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的价值

2017-11-27 11:53马文国
武术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武术教育全球化价值

马文国

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陕西 西安 710068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的价值

马文国

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陕西 西安 710068

全球化不仅给民族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还深刻地影响我国青少年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当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中华武术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教育性和民族性,技击性与审美性等特征,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青少年民族精神,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通过武术教育能够加强我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从而捍卫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竞争力,积极迎接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关键词:全球化 武术教育 价值

1 导语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最广泛和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强势文化强烈冲击民族文化,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应对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我们应该构建文化保护机制来捍卫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积极迎接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挑战。应该重视全球化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文化的渗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要加强我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中华武术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凝结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应该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华武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主要是因其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全方位的教育功能。我们应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中华武术,将其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珍贵文化教育资源,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这也是当今武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2 武术教育的特征

2.1 教育性与民族性

中华武术蕴涵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作为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极佳教材。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浓郁的风格、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凸显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武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国人的喜爱,能够为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提供舞台和有利条件。通过对中华武术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思想、言论及行为的学习,帮助青少年潜移默化地从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汲取传统美德,使其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武术所蕴涵的道德品质教育,即武德,是习武者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范。武德包括礼节、人品、作风、学风等诸多方面,武德是历代习武者的共同信仰和精神价值取向,也是规范习武者行为的基本手段。武德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已经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之精华更应担负起教育的功能。武术不仅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价值,更关键的是学习武术能够完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水平,培育青少年“内外兼修”的崇高精神境界。[2]思想道德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青少年武术教育中实施武德教育,使武德教育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武德是武术伦理观的核心,崇尚武德是武术教育的优良传统,武术向来非常重视武德教育,强调以“德”为先。首先,强调学习武术目的是安邦定国。历代勇士忠勇报国,救国于危难之际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岳飞、杨家将、戚继光、大刀王五、霍元甲等,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榜样。其次,将练武、修身、立志、品德、技艺高度统一,把修身当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生的价值的基础,倡导“未曾习武先明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崇尚除恶扬善、重义轻利、伸张正义。最后,提倡“仁”与“和谐”,“仁”指的是师慈徒孝,兄友弟恭,朋亲友爱。武术界非常讲究师徒、朋友间的礼仪,有“失礼者不可教之,失德者不可学之”之说,主张助人为乐、尊师重道、勤修苦练。“和谐”指的是个体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人作为武术运动的主体与宇宙相通,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是武术伦理道德中的最高准则,倡导恃武而内敛、行侠仗义、大义凛然,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显著特征,应该广为弘扬。[3]

2.2 技击性与审美性

攻防技击性是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和关键要素。武术与其它活动的明显区别就在于武术动作具有攻防的统一性。武术的技击性首先体现在动作的完整性方面,全套动作符合自由活动的规律和武术的基本规律:进退攻守、高低起伏、虚实变化、空间布局等方面都要符合技击规律,攻守兼备、动作连贯,既符合力学原理,又有很的强逻辑性。造型美是武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包括武术的手法、眼神、身法、步法、精神、气力、功力等,在演练中通过人体点、线、面的转变与劲力、节奏、精神等组合出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较高层次的武术能寓武术外部形态的变化、演练者的意识及自我情感于一体,即“形神兼备、内外合一”,“行随心动,心与意合”,以形感人,以身传神,所有的动作皆要发自内心、表现内心,注重姿态节奏和韵律的表现。

武术运动非常注重节奏,“韵”体现着节奏和谐、整齐,合理的节奏说明动作力量、时间、空间分配得当,一招一式协调、顺畅、实用。武术力量的运用注重节奏,如刚柔相济、以柔克刚都体现了武术的刚柔节奏。武术定型动作如同一幅和谐优美的画面,演练者的造型、眼神、重心等都可表现其内心活动、攻防意识以及细节处理。演练者通过动作造型的变化呈现给观众不同的视觉感受,能够在上下、前后、左右等多层面展现出动静、快慢、刚柔的节奏特点,通过这些连续的变化来展现表演者的攻守意识、战术运用及内心情感。

习武者在演练武术的过程中,反复体味和不断提炼,以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是主观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与客观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意境”。武术的“意境”是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出无尽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是审美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的协调。对客观对象来说是“形”与“神”的统一,对审美主体而言是“情”与“理”的统一。“意境”展示出节奏以及和谐统一,使武术的价值不仅表现为技术的熟练程度,而且体现在练者身心的新的体验。武术的意境美体现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3 武术教育的民族精神价值

3.1 武术教育对爱国精神的塑造

爱国主义精神是武术精神的最高层次,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习练武术者都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畏强暴,舍身取义,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利益。数千年来出现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故事,如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军,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福祸避趋之”,虎门硝烟,震惊中外,这些武林中人爱国主义的典范数不胜数,历久弥新,成为千古颂唱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

3.2 武术教育对自强不息精神的培育

习练武术需要坚持不懈多年才能取得进步,如果在严冬和酷暑也能持之以恒,就能获得非常好的锻炼效果,日积月累在武术上有所长进,收获武术的精义,自强不息精神是武术人坚守的美德,有许多故事上流传至今,如“闻鸡起舞”“纪昌学射”等故事。在恶劣天气下坚持练习武术,不仅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毅力和恒心非常有效,能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适应气候变化,还对于青少年的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3 武术教育对兼容精神的追求

