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下民国时期武术探究

2017-11-27 11:53张贺峰
武术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精武国术武术

张贺峰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文化语境下民国时期武术探究

张贺峰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分析法等方法对民国时期的武术进行分析与再审视,并从文化视角看待武术,得出武术文化抛却民户之见、男女之别的创新性继承与回归校园的多元化教育;武术承担民族使命、引领精神旗帜向民族崛起推进,顺应时代潮流、振奋国威,向竞技化、大众化、全球化发展;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核心竞争的软实力,其发展的每一步无不透漏着中华儿女的龙虎精神和传统内涵,它为现代化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武术领域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武术 民国时期 传统文化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的演变,“文化”这个词汇的进一步理解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从而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渐渐将它与所处的生活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武术,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具有民族意义的文化产物、民族瑰宝。由社会所引发的每一次革新都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武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它的发展趋势见证并解读着中华民族的时代讯息。中华民国这一历史阶段,历时三十八年。在此期间军阀割据、政治动荡、政府变迁、不同思潮的激烈交锋、土洋体育的争斗不断以及连年战火等因素,都影响着民国时期武术的开展。但这一时期的武术仍呈发展趋势,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对近代中国武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它不仅打破封建社会思想禁锢的边界,也突破封建专制的障碍,从而引领武术这一文化现象迈向新时代的重要步伐。与此同时,武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随之激荡起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抉择,它随时代脉搏的跃动而不断延续着它的勃勃生机,同时也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1 武术文化继承与教育

1.1 武术文化继承

人类文化发展绵延不息,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文化的继承。中国传统武术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其褒含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对武术的继承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方式。而对于武术而言,其继承的不仅是武术技击方面,更多的是尚武崇德、振奋民族、顽强不息的武术德行方面。

武术文化的继承关系到其延续、发展的问题。从文化内部的微观过程来看,文化继承过程是依靠人类社会成员由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实现的,因此,武术文化的继承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历史环境、时代特色等有泯灭不掉的联系。

学校教育: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屡遭重大变革,军事方面遭受的重创使中国面临被列强剥削的危机,受当时社会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寻求变革图强。此时,在保种主义和强国思潮以及晚清以来倡议武备教育观念的渲染下,民国时期的体育教育逐渐形成。“清末民初的体育教育目的,主要着眼于尚武层面,体育为军事服务,也形成了一般学校教育为军事教育铺路的现象” 。[1]随着社会新思潮的出现,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观念上升,民国时期受各种文化现象的影响,武术的继承方式有了进一步的改变。打破了武术上固有的重男轻女的传承倾向,突破了门户之见,凡是我国优秀传统武术的类别、项目均可广泛进行传授和继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少不了人的参与,政府鼓励和支持并吸纳民间优秀武术家进行传播。

中央国术馆、精武体育会:民国时期是中国固有的文化本体——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相互碰撞和磨合的时期。与古代历史时期的武术相比,进入 20 世纪的武术开始接受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近代体育文化洗礼,从而踏上了一条向近代转型的历史道路。武术传播也转向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提倡发扬武术和传播中国武术为目的的专门组织——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此后,中国武术的传播步入了主动向国际推广的历史轨道。民国是武术变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华国术馆是官方武术组织传播的典型代表,而精武体育会则是民间武术组织传播。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是民国时期两个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武术组织,是为近代武术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两个组织,同时也为现代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从组织性质上看,中央国术馆属于官方武术组织传播,而精武会属于民间武术组织传播,与现在武术传播的形式相符合。从组织内传播来看,两个组织均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纵贯全国各地的组织系统” 。[2]这是当时其他武术组织所无可比拟的。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环境所赋予的军事目的,中央国术馆更注重强健体魄,从而壮大国威,其军事性质颇浓;精武体育会更注重从人格修养、道德文明等思想方面救国,其文化教育色彩较为浓烈。两大组织的不同特点代表了民国武术发展的主流和特点,它们在继承传统武术传播与发展的优势之时,也吸收了西方体育传播的长处,并加快了对外交流、向世界传播的步伐,开启了武术对外传播与发展的新篇章。

1.2 武术文化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专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都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文化系统。“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本质性的,而教育则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3]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决定了教育的内容,教育促进文化的保存与延续,更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促使文化不断创新。民国时期的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时代赋予了它传承武德、改善体魄的使命。救亡图存、振奋国威的时代讯息把武术文化推向了一个重要的舞台,武术的教育也越来越彰显重大的意义。

