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凤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心理康复的治疗分析和研究
王金凤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随着各类体育项目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运动员需要承受高强度的日常训练,在训练和比赛中也就不可避免的要面临运动损伤的问题。运动损伤会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造成很大的影响。文章对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心理表现和变化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心理康复治疗的策略,即认知教育、设置目标、寻求社会支持、掌握心理应付技能四个方面,以期最大限度的减轻运动损伤对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危害。
心理;运动损伤;康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逐渐商业化,体育产业在我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随着世界范围内体育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也越来越普遍,并且越来越严重。运动员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任意加大运动量,加重身体负荷,给运动损伤埋下了潜在的隐患。有些运动员为了提高世界排名,冒着缩短运动寿命的风险,奔走于世界各地的大小赛事,也给运动损伤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放眼世界体坛,几乎没有哪一个运动员不受伤病困扰,伤病一方面来源于比赛或训练中的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则是运动损伤积累到一定阶段的爆发。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之后带来的是运动员曝光程度的增加,各个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都被世界范围内的粉丝所关注。一旦运动员受到运动损伤的困扰,很快就会在行业范围内流传开来,这对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运动员的心理波动情况相比以往也会更加复杂。因此,准确的分析出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心理波动情况,并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对于运动员受伤后的恢复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运动损伤对运动员的影响分为生理影响和心理影响。一般来说,现在医学水平较高,普通的运动损伤不会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产生过于严重的影响。运动员的生理指标也都可以检测出来,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所以运动损伤对运动员的生理影响可以很客观的表现出来,不会带来恶劣的后果。但是运动损伤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相比生理影响要更隐晦更不容易被外界察觉,需要对运动员细致入微的观察才可以发现。运动损伤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还要因人而异,有些运动员心理素质过硬,对于一些运动损伤见怪不怪,生理康复之后,可以很快恢复到运动损伤前的运动状态;有些运动员心理素质较差,受伤后时刻担心自己的竞技状态能不能恢复,会不会再度受伤等问题,心理波动较大,在正式比赛中很难取得好成绩。当然运动员也会因为比赛的目的和等级而辩证的看待运动损伤的问题。对于一些商业性质的比赛,运动员在运动损伤之后可能就会放弃这种比赛,专心调养,但对于一些世界级的带有荣誉性质或者职业生涯比较关键的比赛,运动员可能会比较看重,即使有伤在身,也要奋力一搏。有些时候,运动员为了达到一些战术目的,也会用运动损伤来掩饰自己的真实实力。总之,运动员在运动损伤之后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过于失落沮丧,尽量减轻运动损伤给自己的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与常人无异,面对突如其来的运动损伤第一反应肯定是不敢相信厄运的降临,第二反应肯定是非常生气愤怒,然后则是陷入受伤的痛苦、沮丧之中,最后阶段则是心态调整之后重拾精神[1]。总的来说,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2.1 不敢相信自己受伤的状态。通常,大多数人在遇到厄运降临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敢相信事情的真相,也是人类正常的心理防卫和对不幸事件的抵触。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拒绝相信自己受伤,不愿承认自己的身体出现了意外状况,内心深处还抱有一丝幻想。短期的拒绝和否认可以理解,长期下去必然是不利于生理和心理的康复的。但是有些意志品质比较坚强的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坚持完成比赛和训练,这是对体育精神的尊重和顽强拼搏的体现,但也是不对自己身体和职业生涯负责的表现。
2.2 运动损伤之后心里非常愤怒。在不敢相信自己受伤的心理状态之后,运动员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受伤的事实,心理状态也不得不发生转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运动员会因为无法参加比赛和训练而懊恼和愤怒,心理波动也比较大,生怕耽误比赛和战绩,心理上很是责怪自己为什么会受伤。
2.3 运动员内心受到煎熬。经过上述两个阶段之后,运动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运动员可能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而对于治疗结果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在治疗周期内,运动员也无法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会对自身的地位和价值产生一定的质疑,这个阶段运动员的内心受到非常大的煎熬,如果长期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则会进一步加重运动员的心理波动情况,这种波动对于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康复必然是不利的。
2.4 产生心理沮丧的情绪。当运动员进行一段康复治疗之后,治疗效果不佳的话,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沮丧情绪,内心会变得孤僻,意志消沉,对于自己的受伤状态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的比赛、训练等都会刻意回避,对自己的未来会充满不自信。如果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很长时间依然无法参加比赛和训练时,即使康复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也会导致运动员出现上述的心理波动。
2.5 重整精神、重拾信心。当运动员生理机能恢复的差不多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很大转变,开始筹划如何伤愈复出,重返赛场,也有可能会担心自己在队中的位置会不会发生变动,还能不能恢复到受伤前的经济状态,主教练还会不会一如既往的信任自己等问题。竞技体育的残酷性不仅体现在对手方面也体现在队友方面,所以上述的心理波动也是非常常见的情况。因此,伤愈复出的运动员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健康的精神面貌,克服心理障碍,对于竞技状态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上文对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认为运动损伤后运动员的心理变化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基于此笔者结合现代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促使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笔者探讨了如何对运动损伤后的运动员的心理进行康复治疗,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及时疏导运动员在生理健康状态康复期压抑的心理状态
