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润冲 顾海勇 武云明
高职院“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机制创新研究*
丁润冲 顾海勇 武云明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江苏省部分高职院“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合调查结果尝试给出高职院校体育运行机制的创新举措。
高职院;阳光体育;现状;机制创新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面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1]。如今已经悄然走过了10个年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职院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如何呢?本文试着把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深入剖析,追本溯源,从学校体育运行机制层面提出一系列独到的创新举措及见解,促使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2007年4月29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面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5月30日上午10点,全国亿万学生同一时刻在各地参加了“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6月1日由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主办的“2007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在北京开幕。2007年11月6日“‘阳光体育’与奥运同行冬季长跑活动”启动,一系列举措使得“阳光体育”俨然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体育活动。
“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走向操场户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2]。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开展目的是形成全员参与的体育锻炼风气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浓厚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提高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重点实施对象是青少年。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等 10 所江苏省高职院校。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与“阳光体育”运动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信息,在知网CNKI下载论文近百篇。
2.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的形式,调查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10所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问卷调查共计向各所在学校学生发出问卷 400份,回收率 98%,向体育教师发出问卷40份,回收率100%。
2.2.3 实地考查法 对各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实地考查。
2.2.4 专家访谈法 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主要是对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政策制度的挖掘和精神要领的把控,并征求专家对于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建议。
2.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 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
2.2.6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目标、意义,并探讨影响其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及发展对策。
为了提高各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国家先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与文件:《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这些政策法规与文件的出台为学校正常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了政策依据。
通过调查,高职院校均设有由分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牵头的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其领导小组,参照国家现有的与“阳光体育”运动有关的政策文件组织制定了学校配套的管理细则和相关的规章制度,“阳光体育”运动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建立了具体的实施计划,设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给出了完善的实施、考评措施,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
苏婷婷把父亲的话跟杰克说了,杰克连连摇头:N O N O,一半也不行,我不会跟父母要钱的!苏婷婷解释:你别误会,不是我要你买房子,是我父母要你买房子!杰克说:我明白,我很久没跟父母要钱了,如果我跟父母要钱买房子,我父母会认为我很无能,会鄙视我的,我朋友也会鄙视我的。苏婷婷为难地:不买房子,我父母和朋友也会鄙视我的。杰克问:婷婷,我不明白,难道房子比爱更重要吗?苏婷婷认真地:杰克,你会永远爱我吗?杰克回答:你这样问,我不明白。苏婷婷说:假如有一天你不爱我了,你会怎么做?杰克抱住她:我们还是很好的朋友呀!
经过调查各个学校都能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文件要求,集中组织学生用规定的仪器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每年集中上报一次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各个年级学生的上报率能达到98%以上,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85%。
部分学校还建立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每年将学生体测成绩反馈给各二级系、部,将学生的体测成绩和个人、班集体的评奖评优挂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锻炼热情和对《标准》测试工作的重视度。
从生师比看,高职院校的体育师资显得很紧张,学生与体育教师配备比高达548.68:1,若仅统计有体育课的大一大二学生数,生师比为372.16:1。体育教师每周授课平均数为18.8学时。教育部曾明文规定体育教师配备比,即120-150名学生配备1名体育教师,规定要求每人每周的开课时数应为12学时。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配备与国家规定要求差距很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巨大,同时还要进行一定的课余训练与科研工作,体育教师长期超负荷的运转必定没有精力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健身指导,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调查分析得出,有15.4%的体育教师表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口号、内容、意义的了解不够深入。
从体育教师的职称、学历结构分析,具有高级职称占31.4%(其中正教授占2.7%),中级职称占58.2%,初级职称占10.4%,职称结构基本合理。现有的体育教师学历情况:博士研究生和大专及以下学历者没有,硕士研究生占86.59%,本科生占13.41%。从体育教师的职称、学历结构看能够满足目前体育教学和指导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需要。
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必要补充,课外体育活动是高职院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活动形式一般包括早操、集体体育活动(系、部、班级)、课余训练、课余竞赛及课间操、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自主活动等。
通过调研得知,早操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管理并强制执行,统一指挥、内容及行动,最终以出勤次数来考核学生,与学生的体育成绩挂钩,形式主要包括集中做广播体操和跑规定距离的长跑(有的学校采用在规定时间段到固定卡点打卡的形式)。对于早操学生基本上没有活动的积极性,出操的目的不是为了兴趣、锻炼身体,而是为了完成任务,是被动的接受,不得已而为之,应付了事,锻炼效果较差。
课间操、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自主活动形式学校不做统一安排,是一种几乎不受约束、自主、随意的体育活动,具有灵活、自主及娱乐性特点。事实上各个学校的课间操形同虚设,参与人群很少,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活动学生可以凭兴趣、爱好自由参加,活动的人群和时间相对固定。
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能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平时没有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的习惯,他们平时很少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能达到“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这就成为了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有关事项通知的第四点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因此可以理解为体育课教学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战场,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江苏省教育厅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指导课时是108学时,体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开设。抽样调研的10所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课时均达到或超过了108学时这一指导标准,达标率为100%,甚至有个别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课时达到了180,为指导课时的167%。各个高职院校在制订体育课程标准时均考虑到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一因素,加大体育课程资源项目的开发与利用,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涉及到的测试项目尽可能的安排进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每次课都安排与体育专项或者《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有关的素质练习,还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部分测试项目直接作为考核的内容。体育课程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的指挥棒作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与时俱进,在实施健康教育的同时全面推进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实现了“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的完美结合。