武术教育在社会和校园内的传播和推广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大支持,“发扬国威,强身健体”的文化宗旨,抵制了西式化体育的强行侵入和军事化体育的发展,在社会精神文化层面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学校国术教育事业的推行,一方面依赖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有利于逐步实现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从辅到主、从边缘到中心的地位转换;另一方面,行政推行始终为倡导者所重视”。[4]除此之外,还受到当地武术组织以及政府、官方推行的武术部分们的有力配合。学校武术的推行涉及政府、教育局、社会局等诸多官方部门,在推行过程克服种种困难后,没有官方行政力量的介入很难达到预期成效。尽管如此,民国时期武术文化在社会上和校园内的教育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至今对武术发展仍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当今文化教育和传播方面仍有借鉴意义。

2 武术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2.1 武术的民族性

“民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长期发展和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一词是赫尔德首先提出的,除此之外,他还创造了“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词汇。其实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所遵循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又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笼罩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有机体的最隐秘的表现,是民族特性的根本。正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才有民族的文化传统”。[5]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经过积累和沉淀,已经形成固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中国武术则是涵盖了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成就。凝聚了文化色彩和民族精神的中华武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作为中国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被赋予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先天性的文化色彩。

武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堆积沉淀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民国时期,武术则被推向了历史舞台,一方面,它是民族内部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健体魄、自立自强、顽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武术德行正是民族性的精神勃发。另一方面,封建体制被推翻,追求自由、民族的历史关键时刻,人们在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武术代表着民族的希望,代表着民族精神,从而向新时代迈出更为关键的一步。上海“精武体育会”的创立和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习武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孙中山先生曾在《精武本纪》中高度赞扬了“精武会”和具有民族性的“尚武精神”。作为国之精粹的国术,在民族大义面前尤其彰显其必要性。

2.2 武术的时代性

一个民族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只有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并不断推陈出新,抱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对待每一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才褒以其先进的特性。民国时期,国人在摸索和探求体育文化的同时,传统武术不负使命,率先纳入了改善民族体魄的位置,在民族复兴和崛起的道路上承担着重要角色。

由马良发起并进行创编和推广的《中华新武术》呼应了时代的召唤,符合了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改变了之前传统武术在“土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同时也凸显了“新”的特色,让习武群体体悟了新奇的一面,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新武术的出现加快了传统武术固有的封闭状态向近代体育开放式的转型,并积极而有效地推动和普及武术活动。它的出现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对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以及学校武术教育,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时代潮流的强大推动下,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使武术被视为为国家、民族争光、为军事作准备的重要内容,民主思潮的推动使武术成为塑造个人的重要手段。在这一武术发展的大潮中,以太极拳为主的太极武术呈现出明显盛于少林、形意、八卦等武术的空前发展态势。大批的民间武术家投身于城市武术行列的怀抱,并有些许知识分子及资本主义家也积极习练太极拳,这为太极武术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相对开放的环境加速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太极武术的传播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武术书籍大约有500种,而专门论述太极武术的著述就在100种以上,且形成上述层次各异、目标多样的完善体系”。[6]综合性武术书籍中涉及太极武术的亦不在少数,再加上大量论述太极武术的文章,太极武术吸收了现代科学理论和西方体育的大量科学而进步的因素,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功能体系趋于完善,在当时出版的大量太极武术书籍及发表的太极武术论文中,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受到了人们的充分重视和较深刻的理解等。这些都说明了当时太极武术兴盛的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武术技击特性和竞技价值的科学认识与弘扬使民国时期的武术出现了竞技化的发展方向,这一发展趋向与当时民族观念的驱促、奥林匹克运动的冲击也有密切关系。民国时期的武术竞技呈现出融武德观念、含民族情感、寓军事色彩、重实用价值的特点,且武术竞技盛极一时,成为武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发展之路。“民国初年称武术为‘国技’,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称武术为‘国术’,也说明人们以技术观武术,注重武术的技击特性”。[7]1935年,范振兴将练武的基本目的归结为技击。他在运用人体力学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武术是‘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力量的运用’,‘以人体力量运用的因果法则之发见为手段’,‘国术乃是一种技术’,‘欲想使身体力量得到最合理的应用以达到技击的目的’,‘只有顺着身体的自然在生理构造所允许的范围内才可以’。范振兴的这一番言论吸收了现代生物力学、生理学的知识,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8]当时也出现了武术上擂台的现象,许多由地方组织或官方承办的武术比赛不仅促进了武术的交流,同时也呈现出竞技武术的雏形,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新”的一面。

