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优化对策研究*

2017-11-27 08:19李爱增任艳红
体育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体育

李爱增 任艳红 陈 博



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优化对策研究*

李爱增1任艳红2陈 博3

(1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2.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3. 韩国岭南大学)

体育场馆是全面健身运动开展的基石。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高校体育馆用户、分发及终端生态发生变化。高校体育场馆要积极应对,既要平衡场馆过载,发挥公共属性,也要创新理念与范式,从服务职能、平台建设、技术支撑、价值引导等方面进行策略的探索。

公共体育服务;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优化;对策

体育场馆是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建设小康体育的必要组成。高校体育馆与社区体育乃至全民健身的有效对接,不仅丰富了居民体育锻炼的渠道,也提供了满足全民健身的载体,拓展了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盘活的形式。基于此,高校和体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就要创新理念、重构业态,通过延伸场馆使用权、管理权,引入全新管理理念,提升高校体育场馆利用效度。

1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面临的生态重构

高校体育馆与社区体育、全民健身的对接,引发了公共体育服务场域生态重构,影响了居民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公众与高校场馆管理方互动更为频仍,期间发生意见分歧也渐成常态,全民健身生态系统被重构。

1.1 公共服务理念引导高校体育馆管理转型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就掀起过政府行政改革浪潮,也即新公共管理运动。该运动旨在将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交由社会力量承担。高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初步试水,成效一般。然而,进入到21世纪,移动互联网催生了“掌上舆论场”,民众参与行政能力与公共服务变革模式灵活多样,高校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也纳入到议事日程。一方面,高校试水向公众开放部分高校场馆,导致受众群体黏性陡然增大,场馆运维饱和或半饱和;另一方面,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出台指导意见,将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纳入到公共服务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以说,政策层面与高校层面交互作用,革新着全民健身的活动场域,也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结构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适应上述变革,高校体育场馆只有积极融入服务公共化、管理智能化进程,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例如,面对智能手机普及形成的形态各异、多样竞争的态势,上海、江苏等地高校体育场馆开始借助融媒体平台、云计算、大数据、VR/AR,悄然布局体育场馆领域。河南大学体育馆也发展其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借助移动互联网催生的新平台、新业态,融合管理的迭代升级,实现从管理、架构到流程、机制全面创新,其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水平提升凸显出来。

1.2 社区居民参与权与表达权不断提升

公共服务理念重要前提是公众参与管理和表达权的保证,这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保障上述权利是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加强双方沟通的必然举措,也是有序扩大公民体育锻炼、整合全民健身力量的重要保障。换言之,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馆管理方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密切。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迅猛发展,使居民参与沟通互动的热情更为便捷,公众表达权得到前所未有提升,更加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管理方与公众的互联互通,提升高校管理者和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居民并不能完全代表全部社会群体的意见,他们更多地展示了具备锻炼意愿、能够独立锻炼的群体话语权,这给高校体育场馆加强科学管理留下了提升空间。

1.3 合理缓解双方意见分歧成为常态

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囿于政策、观念、经费、安全等方面产生的问题,日益成为个体自我表达与社会参与争论的焦点,引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迈入更为多元化、多渠道发展路向。然而,开放政策落实与否、观念开放到位与否、经费保障可行与否、安全管理健全与否等,都影响了参与方的自我认知与表达,改变了高校场馆管理方与公众体育锻炼参与的方式与路径。当个体遭遇与其身份及需求相关或隐射的事件时,公众情绪弥散性就会瞬间触发个体自身的应对机制,观点分歧与话语冲突就在所难免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要求更为复杂多样。从公共管理角度来说,话语冲突是对“标准语法”的不满和“个体语法”的觉醒。前者往往对后者造成一定压制,后者目的是为了营造多元的表达渠道。基于此,高校体育场馆在舆论监督和价值引领上,需要密切关注上述意见分歧的性质,究竟是纯粹自我表达还是涉及公共利益诉求、是主动提升参与效能感还是被舆论被动裹挟、是温和诉求表达还是行为失范,是致力于建立话语共识还是缺乏规则的拉锯战。

2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范式创新

上述现状要求高校体育场馆在范式理念进行系统更新,通过平衡场馆过载与筛选治理,理顺技术至上与公共属性,最终寻求到共识与认同。

2.1 平衡场馆过载与人员筛选治理

场馆过载,是场馆开放后造成的场地使用空间与频次的突出特征。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背景下,各类社区居民和社会人员的加入层出不穷,改变着个体参与锻炼的模式,也考验着高校体育场馆的应对策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人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场馆超载,本质则是体育锻炼参与途径的不足。因此,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而言,尽管相关治理的步伐在提速,仍然要正确取舍、保障平衡。事实上,在确保创新与自由的条件下,通过大数据来测定人员流动特征,筛选过人员路径,形成全新的理念。概言之,通过过滤机制,高校体育场馆能够对人员甄别筛选,以便有机聚合信息,并在相关信息节点间建立联结。上述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完善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网络建构与重塑,进而有效缓解过载带来的焦虑,彰显出高校体育场馆的引导价值。

2.2 理顺技术支撑与场馆公共属性

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催生了移动化革命。在移动互联时代,数据内容、发布平台、理论实践都因技术提升全面发展。高校体育场馆平台也要借助用户大数据信息分析与行为统计,推送相关的内容生产。另一方面,体育场馆的公共属性要保持。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然而,大数据技术发展却推动了体育锻炼转型。并且,随着各型终端兴起,技术与伦理、把关与主导、转发公共性与引导性等问题都凸显出来。高校体育馆对于锻炼的管理,凸显了场馆公共管理的专业属性。要切实采取措施,协调弥合大数据技术支撑与场馆公共属性之间的矛盾,弥合经济效益与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间寻求平衡点。