省教育厅应该根据“阳光体育”相关国家制度文件精神结合各省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长效的监督机制,将省内高职院的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列入省教育厅对各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年度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加大对学校的督查力度,按照项目化管理要求,采取一年一通报、一年一督查的形式,督促相关高职院校落实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确保全省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按照计划进度顺利实施,构建一个既重结果又重落实过程的科学的“阳光体育”考核办法,以考核促改革、以考核促建设。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学校提供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活动经费以及人员力量支持等是否达标,奖惩机制是否健全等方面。
各高职院的领导是否重视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调研的几所江苏省高职院校均配备了分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体育工作。由于上级对高职院的“阳光体育”工作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实际上各高职院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还停留在各级各类相关的文件里,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窘境。因此高职院要想真正落实好“阳光体育”运动,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重视相关的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多渠道地进行健康理念引导和舆论宣传,营造“阳光体育”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现有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QQ、微信公众号等)、校园宣传栏、体育保健知识讲座及体育课堂进行宣传,向学生普及“阳光体育”运动相关制度、文件和精神,引导学生逐渐树立科学的健身理念,强化健康意识、体育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营造“阳光体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全校关心“阳光体育”的氛围,有利于激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增强学生的体质。
高职院“阳光体育”运动要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增加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设施,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投入体育工作的经费应该达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规定,逐步增大体育经费在学校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应该明确“阳光体育”运动专项经费在学校体育工作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在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因地制宜和进行改建和新建,使体育场地器材配套达标,增大体育场地的生均使用面积,最大限度的对学生开放公共体育场馆,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要。同时还要适当的增加体育教师的收入,落实体育教师室外劳保补助经费,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动性。
调研结果表明当前高职院的体育教师总人数占上体育课学生人数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家的有关规定,足量开展正常的体育课已经使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要想向课外体育活动要质量必须要加大体育教师的配备比,或者培养一定数量的学校体育指导员,否则校园课外体育活动很难开展,高职院的“阳光体育”运动也难以保证。
高职院体育的现状是对体育课管得太死,对课外体育活动放得太多。高职院体育教学模式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由以前的统一授课变为目前的自由选项,但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根据大纲决定教学的进度和内容,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为了学分只能被动的接受,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学生对运动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消极抵制情绪。高职院的课外体育活动除了早操采用由学校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考核出勤率的管理模式以外,其它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几乎是放任自流,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职能部门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引导,处于无组织、无管理的状态,课外体育活动任由学生自主练习。
高职院的“阳光体育”工作要想取得成效,首要任务就是促进体育课课堂内、外的有机融合,使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体育课堂教学应采用一种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可以突破学校体育课程的限制,尝试采用授课、俱乐部、社团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技能水平、性别等自由选项,尽量不受班级、课时及教学内容的限制,利用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开展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重过程,轻考核。课外体育活动自然成为体育课的延伸,学习时空大,弹性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职院“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
结合高职院“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高职院体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线,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的监督机制与科学的考核办法, (2)强化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广泛传播健康意识和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3)增加体育经费、硬件设施和人员的投入,充分利用校本体育资源,营造优良的“阳光体育”运动外部环境。(4)打破传统,促进体育课课堂内、外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达成高职院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目标。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中发[2007]7号文件.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3]张玉霞.对高校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与展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7-139.
[4]丛洪岩,李小伟,刘辉.阳光体育运动的价值与其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79-80.
[5]冯唯锐,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13-16.
[6]徐昊,傅钢强.“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地位及意义的再阐释[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2):61-63.
[7]王小红.江苏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困境与“主体联动”推进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5):103-105.
[8]林顺治,吴冰.我国“阳光体育”长效机制与战略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1):49-54.
[9]祝菁.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0]段黔冰.四川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75-78.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Sunshine Sports"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
DING Runchong, etal.
(Nanji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jing 210031, Jiangsu, China)
基金项目:南京市体育局体育科研局管课题(编号:NJTY2016-303)。
丁润冲(1977-),江苏淮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