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诠释与使用之间的张力

2017-11-27 11:53张大志
武术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技击中国武术体育项目

张大志

中国武术:诠释与使用之间的张力

张大志

对中国人来说,无论是武术习练者还是吹捧者都喜欢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八个字来形容他们心中的武术形象。在华夏大地开展的众多体育项目中,恐怕没有哪个能像武术一样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体现着浓郁的民族性。我国首任武协主席李梦华曾这样表达对武术的看法:“作为体育项目,武术在我们所有项目中仅占五十分之一,但我们要以百分之五十的精力去重视它。”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在当选国际武联主席后也表示:“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可以说,这些表述传达了武术管理者对武术的基本看法,为武术的发展定了基本基调,也体现出管理者对武术发自内心的厚爱。

令人唏嘘的是,中国武术的发展并没有因为源远流长的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而独树一帜,也没有因为高层的美好诠释而前程似锦。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各种对立的事物和因素,

它们相互冲撞,甚至是相互排斥。这些年,中国武术一直在传统与现代、国际与本土、表演与技击、套路与散手、神化与真实等二元对立的张力中游走,很难找到一个合适而又明确的定位。在这种状态下,中国武术不再是确定的、秩序的、中心统一的,而是混沌的,充盈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左右摇摆,似是而非的混沌状态,让人越来越看不清中国武术的真容,把握不住未来的发展方向,显得既神秘又不可控。

这种混沌为中国武术提供多重意义的信息和多向度解读的同时,也为中国武术当代定位预设了诸多障碍,造成了认识与诠释的困难。在伽达默尔看来,人是有限性或历史性的存在,因此在理解事物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永远无法脱离偏见甚至是误读而达到对事物纯客观的认识。联想到前不久中国武术界出现的“网络约架”事件,以及涉事双方在此次事件中的表态,对中国武术的认识尚停留在能不能打的层面,将“不打”视为当代武术最大短板,甚至视为弄虚作假。事实上,当我们在充分了解所处的时代后会发现:现代社会早已把技击格斗的对抗意义削弱到最低限度,健身、休闲、娱乐、观赏等意义正当其时。所以,在对中国武术进行诠释时,既要重视观察者的意义挖掘,也要考量历史语境的限制。

在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艾柯看来:“那种试图去寻找一种终极意义的努力最终也不得不向这样一种观点屈服:意义没有确定性,它只是在无休无止地漂浮。对一个星体的界定不是根据其形态与功能特征,而是根据其与宇宙中另一个星体的相似性关系(尽管只是部分相似)。”古往今来,许多民族都创立了风格各异的搏击技术,如广为人知的拳击、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等,它们与中国武术一样都是人体动作的综合提炼与具体使用。正是基于攻防技击的相似点,我们才认为不同技击手段之间具有巨大的通约性,进而具有可比性。从中国武术内部来看,不同门派间的技术切磋,也是建立在身体动作的可通约性之上。从实用角度看,“诠释某个事物、认识某个事物、深入某个事物的本质等,描述的都只不过是使用事物的不同方式。”

实际上,虽然中国武术与西方拳击、韩国跆拳道甚至是日本的空手道分属于不同的民族,是各个民族体育的典型代表,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技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会发现:中国武术与各种搏击技术间的界限并没有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清晰。李小龙练过咏春拳,也练过拳击,还接触过菲律宾棍术,但他最终创立了截拳道。他从容自如地在不同文化中游走,游刃有余地掌握了各种技术风格的精髓。在李小龙身上,我们丝毫看不出各种技术间的违和感,也找不到各种技术间的显著界限。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追问:为何要人为地在具体习练者与搏击项目之间划下这样一条大鸿沟呢?对于一个具体的体育项目而言,到底是对它的阐释重要还是对它的使用重要呢?实际上,对中国武术而言,我们不断探寻的本质,寻求它的时代价值,最终目的要在诠释与使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可以说,当我们从对中国武术的认识从单纯的诠释转移到具体使用时,我们会发现:中国武术是在诠释过程中逐渐被建构起来的,而对它具体的使用又检验了诠释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作者为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博士,副教授)

猜你喜欢
技击中国武术体育项目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