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华
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型
史传华
(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2)
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争光思想指导下,运用了一系列非正规的发展方式,在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点。价值取向突出政治工具理性、金牌意识至上,以举国体制为保障,以三级人才网为基础,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发展策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应以紧握竞技体育本质,淡化功利主义,采取正规手段,促使竞技体育更加科学化发展。
竞技体育;价值取向;转型
新的历史时期,竞技体育的社会转型是其自身价值取向伴随时代进步和发展而转变的根本,也是决定和支配主体利益的重要选择。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一直以突出和围绕大国形象的崛起和政治生态的现状而确立。十三五时期,伴随着国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的方针和政策也伴随着世界竞技体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做出调整,传统意义上的竞技体育生存工具和手段的局限性被暴露,重新梳理和引导竞技体育本身的内涵和价值,形成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国战略下的新的生态空间意义重大。
竞技体育项目在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中,寻求自主运作和独立发展的诉求虽然强烈,但诱致型制度变迁的主动力不够,自发性改革的空间被压缩。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在发展进程中的依附心理和独立意愿并存,体育强国发展战略下的“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不仅突出了矛盾个体的对立面,更加剧了变迁过程中的制度错位。
竞技体育项目的相关组织在改革进程中的使命感不够强烈,自主运作和独立发展的主动意识相对欠缺,无法摆脱原有体制下对权力中心的挂靠和依附。另外,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随意性较大,不同组织之间、各个项目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全域理念下的项目一体化发展模式并未形成,区域优势和空间资源也有待优化和重组。
任何一项制度在改革的进程中,制定主体和履行者在利益空间内的诉求一致和愿望背离都可能出现。竞技体育项目在需求诱致型为主导的变迁过程中,制度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剩所导致的预期制度模糊成为制约和阻碍项目发展的不利因素。
目前,我国缺少一个详细的制度规范来规制和保障竞技体育项目的有序运营,管理制度的供给不足导致项目自身的“规制匮乏”,尤其是在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的编制管理和经费投入方面,只有宏观原则,缺乏操作细则;但是,在个别市场潜力巨大的竞技体育项目中,商业价值和金钱利益驱使下的制度供给过剩无形中给项目的自主发展套上了枷锁,政府意识和行为无处不在,“监管过剩”彻底剥夺了项目的自主发展权限和空间。
赢利性是诱致型制度变迁的特点之一。在获利能力的重塑过程中,竞技体育项目的商业运作能够使项目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最大利益,但过分的利益诉求往往会加重竞技体育项目的商业色彩,导致其自身过于依赖少数企业和个人的喜好,项目的发展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制度变迁空间下的生存依赖问题尤为突出。另外,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的提升需要借助竞赛的平台来实现,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竞赛模式下的推广和发展更多的滞留在体育总局整体把控下的综合赛事上,个体项目很难获得政府的财力支持,社会层面提供的竞赛奖励也非常有限,竞赛杠杆成为竞技体育项目发展过程中又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围绕价值取向实施了很多手段、策略,所采取的手段、策略都是非正规的,由此导致重结果、轻过程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价值取向问题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如今的竞技体育比赛已不是个之间的金牌争夺,会上升到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有时又是国家之间缓解政治关系、拉近友谊的催化剂。虽然各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不同,但他们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共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也试图通过体育来为政治服务。例如,1971年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建交的大门,也给中国体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那之后,体育外交成为了体育工作的重心,也改善了中美两国长期敌对状态,逐渐使两国关系正常化。1980年4月13日至23日,在美国圣安东尼皇家学院的邀请赛上,来自大陆和台湾的田径选手进行了30多年来的第一次同场比赛,开创了曲线交往的先例,实现了两岸体育交往中“零”的突破,时任台北田径协会秘书长无限感慨地说:“这是一次真正的改变”[2]。体育已经成为政治舞台上重要的工具。
在总结中国运动员比赛失利时经常会提到四个字“想赢怕输”。这种“想赢怕输”的思想像野草一样在运动员,甚至教练员的心中根深蒂固。近几年各级运动队加强了心理训练,但“想赢怕输”的思想还是剪不清,挖不掉。它使运动员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又解脱不掉。
这种思想特别容易出现在我国的优势项目上。2010年第50届世乒赛团体赛中,中国不敌新加坡输掉了女团的冠军,想赢这个沉重的思想包袱使运动员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体现出国家队重视比赛的结果,忽视了比赛对运动员心志成长的影响。
2010世乒赛团体,中国男队依然保持着霸主地位,而中国女队不敌新加坡队。在颁奖时中国女队队员神情没落。纵观整场比赛,以年轻队员出战的中国队在比赛中也打出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在比赛中一些关键球的处理不当。这是中国女队自1991年日本千叶世锦赛后,首次丢掉冠军。而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认为中国队的失利不利于年轻队员的成长,不利于中国保持国球的尊严,这只是一场比赛,难道失去这一块金牌就证明我们失去了国球的尊严?这种胜者王、败者寇、认金不认银的思想非常严重。这种想法有失偏颇,同时也误解了体育的真正的意义。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注重的是体育的政治属性,体育的政治服务工具性比较明显。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体育来缓解政治关系、拉近与各国之间的友谊。这些原因阻碍对体育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应该淡化竞技体育在其他方面的作用,使竞技体育回归体育本质。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已从原先的政治手段逐渐走向大众化,满足人们参与、欣赏竞技体育的需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愉悦身心成为竞技体育的首要目标,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经济学上,在其他投入量保持不变,当产量增长到某一点时,再追加等量投入所带来的产量或收益将会递减。这种在高峰期投入加大而收益不能同步增长的现象,经济学称为边际产量或边际收益递减律[7]。我国拥有十多亿人口,过去金牌可以说是特殊时期刺激国民的兴奋剂。在那个历史时期是需要金牌数来显示我国的强大。但是,在当今的时代,当金牌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追求金牌数量的多少所带来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可见,不断加大投入量未必就能取得好“收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金牌的数量的确是荣誉的体现,但是竞技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回归体育本质,就是要满足大众对体育的需求。所以应该“淡化金牌功利思想”,使竞技体育回归大众体育,为大众体育服务。
