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磊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王小磊
出于文化自觉下对国术价值的认识,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后即积极开展推行国术的工作,意图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在推行国术的工作中,国民政府设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级国术馆作为专门的国术推行机关;颁布法令,要求行政机关及军队等练习国术;重视教育力量的运用,并通过宣传等方式辅助推行。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国术推行工作对于国术自身的推广与发展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限于时代条件,其注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与目的。
国民政府;国术;传统武术;发展
国术,即中国的传统武术运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张之江等人提议用“国术”一词代替武术,并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随即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于1928年由内政部颁发训令,要求提倡国术,由此开始了推行国术的工作,并贯穿其整个统治时期。目前学界有关近代国术历史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主要集中在国术自身发展、国术组织及国术国考等方面。关于国术自身发展的研究主要有:尹洪兰的《民国期间的国术统一运动》,对以统一国术教材、审定国术名称、打破派别、沟通国术与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国术统一运动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国术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普及化问题;周蕾的硕士论文《国术的近代调试》,通过对中央国术馆工作的考察,认为近代国术走上了民众化、科学化与军事化的道路;丁守伟的博士论文《中国传统武术转型研究(1911-1949)》,从体育化、组织化、科学化、政治化等方面考察了武术在近代的发展演变,等。庞玉森的《中央国术馆史》、昌沧的 《南京中央国术馆始末》、李文鸿等人的《中央国术馆组织性质新考》、袁宇宁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河南国术馆研究》等成果,对以国术馆为代表的国术组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李臣、郑勤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第一次国术国考及其影响 》、徐诚堂的《第二届国术国考研究》、肖湘琳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术国考研究》、蓝柏玮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术竞赛——以两届国术国考为例》等成果则是对民国时期国术国考活动的考察。而对于以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主导进行的国术推行工作的研究却尚属空白。本文拟对国民政府推行国术的缘由与方式作简要梳理,并进而考察其成效。
文化自觉,根据费孝通先生的解释,便是对自身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国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项具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体育运动,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将武术视为街头卖艺的把戏。自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在西方器物传入的同时,西方的体育运动也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并且影响日增,传统武术运动则更出现了一种衰落的迹象,“西洋运动随欧风东吹而来,国术便受大众漠视,而行将绝灭了”[1]。人们从中产生危机意识,进而对武术的文化地位进行反思与定位,并对其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上海中华武术会创办者吴志清指出:“吾国近今固不乏所谓体育家者,然大都采取东西洋之体操术,而对于我国固有之武术不注意,国粹沦亡不亦可痛乎”[2]。将衰落中的传统武术视为一门国粹,说明武术的文化价值已经开始得到重视。国民政府官方国术组织中央国术馆的创办者张之江更是将武术提升到了与国学相等的地位,他在提议为武术正名时指出,“我国技击之术,发达本早,代有传人。近年虽稍稍凌替,偶有能者,其方法途径,别具神妙,与国学同有优异之点,故正名曰国术,发辉光大,自不容缓。”[3]而国民政府同意更名“武术”为“国术”,则反映出国民政府对“国术”文化地位的认同。