中华武术众多门派、技法并存,能够流传至今、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武术的“兼容并蓄”,这也是中国武术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华武术源远流长,融汇了中国悠久文化中的哲学、医学、兵法、技艺、教育、美育等等,与释道玄儒、政治伦理、兵农医艺等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共同组成具中华特色的武术文化整体,使得武术产生出众多的流派和丰富的技术体系。这同时也显示出中华武术博大的兼容精神,崇尚艺综多家,融会贯通,不固步自封,这样才中华武术的气度。中华武术实质上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与各团体、宗族、派别之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结果。

4 武术教育的思想道德价值

4.1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渗透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文化的影响日益广泛,伴随着西方文化而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思想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对民族文化感到陌生,对西方国家和文化的产生崇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迷失。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产生一系列消极反应,如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行为,拜金主义、贪图享受,爱慕虚荣、依赖性强、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思想倾向对青少年人格健康是非常不利的。青少年将来要走向社会,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和吃苦耐劳、独立务实等基本品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对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的思想精神世界造成深刻的影响,道德观、价值观等造成严重的挤压,基本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背离社会规范要求。更有甚者,一些青少年在金钱欲望的驱使下,不择手段牟取物质和财富,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其二,未成年人犯罪、自杀现象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校园暴力事件,青少年辍学,浪迹社会,走上犯罪道路等等。“问题少年”数量的增多暴露出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欠缺,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青少年自杀这一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教育的误区,那就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于看重考试和成绩,忽略了生命教育。应该积极行动,寻找解决途径,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及时遏制或者减少悲剧的发生。

青少年处在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因为青少年可塑性强、年轻幼稚,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欠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诸多危机,德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4.2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危机

教育是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的核心环节,培育青少年崇高的道德品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基。道德建设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为社会培养道德健全、人格高尚的人才。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引发文化冲突与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传统的道德教育显得落伍,青少年成为“迷惘的一代”,道德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信仰危机,好人好事、无私奉献、谦恭礼让等不再成为青少年的道德目标,导致青少年缺乏理想信念,精神空虚,广大青少年在思想品德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危机,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首先,当前青少年教育存在“重智力、轻道德”“知、行分离”现象。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价值取向,导致普遍存在的“重智力轻德育”状况。尽管素质教育呼吁了多年,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评价机制,“升学率”仍然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的核心标准,也是学校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导致“分数才是硬道理”的错误倾向。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唯分数论的功利思想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占据主流,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其次,青少年知、行分离现象严重。很多青少年道德认知水平并不低,更多更突出问题是所作所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知行严重脱节。例如他们清楚地知道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考试作弊、坐车逃票等属于不道德行为,但是行为却完全相反。最后,网络时代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一定的困惑。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由于缺乏权威机构的监管,不良网络文化的蔓延、网络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等网络行为易于失控。很多青少年因沉溺于网聊、交友、色情浏览而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成绩,精神萎靡颓废。

4.3 武术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

4.3.1 提高道德认识,确立道德信念

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等问题,导致青少年知道一堆大道理,却不清楚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也不知道如何践行,不能分辨社会生活中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甚至还受其影响。道德认识是指对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在武术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青少年认识“善恶”“得失”观,运用武术所蕴含的哲学观、辩证思维、系统理论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认识观念。[4]只有当青少年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在没有任何外在的强制与约束的情况下,在学武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和发自心底的热爱。道德信念是指将有关道德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有机结合,成为个人行动的指南和原则。道德信念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具有关键的作用,一旦青少年具备了道德信念,就能将自觉遵守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增强自身行为的原则性、坚定性和一贯性,无论任何环境与条件,都能坚守自己信仰,不忘初心。学习武术需要付出时间与毅力,经过长期艰苦的练习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随着年复一年的练习,精力越来越充沛,非常具有成就感和自豪感。通过武术教育的鲜明例子使学生理解通过学习武术,可以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坚定理想信念,启发、引导青少年提高道德认识,坚定道德信念。

4.3.2 锻炼意志,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时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具备坚毅的道德意志是养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武功的进步与道德意志的磨炼是相得益彰的,人们常说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习武者的经验总结,也是磨砺道德意志的具体而有效的途径。学习武术的过程能有效磨炼青少年的道德意志,锲而不舍、滴水穿石,使青少年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武术教育,可以使提高锻炼青少年的意志品质,从而确立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传统武德它不光视“德”为武之根本,同时还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几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道德认识和信念是前提,道德意志是催化剂,养成道德习惯是目标。武术教育实践贯穿于青少年道德培养的整个过程,将道德培养的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将青少年的道德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武术教育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

5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武术教育不仅要强调技术演练,还应重视武术的文化和教育价值,强化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教育,[5]将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教育和美学教育融于武术教育实践中,以民族精神为导向,以青少年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学生全立位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之精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赵 喜,范嬴轩.浅析武德在武术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价值[J].搏击·武术科学,2011(9):37-38.

[2]邱丕相.武术特征的文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7):6-7.

[3]马文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与学校武术[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7:98-101.

[4]徐姜娟.武术教学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5(4):118-119.

[5]雷 鸣.论学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功能[J].襄樊学院学报,2006(5):115-116.

G85

A

2096—1839(2017)8—0001—04

201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编号:11P076。

马文国(1970~),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教育。

猜你喜欢
武术教育全球化价值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一粒米的价值
论武术教育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1978年-2015年武术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给”的价值
如何走出高校武术教育的困境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