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金牌榜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是提升国际地位、展现综合国力,并非是奥运项目的专利,非奥项目的发展同样展示了国民的精神面貌、国家的组织能力以及社会发达程度。截止2015年底,我国在各类世界锦标赛、世界杯等国际大赛共获得世界冠军2283个,其中非奥运会项目1409个,占总数的61.7%;创超世界纪录1190 次,其中竞技体育项目1067次,占总数的89.6%[8]。因此竞技体育项目同样应该受到重视。首先,每项运动的发展都离不开训练、竞赛、市场开发。提高竞技水平是所有体育项目发展的基础,非奥项目也是如此,只有竞赛水平提高了才能挖掘该项目在市场中的潜力,才能得到人们的关注,加大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对于赞助商来说,他们只会投资那些能得到收益的项目。例如丁俊晖等优秀的台球运动员,极大的吸引了人们对台球的关注,所以该项目也顺其自然的进入了良性循环。其次,我国非奥项目不能完全依赖政府。但是,政府要做好引导该项目发展的方向,不能完全依赖社会,那样并不利于该项目的发展。所以,要以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模式来发展非奥项目。最后要加大对非奥项目的宣传,奥运会四年一届,奥运大项也仅28个左右,而非奥项目却很多,眼光不能局限于那几块奥运金牌,而对非奥项目不予理睬。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非奥项目。
从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实现金牌“0”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名列金牌榜第一,中国竞技体育的巨大进步是客观条件的硬实力加上主观条件的软实力的体现。在过去的奥运备战过程中,我国已经在科学训练、科学竞赛等方面大大提高硬实力。但是光有硬实力而没有软实力的提升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竞技体育的软实力是指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备的竞技体育的思想与文化的吸引力、价值标准与政治制度的感召力以及人性修炼与精神文明的影响力等内在的、人化的综合竞争能力。竞技体育的软实力主要集中体现在体育文化与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竞技运动成绩的提高,外在需要科学的训练与竞赛,内在依靠文化建设与体制创新[9]。要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建设,首先要加强竞技体育文化建设,“以人为本”是竞技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文化教育、以及退役后的安置等等。要利用体育来塑造一个完美的人,而不是在运动员退役后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次要塑造竞技体育品牌,正如一提到篮球就想到NBA,我们要把我国的强势项目如举重、乒乓球等变成世界的竞技体育品牌。最后要对我国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多学习国外的运作手段,使我国竞技体育项目 “可持续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掌握了竞技体育的全部资源,同时政府也扮演着“全能”的角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育资源的分配已必然增加了市场因素,使市场成为社会和政府利益的主体,起到“政府搭台,市场唱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合理的竞技体育市场下,在提高自主经营的基础上,保证竞技体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的基本条件,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需求和享受,更多的人选择了观看竞技体育表演,这种追求已愈演愈烈。欧洲各国足球职业联赛如火如荼,每个比赛日成为球迷的节日,成千上万的球迷去现场观看比赛。据统计,仅意大利,观众每年观看比赛的费用就可以达到3.03亿美元。美国的NBA篮球联赛共29支球队,每队每个赛季参加常规赛81场,在2004年赛季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1731人,全联盟票价平均为51.02美元,仅常规赛门票的收入就可以达到26亿美元左右,还不包括季候赛的收入[10]。对中国而言,竞技体育在市场化运作方面,要树立“大体育”观念,项目设置为大众所接受,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开发相结合[11],以体育为纽带,回报企业和社会,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发展。
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项事业面临变革。我国的竞技体育价值观也在这一时期急需快速又稳步的变革。竞技体育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繁荣社会体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2],但要认真审视竞技体育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而策略取向是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方式,二者从内外两个层面保证竞技体育科学发展,为今后我国竞技体育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1]黄怀权.论竞技体育中的道德选择[J].娄底师专学报,2004(2):108.
[2]林伟.论后奥运时代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与合作[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17.
[3]何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及其选择[J],体育学刊,2010,17(4):11.
[4]杨桦,孙淑惠,舒为平,等.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75-581.
[5]孙汉超,秦椿林.实用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209.
[6]张运亮,洪卫兵,许洪超.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6):42.
[7]沙滟,佘国林,商健,等.由“金牌边际效益”审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130.
[8]于文谦,王乐.我国竞技体育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问题[J].体育学刊,2010,17(2):25.
[9]苗治文.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及其提升路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875.
[10]郑彩壮.论竞技体育表演市场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兼谈我国竞技体育表演市场的现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33.
[11]俞涛.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运作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5):19.
[12]汤立许,彭贻海.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缺失与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76.
Transform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rts Power
SHI Chuanhua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tong 226002, Jiangsu, China)
史传华(1981-),江苏如皋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