更有时人指出,“国有文武,文是国文,武即国术,国文不可废,故今日以本国文字为主,外国文字为辅,国术也不可废,国术亦当取本国武术为主,外国体育为辅。”[4]张之江在 《提倡国术之主旨》一文中也写到,“国术一道,为我国固有之国粹,与我国民族进化之历史,同有密切之关系。盖以肇自黄帝,盛于汉唐,以迄宋元明……诸代;实为我种族之魄力,文化之保障。独惜近代,不幸萎靡而湮没矣!……是故吾人努力提倡,为欲保全国粹,恢复固有之技能,以期发扬光大。”[5]有人甚至将近代中国衰弱的原因,归结于国术的衰落,“吾国文化,自欧风东渐体育一科,多注重西式,对于国术,多视为无足轻重不相竞研,以致数十年来民族依然不振,国势日益衰颓,国难日急,国耻日深,言之凄然!”[6]可见,国术的文化价值在西方体育的传入与冲击下被重新发掘,进而上升到了至上的地位,并被认为同国家的存亡具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所谓的“土洋体育之争”,国术的价值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认可。正是出于这种对国术的文化自觉,时人将其视为一剂救国良方,其功能与作用逐渐被突出并放大。因此,国民政府的推行国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对这种文化自觉因应的产物。
近代以来,中国屡受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历次对外战争均以失败而告终。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下,人们努力探究国难的成因,并寻求强国御侮的途径。由于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时人将中国人体质的羸弱视为国耻,并认为这是造成国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若是要澈究我的国家,何以会遭到这样地步的原由”,“就是国民羸弱不健的体格,也可说是一个很大的主要原由”[7]。因此,强国必先强身,“体育救国”逐渐成为时代的呼声,而作为一项固有的传统体育运动,国术则备受时人推崇,在“体育救国”的呼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为国民政府所着力推广。
国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具有强健身心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出于对国术的文化自觉,时人进而认为国术较西式体育运动为优,并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如“设备简单,是一种最经济的运动方法”,“不限男女老幼或某人固有体质的强弱,这是一种最普遍的运动”,“可使身体各部分平均发育是一种最合理的运动”[8]。《大公报》在1932年的一篇社评《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中,对西式体育进行了贬损,称西式体育“往往损害健康,甚者夭寿”,提倡发展国术,张之江进而称“即令有益,而限于经济条件之苛,何日可望普及乎,故发展体育,起敝振衰,非提倡土体育之国术不为功”[9]。更有时人认为国术运动能够改造羸弱的国民性,振奋民族精神,如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指出,当时中国的国难源于国民的“惰佚”“衰弱”“自私”,而 “惟国术能增民力,民力增则不患衰弱矣,惟国术能振民气,民气振则无复惰佚矣,亦惟练习国术能养成扫除宗派门户之习惯,一以御侮雪耻同仇敌忾强种救国自卫生存之目的为依归,趋向既一,则自私之恶习,内争之纠纷,自以渐而去之矣”[10]。国术在强健身心方面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取得了凌驾于其他体育运动之上的地位,时人进而将摆脱“东亚病夫”污名、达到民族强盛的希望寄托在国术运动上。
除却强健身心,国术在国防军事上的价值也受到了高度推崇。近代中国的外侮日亟,往往伴随着军事上的失利,军事力量的薄弱成为历次对外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开始了军事上的准备与建设,以应对对外,特别是对日战争。国术作为一项发源于古代战争的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格斗功能。尽管近代战争中已广泛使用枪炮,但近身肉搏仍不能避免。因此,国术在军事上的效用受到了国民政府相关人士的重视,如蒋介石在《提倡国术之本义》一文中便指出,“民族图存,必以武力为后盾;而武力之短兵相接冲锋格斗,国术往往能操胜算。”[11]张之江则在《敬劝同胞速练国术备纾国难书》一文中对国术在国防上的功能进行了战略上的思考:“倘能急速从事于国术普及训练,使加入军队,肉搏近战,白刃相接,可增加强大之战斗力,留在后方,则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堪负警戒保卫之任,其利一也。以谙习国术之民众,卫乡土,而腾出全部之军队,任国防,遍储强健雄武之丁壮,以备征募,平时寓兵于民,一旦动员令下,通国皆兵,其利二也。”[10]国术具备军事上的效用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认同,并契合了国民政府加强军事准备与建设的需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随着国内局势的相对稳定,国民政府开始了各项建设以图发展国力。鉴于对国术所具备的强健身心与增强国防的双重功能的认识,国民政府将其视为强国的途径之一,蒋介石即曾指出,“查我国技击之术,起源甚古,寓理尤精,大之肉搏疆场,固足以杀敌而致果,小之个人锻炼,亦可以健体而强身,较之现代体育,实有过无不及,亟宜努力提倡”[12],“研究国术,亦为救国要途”[11]。为此,国民政府采取种种措施着力推行国术。各地方亦针对地方情况,纷纷制定颁行国术推广办法,如1933年江西省颁发《提倡国术办法》,1934年湖北省颁布《修正湖北省提倡国术办法》,1937年湖南省制定《湖南省国术推行办法》等等。可以说,国民政府对国术运动的推行工作是在对国术文化自觉下的一种强国梦想的寄托,反映了国民政府冀图通过本民族固有文化与技能的复兴以达到强国御侮、复兴民族的目标。