运动员在受到运动损伤之后到生理治疗再到生理康复阶段,运动员的心理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常人无法想象。因为每一次受伤都有可能危及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而很多专业的运动员都是从小开始训练,除此之外,别无他长。一次严重的受伤很有可能会毁了运动员的一生,使其无法参加到比赛当中。即使能参加比赛也可能因为状态不佳而遭到淘汰,竞技体育是不会考虑到运动员的个人情况的,这既是体育的魅力所在也是体育的残酷所在。因此,受伤后的运动员在生理健康康复期的心理负担会很重,心理波动会很大,此时需要专门的心理医生及时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其压抑的心理状态影响到生理的康复。这个阶段的心理疏导要贯穿运动员受伤到伤愈复出的始末,才能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3.2 促使运动员及时发泄负面情绪
运动员在运动损伤之后,心理上会责怪自己为什么会受伤,如果正处于关键比赛或者关键时刻的话,运动员对自己的责怪心理会更加严重,这是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负面情绪之一。另一方面,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会受到对手、队友、粉丝、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关注,这对运动员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鼓励,也有负面的评价,在运动员心里或多或少都会积累一些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的积累会对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2]。因此,必须想方设法的促使运动员及时发泄负面情绪,调整心理状态,积极的参与康复治疗。对运动员负面情绪的发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结合不同运动员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点,科学合理的进行安排,以达到预期的生理和心理治疗效果,促进运动员早日康复。
3.3 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训练
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可能会产生一些懊恼和怨恨的情绪,也可能会产生惧怕比赛的心理。
这些都是运动员本身心理素质较差的表现,如果在生理健康康复期不进行及时的治疗,那么对于运动员康复后的竞技状态的恢复显然是不利的。心理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在伤愈复出之后,重返赛场时,对比赛和赛场的恐惧,不仅使运动员无法取得好成绩,恢复到受伤之前的竞技水平,还有可能因为恐惧导致肢体动作不协调,引发二次受伤,给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因此,在运动员的生理健康康复期内,必须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训练,为其生理康复后的复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训练时同样要结合运动员本身的情况制定最佳的训练方案,尽可能的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确保其心理素质不会影响其顺利复出。
3.4 强化平常心竞赛
专业的运动员都有较强的好胜心理,具体体现在比赛和日常训练中。由于好胜心强,运动员更加的刻苦训练,身体机能往往超负荷运转,也正因为如此,大部分运动员都有运动损伤。好胜心虽然可以让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勇争先,努力拼搏,但是也有可能加重运动员的心理负担,使其在比赛中无法发挥最佳水平,得到的名次也差强人意,另外还加大了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因此,如果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对运动员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平常心可以让运动员更加冷静的看待比赛场上的得与失,反而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平常心会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担,也能减轻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员的职业寿命,这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教练团队在组织日常训练和教学比赛时,要多提倡平常心,以此来减轻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当然,对于一些关键场次的比赛,不能过于放松,也要要求运动员紧张起来才能更好的去掌控比赛,赢得比赛的胜利。对于伤愈复出的运动员,可在队内安排适当的教学比赛,让运动员通过比赛重拾信心,找回竞技状态,更好的投入到职业比赛当中。
3.5 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
对于运动员来说,职业生涯相比漫长的人生来说都很短暂,在这个阶段,运动损伤可能会伴随运动员整个职业生命。运动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运动员的价值不是体现在每一场比赛,也不是体现在职业生涯所有的比赛里,而是体现在对我国体育事业的贡献上面。如果因为运动损伤不能参加职业比赛,同样可以转型,利用自己的比赛经验和技术水平以及社会资源,举办一些特训班或者转做职业教练,专门培养下一代年轻的运动员,在各自岗位和领域上继续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做贡献。比如我国著名的篮球运动员姚明,虽然因为伤病无法驰骋在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赛场,也无法亲自披挂上阵帮助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再创佳绩,但依然在篮球领域为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姚明也因为对中国篮球的突出贡献而当选为新一届中国篮协的主席,相信中国篮球在其带领下,一定会再上新的台阶。所以,对于运动员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其心理素质的调整、生理健康的康复以及整个职业生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运动损伤几乎是每个运动员都要面临而且无法逃避的问题,很多国内外优秀的运动员都饱受运动损伤的困扰。在出现运动损伤以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运动员的心态也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对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治疗情况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对运动损伤后的运动员的心理进行康复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及时疏导运动员在生理健康状态康复期压抑的心理状态;第二,促使运动员及时发泄负面情绪;第三,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训练;第四,强化平常心竞赛;第五,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引导运动员更加科学的看待运动损伤,快速的从运动损伤中实现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恢复,尽早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当然本文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比如对运动损伤成因的分析过于集中在运动员本身而忽略了外界因素对运动员运动损伤所带来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政绩等因素可能给运动员带来的心理压力。笔者也将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收集更多的资料,对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情况进行研究,以期更好的帮助运动员从运动损伤中恢复起来,也是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张杰.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心理康复的治疗分析与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4,4(3):150-152.
[2] 邢崇慧.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康复治疗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20):399-399.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Athletes after Sports Injury
WANG Jinfe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Henan,China)
王金凤(1988-),江西赣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运动损伤康复与治疗。