而心意自得”的豁达洒脱,有墨家“欲天下人相利相爱”的侠义精神,有法家“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富国强兵思想,有兵家“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的勇毅果敢,有名家“白马非马”的辩证思维。从纵向上,从孔孟曾思的一脉相承,到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一直到明清的王夫之、顾炎武、黄遵宪、曾国藩、康有为等。

有的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以儒家内容为主,甚至还公开宣称“我们是坚定的儒者”,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样的做法不但有失偏颇,而且也使学生失去了更多的选择。其实儒家也是反对唯我独尊的,孔子的曾孙子思就说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各种学说都是在激烈的争鸣当中完善、丰富并发展的。当然教育者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喜好和立场,但是在教育学生时,就不能执着于自己个人的立场。

5.从实际效用看:应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价值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多功能的教育价值。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具有道德教化、修身正己的作用,其实还具有其它多种价值和功能。大多数传统文化,有大量的修身正心的功能,还是文史知识载体,又是语文学习的范例。如果过于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功能,反而会导致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单一化,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徐梓认为,仅仅把读经与道德建设关联,将读经的意义和价值落在道德建设这一点上,不仅过于狭隘,而且流于表浅。他特别强调指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功用是无形的,不是直接带来什么功利的,因此可以称之为“无用之用”,而“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掌握传统语言文字,更能够形成文化上的认同、情感的皈依,进而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2]

特别是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更应该注意选择有多重价值和功能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收获到审美欣赏、精神涵育、文化素养、惕厉规训、明德修身等多重价值功能,还有更直接的汉语识字、语言积累和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累性、长效性与学生学习短期性、即时性的收益,也就是学习成绩的提高结合起来。

6.从呈现形式看:应该是传统文化中的原文经典

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洗依然众口相传、经久不衰,除了具有不朽的深邃思想和人生智慧外,其独特的文言表达本身就具有独特魅力。其优雅的文辞、创意的思维、隽永的滋味,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审美的陶醉。如果把原文翻译成白话,就如同美酒换成了白开水,其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美文如同美味,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没有人愿意直接吃什么身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的,人们喜欢吃的是把有营养的东西精心烹饪过的美味,同理,人们乐于吟诵经典,最主要的并不是其中有高大上的哲理,而恰恰是其巧妙而有创意的表达,给人以独特的美感,深深触动了人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就是说,是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让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体验。

清代学者袁枚就认为“六经皆文”,强调不是文学攀附于经学,而是经学依赖于文学,“不知六经以道传,实以文传”。袁枚认为,明道意义的六经得以流传,是得力于文学意义的辞章之美,没有文学基础的“道”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要让学生学习原文经典,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积累,让学生从中领略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种隽永之美、永恒之情、浩然之气。

教育内容的选择,既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也决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因此要动员社会上的有识之士,编写出符合上述标准维度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尽可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窄、旧、小、偏、虚”的初级阶段向“广、新、大、全、实”的理想境界转变。

参考文献

[1] 杜悦.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梦溪所长访谈录.中国教育报[N],2007-5-23.

[2] 徐梓.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浅谈国学经典教育之“用”[J].少年儿童研究,2010(18).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容选择传统文化
小班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探究
Papi酱走红原因探析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的内容选择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