推行国术作为国民政府主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类国家机关则必然也参与其中,国家机关参与推行国术的工作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设立专门的推行国术的行政机关,即中央及地方各级国术馆;二是向各级行政机关及军队等推行国术,即将国术运动列为各级机关及军队等的训练内容。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便设立了专门的国术机关,负责国术的推行事宜。经张之江等人提议,国民政府于1928年批准成立中央国术馆,直属于国民政府。《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规定: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面健康为宗旨”,主要办理“一、研究中国武术,二、教授中国武术,三、编著关于国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四、管理全国国术事宜”等事项[13],对于国术的推行工作具有重要的统筹作用。在研究国术方面,中央国术馆的主要人物提出“科学化国术”的主张,即运用近代西方科学理论改造传统国术,进而有利于国术的推广;在教授国术方面,中央国术馆在馆设有研究班、练习班、女子练习班等进行国术教授工作,直接派员赴其他机关场所进行教授,并负责国术师资的培养工作,“以使国术技能普及全国各界”[14]。此外中央国术馆还出版大量国术教材与相关书籍,发行《中央国术馆汇刊》等期刊,举行国术表演,举办国术考试,拍摄有关国术的电影及参与国术推广办法的制定等等,促进了国术运动的推广与传播。
国民政府还在各地方设立相应的国术馆 (社),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推广国术的国术馆体系。中央国术馆下设省(特别市)国术分馆,省国术分馆下设市、县国术支馆,市、县国术支馆下设区国术社,区国术社下设村、里国术支社;特别市国术分馆下设区国术社,区国术社下设里国术支社,各级国术馆、社又分别受各级政府管理。各级国术馆、社均以“提倡国术”为宗旨,以研究国术、教授国术等为任务,成为各地方的国术推行总机关,如1937年颁布的《湖南省国术推行办法》即规定:“省国术馆为全省推行国术之总机关,直隶于省政府,县国术馆为全县推行国术之总机关,直隶于省国术馆,并受县政府之监督,区镇乡国术社,受县国术馆之指挥”,并规定了各级国术馆(社)的具体工作有:由省国术馆制定颁行统一的国术教材,负责实施各种国术训练,举行国术比赛考试,举行会操表演等等[15]。至1933年底,已有山东、安徽、上海等25个省市成立国术馆,各省、各县的国术馆、国术支馆超过300所。1934年,中央国术馆呈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令各省市,“于各该地方款项内筹出一定经费为推广国术之用,凡各省市已有国术馆者,限一年内通统成立县区国术馆社;其各省市未设国术馆者,统限一年内至少先成立省市国术馆,以次推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复,“电各省市党部、政府于不增加捐税范围以内妥为推行”[16],各级国术馆逐渐普遍设立。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地区国术馆受到了严重破坏,以山东省为例,战前山东共有县国术馆107个,到1947年仅剩益都、博山、长清、齐河、泰安等5个,但战后随即又开始了重建的计划[17]。1946年国民参政会通过决议,要求限期完成各省、市、县国术馆之成立。
国民政府为广泛推行国术,国家机关亦成为推行国术的重要对象。国民政府运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颁行一系列法令,将国术运动列为军政机关的训练内容,以发挥国术的效用,并希望以军政机关为表率以带动民众投身国术运动。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发训令,要求各地官吏督率职员、警役练习国术,并颁布了 《各省民政厅县市政府公安局等训练国术办法》,其中对各机关推行国术训练作了详细规定:
“(一)各省民政厅各县市政府公安局等,应将国术一项,定为训练职员警役之日课,聘用娴习国术人员,认真教练,每日上午六时或七时,各该长官亲率职员警役,一体练习。
(二)练习场所,应设于本署附近空地民众共见之处,各该长官亲率职员警役,在场练习,务使民众便于观览,并剀切演讲国术利益,劝其共同学习,以期造成风气。
(三)应选购关于国术浅近书类,加以白话注释,于每日在讲堂训练职员警役时,作为训练课本,与其他课本共同讲授,并于讲堂内陈列国术书籍图画,以供浏览。
(四)当与本地公正人士,筹设国术研究会,对于熟习国术,品行端正之人,赞助而鼓励之,集合会员,以资提倡,到处讲演强身卫国要旨,以资劝导,一面设立平民图书馆,于其他应用各书外,兼陈列国术图书类,以供众览。
(五)各县举办保卫团商团,应将国术一项,与军事操练并重,责成各县县长,不时下乡巡视,认真考验。