2.3 寻求共识与塑造认同

随着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转型,居民参与锻炼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着变迁,并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产生建构效用。公共体育服务语境下,如何弥合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与民间舆论场域,使二者同频共振、互相促进,给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带来挑战。实际上,高校体育场馆在新的传播实践中已经通过对社会发展议程设置,彰显了主流价值、发出了权威声音,构建起良好地舆论引导体系。这一理念可以概括为“主动出击、寻求共识、塑造认同”。其中,坚持平等与对话是基础立场,强调在尊重受众话语权、表达权的前提下平等开展理性对话;主动出击强调观点权威、解释主动、语言平实,以便寻求到真正的认知共识。

3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优化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河南省高校体育馆管理要从服务职能、平台构建、价值内容、技术支撑等策略入手,进行相应措施提升。

3.1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一方面,管理制度要更为务实。公共体育服务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进程加速,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发展。高校体育场馆既承担了教学任务,也要为普通受众提供服务。传统的管理方式要逐渐让位于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是正举。另一方面,责权利功能划分要凸显。过去的体育场馆管理强调方针政策的宣传,多邀请专家对于政策进行解读,更多强调的是某些宏大主题的宣教,实现新时期舆论监督的可接受性,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举例来说,管理部门、学校、居民要切实明确各自的责权利,体育场馆的开放要有序、有章;同时应该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和考评措施,确保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与管理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综合管理考评中,充分调动学校参与整个社会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其服务民众的热情,通过多种手段、多个渠道,既普及了常识,也引领了高校体育发展正确方向。

3.2坚持服务优先,强化常态精细管理

全民健身时代,体育锻炼安全与治理方式、社区区民参与锻炼权限都是值得高校体育场馆关注的时代命题,面对某些因管理无序性和理性缺失造成的弊端,高校体育场馆监督要实现常态化与精细化。首先,常态化。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依托,明确管理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治理范围、水平和层次,奠定了管理价值引领的技术优势。正如,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一般分为室内与室外两种,室内的主要是健美操、羽毛球、网球等,室外主要是篮球场、田径场、足球场等。对于不同的场地,应该采取不同的运营管理理念,并进而使之常态化。其次,精准化。精准化是相对于宽泛化治理而言。借助互联网技术,秉承开放与共享的理念,实现了场馆治理精准化,运行规律随着大数据的挖掘显现,实现了监督与治理领域诸多新突破。反之,倘若高校体育场馆缺乏精准介入,就无法及时矫正高校体育馆舆论监督的匿名性、掌控难、无序性等缺陷,得不偿失。

3.3 坚持多措并举,强化公共平台构建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平台阵地优势。高校体育场馆要充分发挥受众广、公信力强等特点,围绕民生、服务居民需求,把握群众体育开展和场馆设施管理维护的难点作为突破口,向参与受众及时推送权威的参与信息,化解参与者可能产生的误区,破解在开放过程中对于安全的担心,满足不同受众的锻炼需求。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在服务上善于做深做细的作用,发挥其权威性、后发优势,适时引领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益做大化和权威性。例如,河南大学通过购买相关的安全保险,来作为对于安全工作的有效防范手段。具体说来,安全保险分为两个部分,既包括体育设施的保险,也涵盖了锻炼居民的人身保险。通过上述安全保险的购买,最大程度降低了居民锻炼的风险,也提升了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因为事故而产生的双方的纠纷。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体育场馆锻炼平台建设,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的全面融合,确立移动化管理的发展战略,加强场馆开放发布与反馈的公开,提高社会监督的广度与宽度,着力打造全新的体育场馆错峰使用生态系统,更好地服务用户并实现价值。

3.4 坚持双向互动,加强舆论沟通构建

第一,高校体育场馆必须重视与参与锻炼民众的互动。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馆运行机制高效科学的特质,迅速汇集参与大众的态度与意见,并尽快转化为改进措施,进而对于产生问题进行有效监督,敦促问题尽快解决;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指导性,在观念上增强锻炼的客观性、公开性、公正性,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供给认可度与民众参与满意度度,起到有效的全民健身推动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要采取传统沟通与信息交流相互融合的方法,将高校体育场馆与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既保证沟通信息的时效性,也确保沟通效果与影响的正确方向性。当沟通出现某些偏差时,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要及时予以纠偏,有效遏制事态进一步恶化,引导整体的公众舆论越走越好;当因体育场馆开放、居民锻炼损伤等安全事件、问题发生时,高校体育场馆也可以及时借助沟通的力量,不断放大自己的声音,确保舆论和导向广泛而稳定地得以传播。例如,河南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实践中,因为高校体育馆供给方式、居民锻炼观念的影响,部分场馆开放的层次、参与水平、收费标准等问题都曾引发较多的争论,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舆论的焦点。此外,因为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而导致的居民锻炼损伤,也曾产生较大的舆情,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只要能够破除观念束缚,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掌握舆论发展路向,高校体育场馆引导开放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得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英)伯顿,体育与社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美)哈里斯,体育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 2005.

[4]The modification of aggression and stealing behavior of boys in the home setting.Reid,J.B.,Patterson,G. R.,Ribes-Inesta,E.,Bandura,A. Analysis of delinquency and aggression.1976.

On College Sports Venue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 in He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LI Aizeng, etal.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Henan, China)

*课题信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42400411245)和“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SKB2016-11)。“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优化对策研究”。

李爱增(1981-),河南林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体育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场馆风采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