3 武术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化

3.1 武术是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长期形成的,当它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形成之后,由于自身文化功能的稳定性与普适性,使之成为强有力的文化惯习,逐渐渗透到文化主体的集体意识中。“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符号烙印”。[9]它不仅彰显了其民族特有的文化语境,也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而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它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播与发扬,淘尽时代的洗涤且赋予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并能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语境中发挥特定作用。

张岱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甄别与考究了他在《易传》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0]这两个命题,不仅集中体察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也彰显了中国所特有的的君子文化实质。无独有偶,司马云杰则认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而武术则涵盖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注重习武先习德,德育为先前保障。武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武术德行乃是传统武术属性之根本。撮其要点,上溯原始武舞的起源,下至民国时期的发展,武术作为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无不渗透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传统内涵,其武德内涵投射出传统文化的文化形态及文化表象。

3.2 武术的现代化

文化变迁中的传统与现代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事物,二者既竞争又混合,既冲突又融合,各有利弊,共同发展。现代化的本土化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再创造,是现代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文化现象。“‘现代化’是动态的‘因’,是实现的过程和手段,‘现代化’也是静态的‘果’,是要达到的目标”。[11]随着国门的进一步开放,世界全球化愈演愈烈,在现代工业化革命的巨大推动下,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代表新思潮、具有先进意义的思想主义者。在孙中山先生的带领下,我国迈向了新时期,逐步走向现代化。武术在这一时期出现勃勃生机,备受国内外青睐。

受尚武图强、振奋民族精神浪潮的影响,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化道路上,马良发起创编和推广的《中华新武术》,正是武术迈向现代的一个创举。上海“精武体育会”的创立与发展,极大地激励了广大社会爱国人士的参与,附和了民国时期人们的时代呼声。“中央国术馆”的发起与没落,正是武术文化在现代化道路所做出的重大历史尝试。民国时期,武术在现代化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赋予了一定意义的时代嬗变,对近现代武术史研究具有重大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武术道路曲折坎坷且不断与时俱进,不仅表现在它的外部张力:武术向竞技比赛方向发展;武术面向国际化;武术向大众化发展,男女武术均衡发展;武术抛却门户之见共同打开了崭新的一页。尤其在武术文化方面的内部引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继承和创新发展方面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文化教育方面,武术回归校园,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顺应时代的潮流,附和人民的心声;武术不负所托,担当起了尚武图强、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重要角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始终保持发扬国粹、强身健体的文化宗旨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共同振兴中华泱泱大国的风采,为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吕思泓.民国时期学校武术考论[J].中国体育科技,2016(2):16-23.

[2] 解景予.中国武侠电影的形式变迁与文化守恒[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 马爱民.略论民国时期的武术研究及在学术问题上的争鸣[J].体育科学,2009(10):83-88.

[5] 尹洪兰.民国时期重要武术比赛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13(3):128-132.

[6] 施鲜丽,蔡仲林.民国时期的武术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5(2):11-13.

[7] 易剑东.民国时期武术竞技述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10):7-12.

[8] 旷文楠.中华武术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3):1-6.

[9]陈振勇.人类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启示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45-47.

[10] 郭玉成, 许 杰. 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传播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05(12):14-17 .

[11] 杨少雄,苏肖晴,等. 试析中华武术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嬗变成因[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1):5-9 .

On Wushu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View of Cultural Context

Zhang Hefeng
(Graduate Department of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 inductive analysis, studies and reevaluates the Wushu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study Wushu, and finds that Wushu culture had given up the family restriction opinion, the difference of men and women opinion, and reached a innovative inherit and returned to the diversity education of schools; Wushu bore the national mission, led the spirit flags to to promote national rise, conformed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exciting to the athletics, popular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Wushu as a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oft power, every step of its development revealed the city spirit and the traditional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the modernization has made a promine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Wushu.

Wush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G85

A

2096—1839(2017)8—0015—04

张贺峰(1992~),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精武国术武术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精武英雄
精武英雄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百年精武体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及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