(六)各县市政府公安局训练职员警役成绩,每三个月一次,列具详表,呈报民政厅查核。”[18]
1932年,蒋介石分电江、浙、皖、豫、鄂各省省主席,要求“于训练民团干部之际,将国术列为主要术科,聘请专家认真教授”[19]。同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要求“凡有国术分馆地方,所属党员尤应踊跃参加”[20]。1933年江西省政府颁发的《提倡国术办法》规定:“通令本省所属各部队暨保卫团队,将国术一门,列为主要课目。”[21]1934年3月,国民政府军政部通令各部队将国术增设为必修课目。同年,蒋介石通令各省机关各部队,要求“对于国术须认真提倡练习,庶足全健身体,以强国脉”[22]。湖南省在1937年颁布的《湖南省国术推行办法》中规定:“公务人员每周至少须受两小时至三小时之训练,警察义勇队每日至少须受一小时之训练”[15],同时军队中亦设有国术队,进行国术传习。上述法令,将国术运动推行到了国家行政机关及军队等组织中去,对于国术运动的进一步广泛推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欲使国术广泛地推行,教育力量的参与必不可少,国民政府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途径,向民众普遍推行国术运动。学校是文化与技能传播的重要媒介,国民政府十分重视发挥学校在推行国术的工作中所应有的作用,将国术运动纳入到各级学校的体育课程之中,重视学校国术教育开展,提倡学生练习国术。1931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及《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课程标准》,将国术列入教学大纲,国术被纳入中学体育课程之中。1932年第一次全国体育会议召开,会上议决“将国术列为各地各级学校必修科”[23],同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国民体育实施方案》,对国术运动在各级学校中的具体推行作了相应的规定。国民政府教育部又于1935年将国术列为会考科目。出于对国术功用的认知,国民政府在艰难的抗战期间仍非常重视国术运动在学校中的推行,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即通令各地教育机关,要求普遍推行国术:
“查国术一项,有健身强种自卫御侮之功效,设备简单、经济便利,极合我国现时经济状况及抗战之需要,尤宜普遍推行,以建立健身自卫之基础。十余年来,各级学校能采用者固不在少数,惟查一部分学校,因人材关系,尚未能尽量采用。此后各校应积极提倡普遍推行,庶我国固有之体育活动,得能发扬光大,除分令外、合行令仰各地遵照。”[24]
由于中央政府的提倡,地方各级政府亦积极推动学校中的国术推行。早在1928年8月福建省教育厅即颁发第181号训令,要求各级学校切实提倡国术:
“查国术一道为我国特长之技能,自昔以来国民尚武精神于焉寄托,迩者国人对于身体之锻炼不加注意,遂致此种技术日就衰微,须知一国特殊之国技,即所以表现其立国之精神,宜使光大发扬以养成健全之国民而树民族之基础,穷源探本,非从教育入手不为功,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该校长切实提倡并将办理情形随时呈核此令。”[25]
1933年江西省政府颁发的 《提倡国术办法》中规定:“本省各级学校,对于国术一门,应列为必修科。”[19]1934年湖北省政府颁发的《修正湖北省提倡国术办法》中规定:“各学校体育应遵照国民体育实施方案将国术列为正式课程并聘请国术教员教授国术。”[26]1935年福建省政府指令省县公、私立中等以上学校,“尽量提倡国术教练,聘用国术考试合格人员充当国术教练员”[27]。而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市,对于学校中国术运动的推行更是十分重视。1931年南京市教育局会同中央国术馆拟成立 “首都中小学国术教育推行委员会”,以负责南京一切国术教育与推行事宜。同年拟定“推行办法九项”,对国术推行事宜作了具体的规定:“(一)小学高级部及中等学校,均将国术列入必修科。(二)中学国术科,每周以一百五十分钟为度;小学国术科,每周以一百二十分钟为度。(三)教学时间,月水曜日下午四时起上课;火木土曜日上午八时起上课。(四)国术教师,由中央国术馆派员担任之。(五)先就市立学校推行。但附近市校之私立学校亦得加入之。(六)将全市学校,划分为若干教学区。其教师分配方法,由国术馆规定之。(七)在市校运动会及全国运动会时,全市学生均须总表演一次。(八)国术教材由中央国术馆编订。(九)以上各案由京教育局通令市内各校,切实遵照办理云。”[28]同年南京市政府核准南京市教育局所拟定的《本市各级学校推行国术办法》,其中对国术师资的培养与训练、国术教材的选择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南京市教育局亦拟定了《中小学推行国术办法大纲》。这些措施与规定的颁行,对于保证国术运动在学校中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
除学校教育外,国民政府还注重运用社会教育的方式向民众推行国术运动。民众教育馆是国民政府时期的重要社会教育组织,也承担着向民众教授国术的工作,在国术推行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931年南京民众教育馆即组织国术研究会,聘请名师教授民众国术。在其颁布的《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国术研究会简章》中规定:“本会以提倡体育增进民众国术技能为宗旨”,并且“本京人士凡有志学习者,皆可报名参加”[29],给南京社会各界人士以学习国术的机会,促进了国术运动在南京的推广与传播。1931年江西省政府颁发的《提倡国术办法》中规定:“本省民众教育馆,应聘请国术家担任指导教练民众之责”[21]。在相对落后的萧县地区,该地民众教育馆亦于1934年组织国术团教授民众国术。1935年福建省政府要求省立民众教育馆开设国术训练班,“对于一般民众施行训练”[27]。在湖南,则设立有国术训练班,不论男女老幼,均能参加练习国术。国民政府通过借助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向各级学校学生及民众教授国术,扩大了国术推行的范围,推动了国术运动在全社会的传播与推广。
除以上措施外,国民政府还通过宣传及举办比赛等手段以辅助推行工作,如国民政府一些机关刊物即刊登有“提倡国术十要义”等宣传标语,举行提倡国术周。国术刊物的增多,国术比赛的举行及对国术的报道等,提高了国术的地位,加深了民众对于国术运动的认识,有利于促使民众投身到国术运动中。国民政府为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而大力进行推行国术的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逐渐形成一股国术热潮。这对于国术运动本身的推广与普及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逐年演进,其效渐著”[30],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人对此有评论说:“自政府当局提倡以来,各地应之而兴,盛极一时,学习人材济济,……其成绩在体育方面,已建立有相当功绩。”[31]作为专门的国术推行机关,国术馆设立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国术推行工作所直接到达的范围。自推行国术以来,省市县等各级国术馆逐年设立,渐为普及,及至1933年底,山东、安徽、上海等25个省市成立国术馆,各省、各县国术馆、国术支馆超过300所,范围已涵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各级行政机关及军队对于国术训练也广泛地开展起来,如南京市聘请国术专家对市政府职员进行国术训练,何键的部队在1930年到1937年的7年中即培养了大约三千余名武术骨干。大、中、小学及各地民众教育馆大都进行了国术的教学工作,并在一些学校中产生较大反响。由于这些措施的推行,民众接受国术训练的人数十分可观,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仅在中央国术馆开办的国术培训组织练习过的国术学员就已达三四千人[32]。以山东青岛为例,从事国术练习者“综军警工商学各界之计,为数不下万人”[33],占人口比例相当可观。练习国术的人数的众多直接反映了国民政府的国术推行工作对于国术推广与普及所产生的成效。
文化是由经济、政治所决定的。由于民国时期经济的艰难困顿、社会政治的不健全,国民政府的推行国术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注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目的。经济上的困难导致国术的推行日益衰退。时人对当时国术推行的情况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国术运动自民十七八年朝野一致的提倡宣传,继之以实际的行动,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开始之后不能有更惊人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不仅限于国术界,即一般的体育运动也都只有表面的热闹。实际上,参加的人数只有一天天的递减,活动的领域较前缩小,造成参加者少旁观者多的现象。这现象的形成,可以说与现实的经济恐慌有深切的关系。”[34]由于经费的困难,江苏、湖北、福建、青海、甘肃、察哈尔及烟台等地国术馆至1935年也都陷入了停顿。政治的不健全也制约着国术推行工作。一是现实中腐化的政治风气影响到了国术推行工作,部分省、市、乡、区国术馆逐渐衙门化,著名国术家马步周指出:“因为提倡的不遗余力,省市乡区的国术馆,威气虎人,也等于军政机关,所以人才辈出:扛笔杆的,吹法气的,鱼肉乡民的,形形色色国术家,无一不备。成绩在哪里?只有造成了破坏社会的一种蝇营苟且的组合。”[35]二是中央权力缺失,导致国术推行工作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其实际控制地区有限,大部分地区仍由地方实力派掌权,反映到国术推行工作上,也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情况,时人指出:“中央既无力领导全国,而各省又根本不理睬中央……全国国术馆行政的效率,和推行的状况,中央一概不知……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倒也各不相扰”[36],这势必制约着国术运动的推广普及。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战争形式的变化,国术在国防上的效用也越发降低,作用不再如冷兵器时代。因此,国民政府所进行的推行国术工作,其效果及影响有限,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广泛推行国术,以及强国御侮,还是要从政治、经济上入手以增强国力,进而为国术运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章伟川.统一国术对于摔角上的三项建议[J].勤奋体育月报,1934(12):24.
[2]吴志青.本会一年来之历史[J].武术,1921(1):5.
[3]张之江.中央国术馆缘起[A].中央国术馆.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C].南京:中央国术馆,1931,1.
[4]陈家庚.提倡国术为救国根源[J].国术周刊,1936(154/155):4.
[5]张之江.提倡国术之主旨[J].中央国术馆旬刊,1929(6):3.
[6]训令各附属机关奉省政府令知对于国术应切实研究以示提倡而期推广由[J].建设公报,1933(14):16.
[7]伟川.为什么要复兴国术[J].国术周刊,1934(129):7.
[8]盖殿勋.国术的价值及推广的途径[J].湘桂周刊,1941(124):1383.
[9]张之江.提倡“土”体育之应声[J].湖北教育厅公报,1932,3(10):10.
[10]张之江.敬劝同胞速练国术备纾国难书[J].国术周刊(南京),1932(48):1-3.
[11]蒋中正.提倡国术之本义[J].军事杂志,1933(60):77.
[12]蒋委员长电饬提倡国术列科教授转令保安处拟定办法呈核[J].江西省政府公报,1932(33):48.
[13]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J].中央国术馆汇刊,1928(1):19.
[14]本馆练习班简章[J].中央国术馆汇刊,1928(1):24.
[15]彭一湖.衡山县政府训令[J].衡山县政周刊,1937(20):3.
[16]令饬推行省市县国术馆[J].广东省政府公报,1935(291):75.
[17]山东国术馆调查表[Z].山东档案馆,J101-15-0187-048.
[18]令饬提倡国术训导吏民[J].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37):10-11.
[19]蒋电各省提倡国术[J].国术(上海),1932,1(3):18.
[20]令各省市党部:尽力提倡国术[J].中央党务月报刊,1932(51):402.
[21]令发提倡国术办法[J].江西教育旬刊,1933,5(6):7.
[22]讯息:蒋令认真提倡国术[J].国术统一月刊,1934,1(3/4):79.
[23]训令各附属机关奉省政府令知对于国术应切实研究以示提倡而期推广由[J].建设公报,1933(14):16.
[24]教育部训令各地普遍推行国术[N].新闻报.1941-6-6(9).
[25]福建省教育厅训令第一八一号[J].福建省政府公报,1928(58):114.
[26]修正湖北省提倡国术办法[J].湖北省政府公报,1934(40):3.
[27]仰尽量提倡国术教练聘用国术考试合格人员充当教练员[J].福建省政府公报,1935(477):15.
[28]首都中小学国术教练定期施行:拟定推行办法九项[J].河南教育行政周刊,1931,1(30):23-24.
[29]苏京民教馆组织国术研究会[J].教育与民众,1931,3(3):609.
[30]高扬永.提倡国术漫谈[J].国术声,1935,3(5):20.
[31]杨孝文.提倡国术应予改进之点[J].国术声,1935,3(6):1.
[32]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67.
[33]向禹九.劝女同胞宜练习国术[J].体育周刊,1933(2):2.
[34]人白.不景气笼罩下国术运动的新路[J].国术声,1935,3(7-8):14.
[35]马步周.提倡国术中之矛盾[J].求是月刊,1936,2(6/7):200.
[36]姜荣樵.提倡国术怎样才能普及全民[J].求是月刊,1935,1(3):81.
Brief Accou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tial Arts by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ANG Xiaole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Anhui,China)
Due to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martial arts,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after it's establishment,actively promoted Martial ar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and resisting foreign aggression.In the course of the promotion,the National Government set up the central and local Martial arts centers as special promotion agencies of martial arts.It promulg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requiring administrative organs and military forces to practice martial arts.It paid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educational power,which was supplemented by the means of promotion.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promotion of martial art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But owing to the limit of the times,the expected effect and goal were not possible to achieve.
National Government;martial arts;traditional wushu;development
G80-05
A
1006-1207(2017)05-0083-06
2017-09-10
王小磊,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E-mail:1015979535@qq.com。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10.12064/ssr.20170513
(责任编辑:杨圣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